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5,25(5):65-71
《张协状元》产生在1202年之后。具体理由为:第一,《张协状元》作者使用北宋末期产生的[烛影摇红]词调、南宋初期的[唐多令]等词牌;第二,《张协状元》作者引用曹豳“山南山北梧桐树”诗歌;第三,《张协状元》的词牌涉及南宋时期的一些特殊技艺,“大影戏”、“刮鼓戏”、“赚”;第四,《张协状元》作者标榜“教坊格范,绯绿可同声”;第五,《张协状元》与之后的南戏作品的形态体制有别。《张协状元》代表着戏剧家的戏剧观念:追求故事的市民情趣与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戏剧”是“别样门庭”和“别是一家风”;重视娱乐的戏剧功能作用论;滑稽调笑角色与歌舞类角色的混合;初步确立了时空自由处理原则与演员虚拟表演观念。总之,《张协状元》确定了南戏的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市民审美趣味以及虚拟表演观念,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2.
郑振铎先生曾指出,在温州发现了梵剧《沙恭达罗》写本,我国现存最早的汉文剧本《张协状元》也诞生于温州,两者竟“是如此的相肖合”,足以证明“传奇的体例与组织完全是由印度输入的”。其实,《张协状元》虽与《沙恭达罗》具有某些相似性,但二者的不同点更多:一为单线发展,一为双线交织;一为代言体,一为不完全代言体;一为诗体,一为曲体;一为分幕结构,一为人物上下场结构;一凸显人物,一凸显行当。《张协状元》与《沙恭达罗》的某些相似性,并不能证明《张协状元》模仿了《沙恭达罗》,《张协状元》的体例主要源于宋代话本和诸宫调。  相似文献   

3.
试从宋元南戏中“婚变戏”的演变探讨“张协拒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协状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宋元南戏剧本之一,代表着南戏草创期的艺术成就,对研究南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人们至今对《张协状元》这样有重要价值的南戏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其中“张协拒婚”剧情的评析更欠妥当。周贻白先生认为,“若论剧情经过,其间颇多不甚自然之处:如张拒娶王胜花,而又将贫女打出,甚至将其砍伤,实为一大矛盾”。钱南扬先生认为“张协拒婚”与张协的“自私自利、向上爬的思想相反,使剧中人的性格前后矛盾,处处感到不真实,”“破坏了人物形象的完整”,“在艺术上也具有很大的缺陷”。而笔者则认为,“张协拒婚”是其自私自利、虚伪性格发展的必然,它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给剧本增添了色彩,标志着南戏中“婚变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张协状元》作为现存最早的南戏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宋元时期的语言面貌,是研究宋元语言的第一手资料。选取《张协状元》中的数例近代口语词,溯源讨流,描写它们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以此体现出《张协状元》在近代汉语语料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协状元》以其市民阶层立场,反旧有状元系统文学思路,予以改弦更张,其目的是为迎合市民趣味的娱乐需求,追求情感与感官刺激、剧场效果.其结果则重新组合了宋代状元文学的样式及内容,从而竟使《张协状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成为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6.
依据古代文字史料,学术界判定南戏最早源起于温州。通过对南戏早期代表作品《张协状元》中方言词的特征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这样的说法是可信的;同时,《张协状元》方言特征词的层级分布情况也表明,古代闽南戏对早期南戏的形成与流传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张协状元>是南戏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大量使用方言土语、常用谚语和近代汉语时期的口语词汇,生动地反映了早期戏文直白浅露、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在早期戏文语言特色研究上具体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成熟戏曲的代表,是如今仅存不多的能真实反映早期南戏真实面貌的剧本.具有重要的戏曲学、语言学及文化学价值,值得加以关注和加大研究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仅能考知的早期南戏十几个剧本中 ,《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和《张协状元》同取材于状元婚变 ,且情节十分相似 ,此非偶然巧合 ,而有其必然之理。宋代文官制度、科举制度的日趋完善 ,人们婚姻价值取向的逐步扭转 ,江浙一带科举文化的繁荣兴盛和早期南戏的战斗性是其社会和艺术根源  相似文献   

