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雷州换鼓曾被誉为天下四绝之一,但人们对雷州换鼓是什么却争论不休。从民族学资料中,我们发现了雷州换鼓的真义。雷州换鼓包括:把铜鼓送往雷州府、换成雷州雷神庙的龙凤灵鼓、再运回原地三个环节。其原因是:雷州雷神闻名于天下,中国有了"铜鼓出在雷州府"的公论,南方苗、彝、土家等民族都有到雷州更换铜鼓的遗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佤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及生产方式入手,探求阿瓦人的审美取向,通过佤族舞蹈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佤族舞蹈的审美发生与表现,并用作品《拉木鼓人》来说明其审美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打击乐器,至今还在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中使用.广西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所表征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铜鼓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鼓藏节"的本义就是"同社苗人过节以祭祀一节木鼓"。按照苗族传统,这节木鼓必须用枫香树制作,所以祭鼓就是祭祀枫香树生出的苗族祖神"蝴蝶妈妈"。同时,鼓与"日"通,而以鼓祭"日"肯定与稻作有关,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鼓藏节"是在稻作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节日。另外,"鼓藏节"的开鼓仪式始终在模拟两性交合,这一点也反映出"鼓藏节"所祈求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5.
"住所",除了能满足人居住的物质要求外,更容易体现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蕴涵,而在关于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中,名人故居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或许是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或许是因为它凝聚过人们更深的情感和想像的空间。只有当人们注目于它的旧貌时,曾经凝固了的时间与浓缩了的空间才会瞬间变得鲜活、具体起来,而那些已经远去、曾经卓越的身姿也变得栩栩如生了。  相似文献   

6.
在佤族社会中 ,收藏铜鼓正是富人借以夸示财富和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铜鼓的实用功能反倒无足轻重。若问佤人有多少财富 ,他们不说有多少钱 ,而是列举有几头牛、几支枪、几个铜鼓。铜鼓对佤人来说并不是经常使用的东西 ,但富裕的佤人还是不吝重价购买。买来后 ,便珍藏于家中 ,和他们的珍爱之物──剽牛留下的牛头、历年打猎所得的兽头、猎头用的人头袋等等放在一起 ,视为至宝。通过这些东西向外人夸耀自己的财富、勇敢和好运道。正因为编钟和铜鼓一样 ,都是财富的象征 ,春秋时期各国王室成员才乐意用象征王权和财富的编钟作为重要随葬品…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古代金属鼓》是上个世纪初的一部铜鼓研究专著。作者弗朗茨.黑格尔在缺少考古学支持的情况下,主要凭借纹饰学作为研究手段,对153面铜鼓进行观察比较,而将它们分成四个类型和三个过渡类型,并得出所有铜鼓都同有一个始发点的结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黑格尔的排队序列有误不能简单套用,但其一元论观点却不宜轻率否定。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佤族音乐文化传承却呈现出相对良好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佤族拥有相对完整而稳定的音乐文化圈;佤族民俗文化的长期延续和良好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为其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提供了土壤;佤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表现出的强烈自我认同感,也是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9.
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及其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青苗节"原本是四排山等地佤族群众世代沿袭的村寨传统祭祀活动,经佤族精英和地方政府等多重力量的努力,使其最终成为耿马佤族的法定节日,并导致青苗节在仪式场域、祭祀内容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流变。这既是佤族民众文化自觉意识增强的体现,也是地方政府分配文化象征资源、平衡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的一种有效策略与手段。在从村寨祭祀仪式到民族法定节日的过程中,作为民族文化资本的青苗节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从而蕴含着不同行为体的利益诉求及其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10.
佤族巴饶人姓氏滥觞于原始社会时期,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依靠血缘关系而居住的特点,成为他们分辨亲情血缘关系的主要标志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交往的密切,佤族巴饶人姓氏取名出现了变异。这一方面说明佤族巴饶人姓氏的演变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为留存佤族巴饶人独特的民族姓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合理使用汉姓;规范使用译名;规范统一汉族用字等。  相似文献   

11.
以云贵川彝汉文献资料和彝族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穿插行进,交互印证,力图勾勒出婚嫁、丧葬、劳作及铜鼓等彝族原 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有限的资料范围内对彝族仪式音乐、劳作音乐及铜鼓音乐做一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苗族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苗族木皮鼓由木鼓演变而来,在制作与使用苗鼓的过程中形成特定形态的鼓舞文化。苗族鼓舞历经春秋战国、唐宋时期的文化累积,到明清时期完整形成,清代以来苗族农闲时举办的五种典型鼓舞彰显了苗区闲暇文化生活形态,其象形动作在描绘苗民农耕生活情景同时又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规律,展示了云贵高原及周边山地民族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苗族鼓舞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既来源于苗族家庭生活又成为苗族家庭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整个苗族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竹子、铜鼓、虎龙及其生长、盛行之地与广西那坡彝族先民生息密切相关。其优美动人的传说对后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当地一种非物质与口头文化载体。圣洁的竹子,是彝族人民生存、生活的精神支柱;神秘的铜鼓,是彝族人民奋发向前的鼓动力量;源远流长的招魂礼,记载着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巍峨的虎龙山,深深地印下当地彝族先民漫漫迁徙的脚印。研究竹子、鼓乐、招魂礼仪、虎龙山及其在广西那坡彝族地区特殊关系,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反排苗族木鼓舞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时代的冲击,引起了反排苗族木鼓舞组织形式、功能价值、发展时空、行为文化、心态文化、表演形式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反排苗族木鼓舞,提出了通过加强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重视理论研究、创新发展,引入体育课堂、培育文化认同以及加强与当地旅游的紧密结合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芦笙长鼓舞"既使用长鼓又使用芦笙伴奏,且其所使用的长鼓比其他瑶族地区的要长、要大,在我国瑶族舞蹈史上较为罕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的艺术特征,旨在继承和发扬这一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6.
生计模式是生成民族文化的根基。布依族铜鼓十二则民歌,不仅以唱颂铜鼓为主题,展现铜鼓在布依族社会中的重要文化意义和神圣礼仪,而且详细地叙述了布依族春耕、施肥、管理、秋收等稻作生产生活的文化特点。民歌内容本身既反映了布依族的生计模式,也传承了生产劳动知识及其相关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7.
"石鼓歌"探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石刻文字,记载了周秦时代的社会生活与文学发展,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历代为石鼓文题写的许多华章美词,或述其产生之由以及发现、认识和揭开石鼓文之秘的前后过程;或赞石鼓文笔势之飞扬生动,字体之庄重古朴;或诉对石鼓的渴慕之情,通过颂扬石鼓之气节操守,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8.
湖北大鼓形成至今已约有一个半世纪,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体制。[四平调]是其基本的唱腔曲调,以五声徵调式为调式的基础。湖北大鼓有其独特的鼓板点子,它是由鼓和板不同的打击方式组合起来的节奏型。当地方言的语言节奏、音调是影响该曲种唱腔音调的重要因素。唱腔风格具有鄂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吟唱风格与民间似说似唱的生活音调一致,平和的唱腔与低、降方言的语调风格一致。  相似文献   

19.
佤族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在其医药文化中,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药食同源,药和食相伴相生。在饮食结构中,强调药物的功能;而在药物的功能中,注重食物的药用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