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阿友 《华人时刊》2011,(4):34-35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为赞美灵璧石所留下的千古绝句!华夏瑰宝灵璧石与英石、昆石、太湖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而渔沟镇是灵璧石的主产地,也是灵璧石文化的发祥地。渔沟镇境内有44座山头,山石资源及"灵璧石"资源储藏相当丰富,磬云石、石灰石、硅石等矿石资源居全县之首。镇区内沿210国道建设了一条集赏石、玩石、购石、研究石文化为一体的1600米长奇石市  相似文献   

2.
钦媛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3):57-58,100
从灵壁石的形成入手,研究了灵璧石的历史文化背景,阐明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景石”,同时探讨了灵璧磬石的历史音乐美学价值及当代使用灵璧磬石所制二胡、笛子、中阮等吹奏、弹唱乐器所表现出来的当代音乐美学价值。结合当今音乐美学的观点,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将灵璧石作为一种文化与音乐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展灵璧石的音乐美学价值研究,将灵璧石的音乐价值进一步的深化,从一个较高的理论高度诠释其音乐关学的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岩溶作用与灵璧石之间的关系,认为灵璧石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取决于表层岩溶作用的特点和发育程度。灵璧地区的表层岩溶作用,在地貌上表现为宏观地貌景观和细观溶蚀形态两大类。灵璧石的形态,是表层岩溶作用细观溶蚀形态的表现,与岩石的解理和裂隙发育程度有关;不同的宏观地貌部位地下水动态和碳酸盐岩性,决定了岩溶作用的发育程度和灵璧石的空间分布规律;溶蚀速率决定了灵璧石的发育时间。指出了灵璧石资源的有限性,建议采取适当措施,实现灵璧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灵璧石在中国观赏石文化发展中历史悠久,为广大赏石者追捧乐道,其排名位居观赏石之首。但是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灵璧石文化的发展也曾有过低谷,令人不堪回首。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开始复苏,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精神生活也需要找到寄托,于是赏石文化之风才渐渐苏醒,灵璧石文化的发展重新获...  相似文献   

5.
王正刚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81-84,101
通过灵璧观赏石的尺度、色彩、审美特点等元素与现代室内居住环境组成、特点和民俗文化等因素相结合,对灵璧石在现代居住各种室内环境装饰中的运用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对灵璧石在室内居住环境中的运用手法进行了重点论述,诠释了灵璧石在现代居住室内环境中的装饰、陈设、观赏方法,并以此探索在新的形势下灵璧石文化对中国室内居住环境带来的发展、启迪与影响,对我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积极的发扬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体量和尺度的灵璧石明确加以分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形"与"势"两个角度并结合观赏距离、周围环境、人们的视觉生理特点等多个方面对不同大小及形状特点的灵璧石在不同的园林、室内外环境中的放置方式进行诠释,以此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对灵璧石的放置、运用、陈设方式及对周围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的感受作用,对我国这一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运用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灵璧奇石不仅具有特殊的美学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奇石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阐述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独创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分析了灵璧奇石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基础设施薄弱,可进入性差;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水平比较低;地域文化特色挖掘较浅;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提出了灵璧奇石旅游产品的开发途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进入性;提高旅游产品设计水平;突出特色,走文化旅游品牌战略之路;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以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灵璧作为中国“钟馗画之乡”,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形成过程。讨论灵璧钟馗画乡的形成,既要研究它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又要考察形成这一民俗画乡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从区域人文历史、地理环境、民俗事项、民俗心里等层面分析,灵璧县“钟馗画乡”这一民间艺术之乡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古老影戏艺术的一支,灵璧皮影融民间传统艺术、风俗信仰于一体。它蕴含了皖北丰富的风土人情内容,也是当地历史变迁、社会风俗演变的一个文化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转型,人们的娱乐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停的转变,在灵璧从事皮影创作和表演的艺人越来越少,对于这一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统,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侯桂林今年68岁,原是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山西省戏曲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1994年离休后,致力于奇石收藏和石文化研究,珍藏奇石300余件,其藏品《神龟无量寿》(灵璧磬石)获国际奇石博览会一等奖;硅化木《鸣凤》、彩陶石《悟空贪恋花果山》分别获第二届山东国际奇石大展二、三等奖。现为山西省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走进侯桂林的家,就如同徜徉于奇石的世界。看得出,主人对奇石这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宝的无限钟爱和痴迷。当我问及为什么喜爱这些石头时,侯桂林老人指着墙上的一幅名人字画《石寿》,笑着说,爱石者长寿。他…  相似文献   

