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戏曲名著,这颗艺术环宝中的明珠,一直以它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在中外文坛上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但遗憾的是,有许多人却认为《西厢记》大团圆结尾歪曲了历史的真实,对它做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处理和评价,降低了《西厢记》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早在古代就有传言,王实甫作《西厢》写到“长亭送别”呕尽心血而死,后边的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是关汉卿的“狗尾续貂”.  相似文献   

2.
调腔是流行于浙东一带的高腔剧种,新昌县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调腔抄本有《西厢记》六折,除《佳期》一折为昆腔戏外,其余均出自元杂剧,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南戏声腔的杂剧演出样式。调腔《西厢记》存在明刊本所常见的曲文分唱现象,并在剧本上受到《南西厢记》影响,且曲文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调腔《西厢记》演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诸宫调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说唱艺术,《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的一部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本文着重对《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主题、主要人物以及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评论,进一步阐明了《西厢记诸宫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深得《西厢记》的思想精蕴,它继承了《西厢记》重情感反礼教的精神主旨,对薛宝钗批判《西厢记》的道学思想进行了反批判,对《西厢记》的语句、情节多有化用,在艺术上也有所借鉴。《红楼梦》虽对才子佳人创作模式提出了批评,但是对《西厢记》剧作本身则是肯定和赞赏的。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是元杂剧史上的一朵奇葩,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主题而饮誉文坛。除此之外,将《西厢记》与它创作的特定时代相联系,不难发现它还有着深刻的科举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骥德系晚明戏曲理论家 ,《西厢记》研究专家 ,他在《西厢记》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实为“西厢学”的奠基者 ,他在《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中保存的文献资料 ,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他提出的文献整理原则以及对《西厢记》的校注、评论等诸方面 ,都有独特的建树 ,在“西厢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藏于我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傅斯年图书馆的《西厢记怡情新曲》(精钞本),是顺治十三年(1656)金圣叹之《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改编本,成书于雍正十一年八月西域军营一个匿名文人之手,嘉庆十七年(1812)八月十五日被收入京城书坊"二径堂",1922年前后流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来随所迁到我国台湾省。《西厢记怡情新曲》是以广义俗曲类"西调儿"为主而创作的戏曲孤本,狭义[西调儿]为"主曲"的套曲数量最多,[正调小曲]类之单曲出现频率最高;是用来"放眉畅怀"的案头赏玩之本,而非剧坛演出底本。它为后人保存了清初许多俗曲的具体文辞格律样式与曲牌联套歌唱形式,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天下夺魁",重要的原因是它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主题。其内容和主题,又体现出重要的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本文从唐、元两个时期的有关社会现象入手,试探《西厢记》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徽州刻书约起于唐末至五代时期,盛于明中叶,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为徽州刻书最为辉煌时期,至清中期渐渐衰微。徽派版画是源于徽州刻书中的插图艺术和墨谱,它由刻书和制墨的兴起、鼎盛、创新,逐渐形成独立的版画体系。徽派版画在我国版画艺术中,是一株引人注目的奇葩,无论其镌刻之精、遗存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皆精于其它派别版画。  相似文献   

10.
《万历野获编》是明人沈德符在万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间写成的一部笔记小说。该书的记述起于明初,迄于万历末年,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其鲜明的写作特点,在明代笔记中称得上是上乘之作,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比较南北《西厢记》的宫调曲牌组合形式可知,北《西厢记》采用的是依宫调联套的组合方式,而南《西厢记》往往依据特定情节和人物来选择曲牌组合方式。与北《西厢记》相比,南《西厢记》的这种组合方式更适应戏曲的发展,对戏曲的传播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2.
明中叶至清初时期出现的个性解放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戏曲艺术领域 ,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倡导戏曲创作要真实、通俗和自然 ,要摈弃虚伪、迂雅和做作 ;倡导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开始盛行一时 ,戏曲中语言的通俗化使其更能表现世俗生活中的人情百态 ,且易于为市民阶层所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媒介主体探讨为入口,考察了不同的编辑及其主张对改革前的<小说月报>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王蕴章和恽铁樵这两位编辑主张对<小说月报>的封面和插图,栏目设置,杂志定位和内容取舍几个方面的影响.它们使改革前的<小说月报>风格也经由了由介于雅俗之间到以雅为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这批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延安木刻家及其作品,除了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外,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在民族特色方面的执著追求。延安木刻家们将西方木刻"拿来"时,"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鲁迅语),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木刻版画创作新路。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对新中国美术产生过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确有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金评本《西厢记》对朝鲜半岛汉文小说产生的影响,以《广寒楼记》为最。《广寒楼记》从小说的结构布局、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从《西厢记》中吸取有益的成分,或直接征引,或化用,对丰富小说人物起了一定的作用,然亦有生搬硬套的毛病。由于《广寒楼记》是在中国古代小说普遍传播朝鲜半岛、并形成巨大影响的情况下接受金评本《西厢记》的,所以,它的接受更加全面地吸收了中国文学中有益的成分,拓宽了朝鲜汉文小说的表现空间,为朝鲜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积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南戏到正字戏、白字戏——潮州戏剧形成轨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南戏在潮汕的活动已蔚然可观。宣德时期的南戏《金钗记》已"错用乡音",到嘉靖年间的《荔镜记》已变异为用闽南方音演唱的潮泉腔,万历年的《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昭君故事的史传书写、民间传说和文人歌咏构成了昭君故事的“历史叙事”。马致远创作《汉宫秋》的时候,对“历史叙事”有吸收,有改造,作了大胆的超越。但他的超越不是随意的,而是从现实的时代要求出发,抓住古与今的契合点,使之既符合艺术规律,又实现借古讽今的目的,成为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这一改编的成功给现今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清代初年的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是戏曲评点的高峰 ,但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戏曲评点已经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 ,它表现为三个发展阶段 :思想家李卓吾开启戏曲评点风气的奠定阶段 ,文人竞相参与的拓展阶段 ,创作、评点合一的深化阶段。清代初年金圣叹的评点《西厢记》正是明代戏曲评点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兴起于河南的北宋杂剧,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由最具代表性的歌舞伎乐形式转向戏乐艺术形式的历史产物,又是中国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初级成熟形态。散见于河南各地的大量北宋杂剧雕砖,珍存了这一艺术样式极具典型意义的图像遗迹,为认识和研究北宋杂剧的兴盛与传播、北宋杂剧表演形态与结构以及北宋杂剧的艺术特征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