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生议政”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而打破清中叶以来经学统治的僵死沉闷局面,首开中国近代“书生议政”风气的人物,是杰出的思想家龚自珍。 龚自珍以思想家特有的敏锐眼光和批判勇气,凭“三寸舌、一支笔”(《行路易》,《龚自珍全集》第440页。以下只写《全集》及页码),抨击时弊,倡言改革,慷慨论天下事,不仅使人们读之“若受电然”,对“晚清思想之解放”也起着巨大作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54页)。而且时至今日,他那讥切时政、愤激辛辣的诗文,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龚自珍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近代社会开端的一位先进思想家。他的社会批判和社会改良思想,对晚清思想之解放,发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他备为推崇,尊之为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近代唯意志论的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世纪下半叶,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曾经急切地呼唤能使天地为之动色的“豪杰之士”和“风雷之文”.经过将近两个世纪的沉寂,龚自珍率先以此自许。他“怨去吹箫,狂来舞剑”,给晚清思想界注入了鲜活的空气;尤其是他推尊“自我”,反对天命论,为中国哲学开了人文主义的新路,也引出了唯意志论思潮的端绪.由此决定了龚自珍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即中国近代唯意志论的前驱.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角度,对龚自珍诗歌所表现出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对个性解放的执著追求、对“新”的人生理想的热烈歌颂等思想内蕴,作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挖掘与展 示,凸现出了龚自珍诗歌所具有的近代特征及其对中国诗歌近代转型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龚自珍、谭嗣同和杨文会为代表的士大夫佛教是晚清三大社会思潮之一。龚自珍首先张扬晚清“批判佛教”理性 ,而谭嗣同则第一次试图调和儒、佛和西学 ,杨仁山开始把天台宗和净土宗思想柔和在一起 ,创办佛教文化教育事业 ,出版经书 ,培养佛教僧俗人才 ,成为“民国学术佛教之祖”。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终于走出中世纪封闭轮回的怪圈而开始步履蹒跚地逐向近代社会的起点。在这条极富苍凉悲壮色彩的历史晨昏线上,龚自珍,以他巨人的批判的功绩树起了一块纪念碑,成为那一时代精神的象征。他的影响是深广而持久的,早在龚氏生前一就有人注意到他“见地卓绝,扫空凡猥,笔复超迈”[1],把他看作“未易”之才;近代学者梁启超更认为,“(晚清)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今文学之健者,必推龚魏”[2];就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鲁迅、郁达夫等,也都非常喜爱龚氏诗文,在他们…  相似文献   

7.
(一) 谈到龚自珍初步的民主思想,人们往往会想到他著名的散文《病梅馆记》,认为这篇文章“反映了一定程度的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这种要求自由发展的主张,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性质”,等等。其实,做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民主思想决不仅限于追求个性解放。虽然他也继承了前人社会批判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龚自珍“狂”、“怪”、“呆”的人格特征是在传统社会面临崩解、西方文化山雨欲来的冲击下形成的,是开风气之先的先进人物的“异端”符号。儒家文化的衰落与中西文化冲突的新时代召唤着在社会大变革中的传统型士大夫向近代知识分子型转化,龚自珍是第一代的代表人物。龚自珍由汉学考据转向经今文学,而又不谨遵常州学派之家法,以今文为工具议政,具有近代鲜明的思想意识,标志着嘉道之际学风转变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初期的进步思想家。他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清统治的腐败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能给读者以启示,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思想家,有的研究者往往要从他的思想中寻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好像没有这些内容就不配为进步的思想家。 看一个思想家有无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首先要看他的经济思想。而龚自珍的经济思想却是很保守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条件是商业资本的发展,龚自珍对商业的发展抱有厌恶的心情。他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作《平均篇》,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商业和商人兼并,认为“十家之村必有贾,三十家之城必有商”,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平均,那些大商人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末期,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发展停滞,政治腐败。有识之士凭着敏锐的直观感到中国已进入“衰世”,非进行变革不可。龚自珍便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从《周易》中借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他主张“更法”、“改革”的理论依据。其变革的主张,主要是按照封建的宗法关系来调节土地关系,以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并没有越出封建制度的范围。但是他的变革思想却影响着近代中国思想界。有志于改革之士都以他为前驱,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一再提出新的主张。《周易》的“穷”、“变”、“通”、“久”也因他的借用而获得新生,数十年来历久不衰。龚自珍本人也被后辈奉为近代首开风气的宗师。可以认为,他是站在近古和近代临界点的近代变法的预言者。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生活在近代史开始之前 ,却因其开风气的气度而成为近代思想史开端式的人物 ,并影响了近代思想的发展。“晚清思想之解放 ,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 ,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① 鲁迅因其以传统文化深刻的认识和彻底批判而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把这两位处于不同世纪的思想巨人放在一起 ,是为寻找面对各自的历史与现实时 ,他们情感态度的相通之处 ,从而看出历史发展的深层稳定性对历史主体构成的影响 ,使人们能够对历史文化作更深层更明晰的选择和判断。一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环境中孕育而出的中华文化 …  相似文献   

