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蜀地域文化给左翼川籍作家烙上了"巴蜀印",使其倾向于描写巴蜀乡土世界,喜欢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原型,真实地刻划人物,将政治意识、阶级意识和文化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左翼文学中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家庭大小"、"女性形象"、"男性地位"三个方面论述了部分现代川籍作家"家庭小说"的创作特色.笔者认为巴金关注"大家庭",反思儒家文化,其他川籍作家多写"小家庭",反映出巴蜀地域、巴蜀文化的特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玄奘少年时表示"愿入蜀受业",入蜀后驻锡成都空慧寺,空慧寺地望及玄奘在成都修习功课要迹均可考证.唐僧玄奘与巴蜀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巴蜀文化与玄奘之间的互动,起码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考察.(1)巴蜀文化从学风和做人理念两方面启发了玄奘最终的"舍身求法与西游取经".(2)巴蜀道、释底蕴为玄奘两大经典<老子>与<般若心经>的翻译奠定了学养基础.(3)巴蜀观自在佛缘促使玄奘形成了观音信仰,玄奘观音信仰又影响巴蜀形成广泛的观音菩萨崇拜.(4)玄奘为巴蜀禅系的形成增添了新养料.(5)玄奘入蜀与出蜀路线为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留下了一笔潜在遗产.  相似文献   

5.
邓经武的新著站在世界文化大视野中,运用文化分析新方法对巴蜀文学进行了新的描述和研究,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巴蜀文学通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徐中舒先生巴蜀古民族史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徐中舒先生开始关注包括巴蜀民族在内的南方古代民族问题,是最早研究"四川古代文化"的学者之一,最早提出古代四川文化"萌茁于本土"同时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的观点.先生对巴蜀古代民族的研究,往往放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化发达,而西南小州眉山又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称之为"眉山现象".这与唐五代及宋"靖康之难"后的移民运动密切相关.据研究,眉山是当时接受移民最多的地区,大量的北方"衣冠之族"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它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合,由家族文化发展为文化家族,通过教育与科举,部分人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谓"眉山现象",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硕果.  相似文献   

8.
巴蜀文化是起源于先秦的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称,是长江文化中的内陆盆地型文化.巴文化和蜀文化经过长期的冲突与融合,逐步趋向一致,以至学术界常以"巴蜀"并称.但巴蜀毕竟是来源不同、地域不同的两个族团,其文化也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并延续至今,以至产生了"巴出将、蜀出相"这一有趣的历史现象.本文试图对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作出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具有当代科学意义的“巴蜀文化”,于抗战时期由卫聚贤提出。但“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则是《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是“巴蜀文化”概念发展最明显和丰富多彩的时期,川渝两地出现分流:四川出现由“巴蜀文化”向“古蜀文明”和“巴蜀文明”的提升和拓展,而重庆则出现从“巴蜀文化”“巴文化”向“巴渝文化”的嬗变。“巴蜀文化”与“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既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也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抗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化概念的创新,意义非凡,不仅直接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0.
巴蜀地处盆地,四面环山,但巴蜀先民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努力开拓,冲破自然的束缚,向外发展.这种态度深深积淀在巴蜀人心底,逐渐形成了勇于开拓创新的巴蜀文化精神.明末巴蜀学者来知德不臣服和恪守权威、传统,提出"舍象不可以言《易》""格去其物欲"以及"文能载道,何害于文"的美学观点,以正人心和世风.这正是勇于开拓创新的巴蜀文化精神在来知德美学思想中的折射,也是巴蜀美学精神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11.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况。  相似文献   

12.
虎纹是巴人图腾的象征和标志,也是其祖先的化身。它对于古代巴蜀社会意义非凡,在其文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族群整合、社会教育、文化传递和巫术等方面。笔者尝试用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功能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识读巴蜀虎纹铜器,希望能对其文化功能的研究有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3.
《巴蜀散文史稿》属于地域文化涵盖下的文体发展史研究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厚的文化内涵、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巴蜀散文史的研究 ,前的未有 ,故本书无疑是开创性的成果 ,填补了学术空白 ,开拓之功 ,实不可没。本书特色鲜明 ,意义重大 ;“史”线清晰 ,资料详实 ;持论公允 ,观点稳妥 ,是对巴蜀文学和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李颉人、周克芹以及新一代巴蜀青年作家群农村题材小说中巴蜀风情、乡土景貌和民俗特征的精细描绘,展现出巴蜀浓郁的地域文化意义和美学内涵。在巴蜀两代作家的对比中,探索巴蜀地域文化小说的困境与走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动态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巴蜀社会、非遗以及农耕文化等诸方面的关系。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创见、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内容涉及巴蜀社会、非遗、历史地理等方面,并呈现出注重对巴蜀文化内涵的解读、突出区域内历史文化名人研究、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研究等特点,但对于巴蜀文化自身的演变规律以及为古蜀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的农耕文化等诸问题所表现出的历史认识和哲学反思仍尚显薄弱。  相似文献   

16.
地方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是提升城市和高校"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因管理体制机制等影响,致使一些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无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功能与优势的发挥。通过剖析地方本科高校与所在城市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状况,结合地方本科高校实际和区域城市特点,提出并论述了健全组织领导体制、联合开展文化合作研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建构系统性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等五方面建议与构想。全面推进"大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社会认同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统治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政策是否正确,社会整合是否有效,都将在文化层面得以充分反映。秦灭巴蜀,不仅是领地的扩张,也是秦文化走出秦地,迈向强盛的重要一步。秦统治者根据巴蜀社会的现实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灵活、务实、包容的政策,得到了巴蜀社会的逐渐接受和认同,实现了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共同繁荣。这种文化的融合,保证了巴蜀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使巴蜀成为了秦统一全国的基地。秦文化因此走向强盛,并最终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四川"这一历史地名的渊源进行了文化解读,即"四川"作为文化地域称呼的来源、"四川"作为经济管理区域称呼的来源、"四川"作为四条江的简称的来源。文章认为,"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的得名,与四条江无关,而是同唐代将剑南道简称为"蜀川",宋代将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两川"有关。文章还对"巴蜀"的历史概念进行了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9.
巴蜀文化区所处四川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一是四周有高山屏障、易守难攻,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二是交通便利,"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东出三峡俯临江汉吴越,西接"藏彝走廊"连通中亚南亚;三是内部江河丘陵交错,气候宜人,资源和物产丰裕。从先秦到抗日战争,它常常成为盆地外发生战乱变故时一些人群的"避难所",既是中原王朝开拓西南边疆的"前哨基地",也是时机成熟时雄才豪杰逐鹿中原的"根据地"。它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犹如一座水库,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问题,都起到了流动、储存、调节、融合、扩散等的"水库效应"。  相似文献   

20.
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的小说创作中呈现的文化混杂现象,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多元文化主义",构成"文化多元化".后者强调的是个人及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及矛盾性,并积极追求动态的、有限度的族裔、文化身份整合,这种情况正好体现在任璧莲小说文本中不同人物的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