11.
郭红专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84-86,123
灵璧钟馗画的嚆矢源自吴道子所创设的“钟馗样”,历经民风习俗和文人文化的共同滋养,逐渐确立了独特的意象图式,在我国钟馗画领域独树一帜。灵璧钟馗画的手绘技艺和加盖“墓璧县印”最具地方特色,透视出灵璧钟馗画在民俗文化结构下特定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理念,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间绘画的本质特征,具有符号性表征意义及明显的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 据《灵璧县志》记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自彭城(今徐州)调往浙江吴兴(即湖州,)路过灵璧时,应张氏之子要求,写了一篇《灵璧张氏园亭记》,全文如下: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勌厌。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笛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迁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扣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州府君,始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石崇拜与相关神话传说,大多萌生于人们的种种欲求——或者是获取某种物质的“物欲”,或者是支配某种境界的“权欲”,或者是追求某个异性的“性欲”。在旧、新石器时期,石头是初民用来制造工具和武器的原材料,石器是初民获取食物、谋取生存的“另一双手”,石作为崇拜对象就理所当然了,如羌族、藏族等民族的锅庄崇拜。“权欲”催生了石崇拜与相关神话传说,如羌族白石崇拜与神话史诗《羌戈大战》,羌族先民借此说明,自己民族合天之意、得天之助,从而成为“神定之地”的主人。白族《美人石》、毛南族《圣母石》等传说则体现了性与生育崇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山西老年》2014,(1):45-45
盆景山石的胶合剂有水泥、环氧树脂等.盆繁多采用水泥,并且水泥的标号越高越好、如有人用工业废煤渣作微型盆景,用灰水泥作为胶合剂即可,  相似文献   

15.
《宿州学院学报》2014,(3):123-123
近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评审结果,宿州学院与灵璧县人民政府合作项目“灵璧磬云山地质公园”榜上有名,标志着磬云山地质公园跻身国家级地质公园行列。  相似文献   

16.
三峡石文化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都是从各自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局部三峡石文化予以评价或关照,没有把三峡石文化作为整体来考查,对三峡石文化的概念也缺乏统一的界定。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把三峡石文化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予以研究,对三峡石文化的概念予以新的界定,对三峡石文化的演变历程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17.
三峡石文化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石写下的历史,也是一部独立的三峡石文化史。三峡石文化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他们都是从各自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局部三峡石文化予以评价或关照,没有把三峡石文化作为整体来考查,对三峡石文化的概念也缺乏统一的界定。有必要从宏观的角度,把三峡石文化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予以研究,对三峡石文化的概念予以新的界定,对三峡石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演变历程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18.
雕刻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依原石色彩纹理俏色写意的俏雕艺术是其中的一枝奇葩。一块石头的色彩、造型、纹理、暇绺,既是灵感的来源,也是创作的制约。俏雕艺术追求与石交流,读石相石,感悟石之意蕴,从中找出构思的契合点,赋予石头以灵动的生命。俏雕艺术需要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等知识,需要创作的激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唯此才能达到"人石合一"的境地,让作品生发出撼动人心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奇石之谜     
沉甸甸的石头,一经敲打,会发出优美的音乐声;硬邦邦的小石块,竟然长出“白发”来。其中奥秘,让人难以捉摸。音响石在美国新泽西州,有一处叫“音响石”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遍布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如用铁棒敲打,竟能发出优美的音乐声;如  相似文献   

20.
虞美人杂考     
现今虞姬墓在安徽灵璧。但从文献资料来看,虞美人自刎处有安徽灵璧和淮南定远两说,因此,虞姬墓历史上实际两地皆有。美人死后,鲜血化为原上之草。这是一种能应曲而舞的独特的草,并非现在所见能开鲜艳之花的虞美人。虞美人草本花卉明代以来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历史上庞大的歌咏虞美人的诗词,也就经历了由咏草到咏花或花草兼咏的过程。《虞美人》曲流行于唐代,也与这个悲艳动人的故事有关。第一个以该曲填词的是唐代的无名氏,五代时《虞美人》词已多见。历代书面文学中的虞美人形象经历了从同甘共苦到贞节烈妇的演变过程,而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虞美人却是一位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