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生存关切、生态关怀、赛博格伦理等当代世界科幻经典主题的创造性表达观照了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域外深度阅读评论打造其海外经典声誉;知名科幻文学出版社、权威专业科幻杂志、网络媒体等多元化出版流通渠道的综合传播效应促成了其海外广泛接受,延展了作品的经典性。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海外经典化传播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得以生成。其机制展示了中国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文本再造与价值重塑,对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确立“文学经典”是建构文学体系和选择文学话语方式的必然途径.二十世纪后半叶,当代中国针对“文学经典”问题有过多次论争,并屡次尝试以全新的标准确立新的“文学经典”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古为今用”重评古代“文学经典”,一方面通过“洋为中用”评价外国文学经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当代文学“新经典”的建构.这种政治实用主义视野下的“文学经典”体系建构,对当代中国文学和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说叙事以虚构为特征,科幻小说叙事是指对科幻意象的虚构。运用西方小说叙事学的理论方法解读中国当代计算机网络题材科幻小说作品,可以分析其科幻叙事与小说叙事互相实现的方式,进而探讨其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以刘慈欣、王晋康、韩松、陈楸帆、夏笳等科幻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传承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承载民间文化记忆、观照当下现实语境这几个方面,阐释当代的中国科幻小说既反映了后现代语境中经验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又具有诗意与哲学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审美情趣、共同经验等,让中国科幻作品在国际科幻界绽放出独特魅力。在传统文学类型面临衰亡的趋势之下,体现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不仅能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可能性,还能承担走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寓言"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科幻作品因兼具科学性、文学性与人文关怀精神而屡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等国际科幻文学大奖,并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支新兴力量。该领域的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华裔文化价值观视角,表达出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忧虑,因而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倾向。该类型小说的科幻叙事实质上也是华裔作家在科幻文学这一话语场中对自身诉求及其文化价值观的表达。美国华裔作家在该领域构建的话语空间所表达的政治和文化诉求以及后族裔人文关怀,因具有不同文化群体直面现实困境、重新定义自我身份、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憧憬未来和谐社会而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与外国文学的译入相比,中国文学的译出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从外国文学作品的译入和传播,反观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名人推荐、影视剧作、大众传媒和非翻译方式推动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影响传播的因素包括译入语国家对外来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译入语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敏感程度,译入语国家对源语国家信息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的阅读期待。中国文学的译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产出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译本,加快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双重表征。受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影响,中国科幻小说在百余年的文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科学性之维崇尚科学、普及科学和文学性之维面向现实、寄托怀抱的创作传统。"新生代"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延续了中国科幻对科学的推崇,又将科学和技术的展示由创作目的转换为文本架构的基础因素,纠正了中国科幻狭隘的科普化倾向;小说承袭了中国科幻反映现实、寄托怀抱的传统,又对科幻文本的思想蕴涵进行了深度开掘,对中国科幻的创作进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科幻小说在中国基本上不是主流文学,长期以来受到国内评论家的忽视.而在西方,科幻小说已成为一个繁荣的文学形式,很多主流文学作家如C·S·刘易斯、H·G·韦尔斯、R·吉卜林等作家都创作过科幻作品.因为视角的不同,主流文学作家的科幻作品对科幻小说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试以部分英国主流文学作家为例来做说明.  相似文献   

9.
科幻小说在中国基本上不是主流文学,长期以来受到国内评论家的忽视.而在西方,科幻小说已成为一个繁荣的文学形式,很多主流文学作家如 C·S·刘易斯、H·G·韦尔斯、R·吉卜林等作家都创作过科幻作品.因为视角的不同,主流文学作家的科幻作品对科幻小说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试以部分美国主流文学作家为例来做说明.  相似文献   

10.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科技与文学的一种融合.这种文学形式,以其特有的叙事方式,承载着人类探求未来世界、认知未来社会的精神寄望与诉求.作为世界的共有资源,中美两国的科幻小说在其创作及研究的进路中有着较大的距离差别.美国的科幻小说虽较晚于启蒙国英国,但作为科学技术大国、强国,其创作和研究的超越提速是较大的,出现了诸如罗伯特·海因莱因及《星船伞兵》、艾萨克·阿西莫夫及"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等等这样的科幻小说巨头及巨作,研究的深入跟进亦趋于世界前列;相对而言,中国科幻文坛虽曾有过20世纪50年代的辉煌,诞生了郑文光等名家,但中国现代科幻小说的创作及研究是滞后的.20世纪90年代以降,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等科幻大作的出现,使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及研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其影响在改变着这一滞后的局面.世界科幻王国终于有了中国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科幻游戏产业是围绕科幻游戏的开发、运营、销售和服务形成的新兴文化产业。中国科幻游戏产业当前处于上升阶段,但仍存在着游戏内部科幻属性模糊、科幻游戏与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联动不足、科幻游戏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清晰等问题。中国科幻游戏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在“十四五”时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中国科幻游戏产业可以从游戏内容转型与品质提升、科幻游戏对科幻产业链的激活以及科幻游戏赋能实体经济三方面,探索递进式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重塑游戏社会价值,以科幻游戏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普及,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双赢。  相似文献   