10.
宋南戏《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南戏剧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特别是由科举制度带来的婚变;认识早期戏曲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戏剧结构、提炼戏曲语言的艺术经验;认识南戏的戏剧形态,并通过剧本中留存的宋杂剧片段,探索宋杂剧的艺术形态;认识当时剧作家、演员和观众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大型辞书,但其间仍不无缺憾。本文以《张协状元》的人称代词和称谓词为例,从“词目失收”、“义项不全”和“书证滞后”三个方面,对《汉大》聊申一得之愚。  相似文献   

12.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的作品 ,其中大量产生于宋代的口语副词生动地反映了一个时代语言的某一侧面 ,为《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和修订提供了宋元时期戏文方面的语料证明  相似文献   

13.
自宋伊始在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出现众多的“背亲弃妇”的负心男子形象。它是两宋以来社会生活的反映 ,与科举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是两宋以来意识形态的反映 ,代表着理学体系中的秩序法则和行为规范 ;它是宋代“市民文化”和“市井文学”的必然产物。其代表作品《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琵琶记》等对后世戏曲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宣扬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形象教科书  相似文献   

14.
孙冉 《今日南国》2007,(16):9-11
女状元流行的背后,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女生更聪明或者男女更趋平等的必然事实,而是高考改革的荆棘难行——公元1853年,也是太平天国三年。这一年,南京才女傅善祥走进科举考场。随后,她荣登魁首,成为当年炙手可热的话题。她是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中诞生的惟——名女性状元。傅善祥是太平天国的女科魁首,却并非大清朝的状元。如果不是前者主张男女平等,开女科科举,女状元这个荣誉称号在中  相似文献   

15.
今存之宋金《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及南宋《张协状元》戏文,它们的曲调有一部分吸收了词调,但已有性质的变化。此外它们的曲调还有来自唱赚、唐代教坊曲和唐宋大曲的,而且皆与宋词词调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可补宋词词调之阙,为研究中国音乐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张协状元》中“甚”系疑问词语均是近代汉语产生的,形式多样。“甚”系疑问词语主要用于询问,“甚、甚么、甚底”主要是询问事物或人,“做甚么、则甚、则甚底”主要是询问动作行为或其目的,“因甚”用于询问原因。“甚底”询问句有的属于陈述句与询问句糅合而成的疑问句。“甚”系疑问词语还可以用于反诘或虚指。  相似文献   

17.
南戏的发展过程,一直是古典戏曲研究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进行考察,认为《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分别代表南戏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南戏具有明显的宋杂剧特征。南戏的发展过程,就是它在与元杂剧的交流中,努力发挥自身的优越性,吸收元杂剧的长处,削弱宋杂剧的影响,从而使自已在体制形式和文学水平上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是否开女科? 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和科举史研究领域都是令人困惑的问题.关于太平天国实行女科考试并诞生女状元傅善祥的史料现觅得至少9种.9条史料中,其中数条史料可互为印证,这些史料的作者是否串通一气作伪无法断言.分析9条史料,推论太平天国开女科及女状元傅善祥一说事出有因,而较为接近历史真相的推论是:太平天国女科系东王选拔人才的一次考试而非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  相似文献   

19.
中唐以后贫女诗的大量出现,反映了贫女难嫁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受北朝以来财婚习俗的影响,二是科举制的推行造成女性地位的相对降低,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女多男少”的人口性别比失调所致。  相似文献   

20.
试论元剧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古代戏剧的形成,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萌芽和发展成熟的时期。大约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的前半世纪,也就是我国宋、金时代,从秦、汉以来的巫觋、优孟、百戏、角抵戏、代面、踏摇娘、参军戏等表演伎艺和不成熟的戏剧表演,逐渐形成了有四五个固定角色表演故事的杂剧和院本,还有流行在浙江温州一带的戏文。虽然,除戏文《张协状元》可能是宋人之作外,其它宋金杂剧和院本,都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但是,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