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筱萱 《金陵瞭望》2010,(30):26-34
2010(第四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简称“名城会”)于10月20日至24日在南京举行。在全球—体化的背景下,名城会的创立和举办,为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南京文化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绵亘数千年而不中断,探究个中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各族人民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浓烈感情联系起来分析,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渗透在优秀传统文化其他诸要素之中,爱国主义精神同优秀的传统文化同荣同兴,相互贯通。因此,我们在研究传统文化以弘扬民族精神时,有必要认真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因素,从而为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茶,自古就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质而自成一道,干百年来深深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史学同样源远流长。从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春秋》到《清史稿》,各种体裁的史书为我们留下了四千年连续不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这永远值得我们自豪。但是,中国的旧史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早在北宋王安石就曾批评《春秋》不过是一部“断烂朝报”,因为《春秋》中所记的都只是些朝廷上发生的大小事件罢了。王安石的批评是十分深刻的。戊戍变法以后梁启超对旧史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出版传播方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出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形成了独特的出版文化 ,其出版传播方式的演进 ,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生态进程。它保存、创新、发展并延续了中国 50 0 0多年的文化 ,使中华文明惟一成为世界诸文明古国中不曾中断的文明。秦汉印玺、纸、印刷术均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创造与发明。纸与印刷术传入世界后 ,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之大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6.
一 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统治阶级一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及发展的巨大障碍,已为诸多学者所论证。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封建帝王们总是要把工商业作为末业进行无情的压抑和打击,却是一个尚未圆满解决的问题。 中国自古版图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且一直是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维持这样一个大国的生存,在交通困难的古代绝非易事。令中外学者都感兴趣的是,中国大一统局面竟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的确有令人惊叹的凝聚力。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仅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去探索是不够的,必须对古代中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千年封建大帝国的维持显然不仅仅依靠建立在小农经济上的高度专制,而且它还有一个更恒定更牢固的支撑点,那就是源远流长的人治文化及传统。古化中国对礼仪  相似文献   

7.
过去论及中国古文字,一般会想到甲骨文、钟鼎文、大小篆等.其实这仅是中国古文字之一部分,是汉字系统的古文字.中国文字以汉字为主体,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汉字在几种古老文字中是惟一延续不断使用、传承至今的文字,目前仍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主要文字之一.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在文字创制、使用、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意义.文字博物馆的建立无疑将会对汉字的科学展示、深入研究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球上不同地域的人类聚集群体自数千年前先后进入文明期,颇具规模的古文明大都已衰亡或消失,而其中能够较为完整地传承其古文明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则寥寥无几.本文拟从古文明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古文明衰亡合乎逻辑的解释,并由此归纳出古文明衰亡之人地关系冲突的典型类型,认为这有助于警示现代文明,开启其智慧,调整其走向.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唐宋两代放宽条件以附名榜尾的方式录取域外举子为宾贡进士,体现了中朝统治者怀柔远人的政策,对吸引外邦士人到中国来求学和应举、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都起过重要的作用。日本最早仿行科举,也是实行科举时间最短的国家。朝鲜王朝的科举甚至比明清时期的中国还更为频繁开科,在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越南的科举制延续到1919年,是世界上科举制度的终结地。琉球也曾实行过科举制度。12—19世纪,中、韩、越三国连同琉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东亚科举文化圈。正是由于科举传统的延续,东亚才能够演变形成在世界上颇为特色鲜明的考试文化圈。  相似文献   

11.
(一) 按照最一般的理论界定,现代化不仅仅是标识社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时所发生的历史嬗变,更重要的是它被看作一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整体进程。因而,现代化决不止是指经济上的现代化,文化上的现代化亦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化不可能是一场完全摆脱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运动,任何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都要受其自身的历史条件、文化源流等因素的制约,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对于中国来说,传统文化具有更,为重大的作用,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虽屡经改朝换代和外来冲击而延续不衰、从未中断的文化形态。它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中。它所提供的养料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民族的行为和思想方式,而且成为地道的东亚文明的体现。因此,中国文化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形态。它在现实社会发生作用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其历史记载之悠久,史学著述之丰富,史书体例之严密,史官建制之健全,在世界史学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从未中断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与西方史学不同的独特的学科传统。这种传统不仅指导过古代学人的史学著述,而且影响着今天史学工作者的思维定势。这种传统,精华与糟粕并存。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显得十分重要而弥足珍贵。它为我们揭示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东方社会主义文明、世界历史的整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其不断裂的表现,是这一文明的祖先还是中华大地上“百万年人类史”与“一万年文化史”的缔造者。“中华文明史”的实质是中国的国家历史。以考古学、历史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族群,得出几乎一致的科学结论,它们有着基本共同或相近的“遗传基因”、共同的“祖源”。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中,不论是什么时代(王朝),也不论是中华大地什么地方的族群或人群管理中华国家,都坚持“中”与“中和”的国家“大一统”理念,从“三皇五帝”到历代中华不同族群建立的不同王朝,都维系着“中华统绪”,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大地的多民族共同体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及其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回顾古代世界的两河流域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与中华文明“四大文明”,加之美洲的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除中华文明之外,至迟在公元6世纪或“大航海时代”之后,其他文明均已“断裂”,而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之所以这样,乃是源于中华文明一代又一代传承着从“家国一体”到“家国同构”至“国家认同”的“中”与“中和”这一“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也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原典、中华后世文化的原动力。本文从诸子思想学说的内容以及诸子思想的内在依据上阐发了先秦诸子成为中华文化原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评价中华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尽管我们曾经否定中华文化,但中国人的精神依托,仍然固执地镶嵌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人身上,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还是民族文化心理,几乎都能够同时找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有考古证据和葡萄酒发展历史分析,认为葡萄酒的最初起源地在远东,包括中国、叙利亚、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等国家。葡萄酒由最初的起源地远东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传入东方和世界其他地区。因此,包括中国等国家的远东地区是葡萄、葡萄酒的起源地,欧洲则是后起源中心,即栽培葡萄的后驯化与传播中心。根据这些分析结果,结合目前世界葡萄酒的格局,提出应将世界葡萄酒生产国分为古文明世界、旧世界和新世界,并认为中国是葡萄酒古文明世界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文明的起源方式与发展过程与西方古文明有许多相异之处。西方文明起源于铜器时代,中国文明起源于玉器时代;西方文明起源于城市革命,中国文明起源于巫术改革;西方文明起源表现为地缘管理代替血缘管理的革新模式,中国文明起源表现为血缘管理依然延续的维新模式。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断裂了,中国文明则绵延至今。中国学者应当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文明理论,书写自己的文明发展史。这其中既要对传世文献重要历史信息的重新发现与估价,更应充分利用考古新资料,弥补有关空白,还应认真总结中外学者研究中国文明史的成功经验与已有成果。理想的中国文明史,应该有中国材料的基础、民族精神的灵魂,还有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人类未来发展的眼光。最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9.
中华游子文化有其历时性和区域性,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子在政治上认同于侨居国的现实,中华游子文化也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异,如何在延续中把握变异、在变异中把握延续是当今中华游子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考察和研究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核的中华游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能够深刻地认识负载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游子文化如何面对世界、立足现实,在延续中求变异、在变异中求延续,这对海外中华游子文化的未来发展,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延安,这个光辉的名字,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过去想到这个名字,就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希望,今天想到这个名字,胸中便充满对那火热斗争生活的回想,为我们进行新的长征增添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