12.
文学杂志的传播与文学生产同源同质。《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平面媒体之一,办刊30年为台湾文学写史。堪称文坛翘楚。《文讯》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完全市场化的经营过程,在营销策略、传播机制上积累实践经验.创设运动范式;从理论到战略努力建构文学传播学科,增值象征资本和美誉度,型塑了台湾文坛良好形象,是台湾文学传播史的亲历者、传播范式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上个世纪50、60年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科幻小说作家,肖建亨的科幻小说以大胆离奇的想象力而见长。《布克的奇遇》是肖建亨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他通过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对器官移植及未来生命科学展开想象。他的创作,为当时想象力匮乏的科幻文学打开了一扇神奇瑰丽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科幻文学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4.
有关文学经典的思考与讨论一直是文学史、文学理论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商品化日益加强,文学经典的建构除了自身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意义和美学特征外,还需要作品之外的其他力量的推动。批评家或文学机构、大众传播和媒体舆论以及隐藏在经典背后的商业力量的推崇都是当代文学经典建构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学经典是经典世俗化的产物,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文学经典的不确定性导致文学经典的不断转型.导致文学经典当代转型的动力主要来自当代社会主题的变迁与建构文学经典的权力结构的改变.文学经典当代转型的具体表现有三,即经典的进一步多元化、通俗文学经典的出现与图像型文学经典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幻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也日益重要,而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则一直处于文学作品翻译的边缘地带。为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对外传播,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三体》英译本译者主体体验性和译者多重互动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科幻文学翻译研究应从译者出发,兼顾翻译活动中各因素。翻译活动前译者应加强与双语世界的体验,翻译过程中应更多关注读者需求,主动向读者靠拢。文章还对科幻文学翻译以及科幻文学译者队伍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以期为我国科幻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经典既是一个民族、时代的文化标高,又引导着民族、时代文学发展的方向.而文学经典的形成,除了其自身的客观价值之外,与文学史和文学接受中的对其建构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需要从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中去把握:既充分重视文学史撰写的作用,借"重写文学史"重建文学经典,同时破除文学史对于确立文学经典的话语霸权,使文学经典返回现场,从其与当时社会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其当代性.而对当代文学经典的指认,还需要从当代社会文学生产与消费的现实关系中,从文学消费角度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8.
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作为延安文艺的代表作品,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建构和当代文学秩序的建构过程,对当代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王贵与李香香》的生产和传播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其经典化的过程实质是作家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权威、编辑出版、批评家以及文学史家等多种因素合谋的结果,也正是这种合力共同推动了延安文艺代表作品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19.
陈旧的赛博格想象和“赛博朋克”思潮正在成为老去的经典,对其带来的影响的辨析仍有助于理解当下和未来。这些作品的源起和发展尚处在欧美科幻传统的发展逻辑之内,其中蕴含的多层意涵和社会批判姿态却逐渐走向了衰颓。赛博朋克文本中所隐含的科技审美和未来主义倾向,收获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科幻作者的普遍呼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作家的科幻想象与现实科技经验齐头并进,他们尝试以启蒙年代以降的现代姿态来面对后现代语境。在中式科技语言方面,他们广泛吸纳了古典经典和当下通俗文类中的话语资源,但不断遭遇瓶颈;在本土科技文化方面,他们面对更逼仄的话语空间,进行了极具深度的反思、探索和建构。  相似文献   

20.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拜伦”言说,成为后来在中国传播和接受拜伦的重要基础。它所建构的拜伦思想、精神、文本及意义,影响到中国对拜伦的言说及其价值评判。沿着鲁迅的思路,近百年来对“拜伦”的接受历经了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化,再回归到文学经典的过程。“拜伦”言说也受制于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说主体的牵制。由此可见,鲁迅的“拜伦”言说及其被言说,隐含着当代中国学术向度与政治限度的博弈,拥有学术阐释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