12.
国民性改造思潮的最初发轫——龚自珍个性解放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祖华 《中州学刊》2002,5(5):113-117
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可以追溯到龚自珍的个性解放思想。他倡导“心力”论 ,促使近代先驱者重视人心变革、思想启蒙 ;他对社会风气尤其是士林风气的批判 ,是国民劣根性解剖的思想灵感之一 ;他对封建政教摧残人性、人才的揭露 ,对探寻国民性病源有启发作用 ;他开启了自我批判的时代 ,开创了民族反省的一代风气。龚自珍的个性解放思想与国民性改造思潮虽有区别 ,但视其为后者的发轫、最初源头 ,却并不牵强。  相似文献   

13.
龚自珍思想的锐利批判锋芒,是嘉道时期极其复杂、严重的社会矛盾交织磨炼的产物,是经过三代人的社会阅历"淬厉"而形成的。正当清朝统治由盛到衰、危机四伏之时,需要有新的哲学观引导人们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龚自珍即以锻造新的哲学武器的使命自任,对今文公羊学派"三世说"作了革命性改造,这是其重大的历史性贡献。龚自珍有力地论证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倡导个性解放,因而成为"近世思想自由之先导",对晚清思想启蒙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五四是一个“人的发现”和“人的自觉”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认识到“发展个性”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如果要阻碍个性之发展,破坏个性之存在,那就是“万恶之源”;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做大群里独立健全”的一分子,这是“完成人格”的必要条件。五四“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思想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充分认识个人的价值与认真体现个人的责任。“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这是对五四“个性主义”或“个性解放”的最好的解释。五四“个性主义”或“个性解放”思潮是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强大动力。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消极的左倾形式主义的倾向,致使五四运动之后革命文学主题迅速由“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转向了“集体主义”。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作家坚持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个性解放思想,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150年前,思想界一颗巨星陨落了,他就是被人们誉为“中国的但丁”的龚自珍。龚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对社会变革的设想,对后来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变革实践都提供了借鉴与模式,因此,全面考察龚自珍思想源流、结构及脉络,对于探究近代政治思想的发端与演变、政治变革模式、以及知识分子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道路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一、他站在传统与近代的交汇点上龚自珍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处封建王朝的后期。“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社会处处呈现出衰世景象,各阶层中叛逆的异端思想再度潜在复兴,农民、手工业工人、城市中下层市民的联合力量已成为社会变迁发展的催化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经济势力伴随着鸦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作家的“进化”人格意识和思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思想文化领域和知识界,“觉今是而昨非”或“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成为一种普遍的、主导性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是一种肯定现在和将来(明天的“今天”)而否定过去的人格价值观和思想价值观。而这样的人格价值观和思想价值观,很显然与清末传进中国的进化论、以及进化论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时间观具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历史观和时间观主要是循环轮回的,所谓“大道周天”、“无往而不复”。“周行而不殆”等,即指此而言。近代以来,随着包括进化论在内的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人渐次接受了西方那…  相似文献   

17.
刘云波 《湖南社会科学》2006,312(5):181-185
晚清思想文化(主要指思想文化观念)上封闭的表现主要有三一是传统“华夷”等级观念的畸形延续;二是传统礼仪观念的恶性发展;三是传统“义利之辨”的愚昧坚持。晚清思想文化上封闭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造成近代中国长期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二是延缓了中国近代化(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时间;三是束缚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是晚清首任驻外公使、著名的洋务思想家和走向世界的先驱者。本文以西学东渐与郭嵩煮开眼看世界为线索,系统论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郭嵩焘在对近代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借鉴中,洞察到了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以及一个国家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他不畏清议,极力主张经世致用,“用夷变夏”,全方位效法泰西,用“实学”取代“虚学”。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先驱者地位是无法抹煞的。  相似文献   

19.
包世臣 ( 1 775~ 1 85 5 ) ,字慎伯 ,安徽泾县人 ,是清代嘉道咸间颇具盛名的经世学者。与同时期其他著名学者 ,如龚自珍、魏源相比较 ,包世臣的经世思想独具特色 :如果说龚自珍侧重于尖锐的社会批判 ,魏源侧重于当代史与域外史研究 ,包世臣则最重河、盐、漕等财政问题研究 ;如果说龚、魏开启了以“新”著称的晚清学术① ,包世臣则在实政改革思想上开风气之先。他于漕倡海运 ,于盐倡票法 ,皆是洞悉封建经济致弊根本 ,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选择。由于十分重视深入实践 ,善于融汇贯通 ,他的思想不仅具有“丰富”、“具体”② 的“全才”③ 特点 …  相似文献   

20.
以清末修律为标志的晚清法制改革 ,是中国近代法律史上的一件大事 ,也是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一、内外交困推动法制改革晚清法制改革的展开 ,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 ,这就是晚清政府所处的内外交困的境地。中国社会内部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使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法律领域 ,也产生了变革传统法制的要求。首先 ,传统法制受到了批判。清朝法制是在继承明朝法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中华法系的延续与发展。但是 ,到了近代 ,这种法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受到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法学家的批评。在针对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