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帛书本及诸通行本《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关于"道"的命题,并对其加以阐释与演绎,这种玄而论"道"的方式,无异于将"道"置于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让人感觉很是费解。其实,老子的原作或者说更接近于老子原作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并非如此凭空论"道",而是结合现实论"道",使"道"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颇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老子》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章)总论世界起源,但文义简古,论老者解说不一。兹就本章文义之可异议处并其道论逻辑,略陈拙见,以求教专家学者。“道可道”“名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二句通行本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下简称帛书本)文字基本相同。于字义有异议者唯“道名可常”四字。四字关涉道论逻辑处拟后文述及,此处讨论末道名二字。此二字论者皆以为言词文字之谓,清俞正燮更谓道特指言词,名特指文字之义。他说: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简》表明,《老子》有三个版本,即老聃著竹简本、太史儋著帛书本和今本。竹简本《老子》将“道”看成是混沌之气,并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具有朴素唯物的倾向。从竹简本到帛书本,反映了先秦道家学派从朴素唯物论向客观唯心论的转化。竹简本不否定人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也与帛书本不同。总之,有了竹简本《老子》,道家学派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就有轨迹可寻了。  相似文献   

4.
《老子》通行本第五章和帛书本有较大的区别。本文在对文本进行对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阐释了两派学术观点的合理之处,同时就两种版本中"多言数穷"和"多闻数穷"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论证。纵观《老子》全文,帛书本中"多闻数穷"与前文文意更加连贯,逻辑更为清晰,强调了"多闻"对于"为道"的不益,表明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重要意义,符合老子"为道"、"为学"及自然无为思想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对当代社会和人生的引导功能涉及加强学术世界对其理论阐释的精巧性和扩大其思想在当下社会的大众传播两条路径,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普及版便是这样一部新作.简洁、明晰的思辨性语言将形而上的"不可道之道"转化为"可道"的人生修养境界和社会问题批判.陈先生关于道家哲学的种种理解,化整为零,融入《老子》81章的注译、导读和点评中;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使全书思想的系统性得以强化;论题提点和文献抛引,又为读者留下拓殖空间.普及版纠正学界对《老子》的误解以及加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彰显出陈先生的学术使命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深入而广远的影响。传世的《老子》碑刻、抄卷、版本,约有数百种之多。历世既久,其间的舛误夺讹自然难以避免,疑义歧见更是所在多有。所以历来研治《老子》的学者,大多以校订本文为首要之务。近代《老子》研究日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973年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更为当代学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老子》研究的深入发展。帛书《老子》出土后,先后有许抗生、张舜徽、张松如、陈鼓应等海内外学者的著作问世,对帛书《老子》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91年10月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黄钊先生所著《帛书老子校注析》(以下简称《帛注》)一书,是这一领域的新成果。该著作资料收集之齐备、文字校正之谨严、词语诠释之细密、义理阐说之精微,以及善取众家之长的宽容态度,同流行诸家注本比起来,确有其独到之处。《帛注》所进行的大量繁复细密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字校正,二是词语训诂,三是章旨解析。  相似文献   

8.
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及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为老子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得学术界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并达成一些共识。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大争议,特别是老子首章的解释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这篇文章将从老子哲学思想的本身逻辑,以老子文本为基础,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及在对老子思想体系有整体思考的情况下,对《老子》首章中的关键概念着重分析,借以理解《老子》思想的原意。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吸取学术界已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从探讨《老子》道篇首章首二句该怎样断句入手,对该章做了异于常见的新解,认为本章主要内容是论述"体道"的必要性、原理及方法的。文章对"常道"与"常名"、"常无欲"与"常有欲"等概念、术语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阐述了潜藏于其中而至今尚鲜为人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人对于《老子》第一章"两者"的理解众说纷纭,大都纠结在第一章的"有名和无名"、"有欲和无欲"等的单一方面,而忽略了从全书出发理解"两者"相对关系的多层面。联系全文可以发现,《老子》论述"道"时使用的"两者"包含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个人修养之道三个层面的相对关系。因此,将"两者"综合来看就不只有单一的内涵,而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