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众的法治心理是法治最广泛和坚实的基础 ,民众的法治心理发展到哪一步 ,一个国家的法治就可以现实地达到相应水平。其中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本位心理发展程度如何是最重要的因素。民众权利本位心理与社会法治具有直接相关性 ,并与法治发展程度上具有同步性 ,民众权利本位心理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基本保障 ,通过增加权力滥用成本和风险予以防范 ,民众权利本位心理形成发展需要社会条件和法律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充分尊重人权发展,扩大公众知情权的客观需求;是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约束公共权力的必然要求;重视制度反腐途径、追求社会制度文明的现实需求.我们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权力现重新审视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治人性化是现代法治进程的必然趋势。现代法治之途必是以人中心.以人性为依据。以现实人的幸福生活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它要实现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变。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这是法的本质规定和人性的呼唤。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需要。转变的关键在于给予公权力与私权利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4.
权力本位及其法制形态里赞法制的历史发展主要表现为传统型法制(人洽型法制)和法治型法制这两大阶段和类型。任何法制,无论是传统型的或是法治型的,都包含规范、事实和价值三大要素。这里的规范,主要指构成法律制度体系的规则总和;事实,即法律实效,是法律规范在社...  相似文献   

5.
概念与机理:政体的设计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体是和国家同时产生的一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反映国家的权力结构以及国家组织之间的权限关系。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决定了国家政体的具体形态。随着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演进,人类社会经历了集权政体向分权政体的转化过程。政体是历史生成和人类理性建构的产物。政体的价值目标决定了人类政体设计的基本理念。传统社会的政体设计体现了集权主义和权力本位的精神实质,将权力集中在最高统治者手中以实现专制统治是集权政体的最高设计理念。就现代社会而言,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保障人们享有最广泛的自由和充分普遍的社会福利便成为分权政体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推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必须实现四个根本的范式转换:从人治走向法治,将法治提升为治国方略,坚持法律至上、保障权利、制约权力;从扬善为主走向制恶扬善并重,制恶是扬善的前提和基础,扬善是制恶的目的和归宿,两者不可颠倒、不可偏废;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努力维护权利、切实保障权利、充分享有权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建构有限政府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建立有效政府的共同要求.  相似文献   

7.
对于"法治",不同的解读,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从人类历史上看,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二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即便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仍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依法治国"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政府行为文明的内涵是:政府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核心的政治主体行为文明,他承载了政治文明的全部内涵,是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也是民主与法治问题.政府文明的一切建构最终都要通过政府行为体现出来,而政府行为在实质上就是政府权力的运作过程.政府行为文明实质就是政府权力运行规则化、制度化,具体而言,就是对权力的取得、权力的边界、权力的内容和权力的监控都要规范化、法治化.同时,规范有序的政府行为文明需要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的法治观念的强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确定法治的治国方略和具体措施 ,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表现 ,也是人类苦苦思索和价值选择的结果。法治的理论基石为民主治国论、权力控制论、法治优越论。民主治国、权力控制均离不开法治的确认与保障。法治优越于人治是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载体,以权力制约权力,以实现人权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形态。宪政制度是西方社会演进的产物,发端于古希腊的契约文化、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基督教文明以及自由主义传统是孕育宪政制度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1.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是从源头上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培养全民守法意识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在很大一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着法律虚无主义思想、权力本位思想,需要通过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弘扬权利本位意识、大力宣传法治文化精神等手段,来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2.
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着4种基本的文明形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在这4种文明形态中,生态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要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的法治建设在价值取向上应当以社会正义为基本目标,建设生态法治。  相似文献   

13.
大学治理效能决定了大学治理向现代化递进的成色,其有效性需要在权力—权利的双边互动关系中呈现。中国大学治理呈现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的趋势,且治理成效显著。在权力逻辑中,由于大学权力精英治理事实与民主参与价值之间的疏离,需要廓清各行动者权力的边界。在权利逻辑中,大学治理要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权利,将这一旨趣确立为界定与规范大学治理的核心机制。基于此种认识,大学治理必须坚持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以利益相关者权利确立大学治理的根基、以法治凝聚大学治理的共识、以集体行动创造大学治理动力、以质量文化提供大学治理支撑,由此确立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基点,提升大学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法治作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政治诉求,其核心是对权力的规范与制约和对权利的尊重与保护,这个核心恰好切中了中国传统的权力本位、权利缺位的硬伤。但要真正建成法治国家,认真探索法治赖以生成的社会基础实属必然,故而近年来从社会结构等对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关系的讨论渐趋入。拟探讨市民社会的培育与成熟对法治的深层作用,进而对中国走向法治的过程中型构作为法治的深层社会基础的中国市民社会的路径选择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需具备以下要素:政治民主、法律至上、法制完备、司法公正、权力制约、依法行政及权利本位。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一些更为具体明确的标准,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在韩非法治论逻辑中,人性基础上所建立的法律控制形式是以君主权力为核心的集人治与刑治为一体的专制主义;其所导向的必然是以权治法、以刑治民、以吏为师的权力主义法治形态及其意识形态;韩非理论;从反面说明了在真正的法治社会,提倡民本乃有权利意识,限制君权乃有制度理性,二者乃法治之本,前者为法治之“体”,后者为法治之“用”。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府治理文明。作为权力配置、权力使用、权力运行及监督文明主要体现的政府治理文明,本身就是政治文明的重要部分,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从统治向治理转变的普遍趋势,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政府治理文明获得了新的内涵和体现形式。在对我国当前政府治理体系的局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提出的建设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分权政府、民主政府及服务政府的目标,提出了以职能转变为中心、实行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民主参与、培育公民社会、实现治道变革等我国政府治理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明和文化是描述社会生活形态和发育状况的关键词汇。可以从意识形态文化、政治文化、学术文化、法治文化等四个方面来透视文明的性质。据此分析 ,中华古代文明是政治文化主导、伦理文化支撑、学术文化和法治文化发育不充分的文明。这种文明结构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有关。中华古代文明的这种特点 ,在历史上发挥了特殊的社会整合功能 ,也深刻影响了其向现代转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新时期中国媒介的话语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介的话语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历程:伴随着媒介角色由宣传本位向信息本位回归,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型,媒介话语也经历了从宣传话语的一统江山到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逐渐确立,再到与大众文化息息相关的平民话语的彰显,直到最后裹携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而且媒介话语的变迁与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变处于一种同构的关系之中,两者紧密相连、互为表征.其中大众化的媒介话语在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生长以及中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推进乃至主导的作用.而这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民众的现代性启蒙和单一意识形态的消解,是有着进步的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国际格局,也称世界格局,是一个战略概念。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经济因素、科技革命因素、综合国力因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素等。它们各自都以自己的表现形态和作用方式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格局的演变规律和大国兴衰的力量消长,给我们以启迪,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