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新时期新闻传媒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其三大功能: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生产文化产品;然后根据新闻传媒的三大功能对新闻传媒进行分类,针对不同追求目标的新闻传媒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最后针对近年来新闻传媒行业出现的内容同质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从新闻传播工作者出发,要克服思维定势和模式化的写作倾向,提高新闻传媒内容的真实准确性;从受众的主体性出发,要满足其正当合理性的需求,体现了新闻传媒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形成舆论的最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新闻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确凿,以形成正确的、健康的舆论。舆论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各种社会信息的载体,是人们通过判断,以赞成、反对、希望或者直接要求等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口头传播、书面传播或新闻媒介传播。但是前两种传播方式的范围和影响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是有限的,只有借助新闻媒介传播才是最及时、最广泛的,也只有借助新闻媒介,舆论的上述各种作用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1.提倡辩证法,防止片面性新闻宣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在…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环境因素与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快速获取最新信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的特征。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的上述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些新的明显变化: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利用搜索引擎寻找阅读内容。为此,网络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即精心写作新闻标题、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主体要想方设法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灵活安排新闻背景、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  相似文献   

4.
用户生成信息是搜寻者最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网上共享的用户信息对受众的观点形成和决策能产生较大影响.现有研究很少关注顾客知识共享行为,有必要对用户的生成内容行为进行探索,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影响用户微博信息共享行为的理论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报酬是影响信息共享行为的外部因素,利他主义、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是影响信息共享行为的内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来源倚重电视媒介以及村民会议传播,他们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形成了电视第一、报纸第二、网络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媒介功能认知方面,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但认为大众传媒最大问题是“与自己距离太远”,加之“虚假新闻增多”等因素,导致其不太喜欢大众传媒。媒介对农民阶层的报道和关注不够,只有少数媒介关注“三农”。媒介需要多关注进城打工农民,重视对“三农”政策传播。农民期待发展农村电视和网络媒介,加强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客观、全面、真实地报道农村情况,持续报道农村社会问题,禁止虚假、空泛的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6.
新闻中的“背景资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如果能很好的运用新闻背景资料,常常会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新闻背景资料在新闻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增加新闻的“信息含量”,这是新闻背景资料所起到的最基础、最直接的作用,“新闻背景资料的本质是一种事实信息”,借助背景资料可以用最少的语言向受众提供最具浓缩价值的事实信息。人们在面对外界环境进行决策和判断时,往往具有“情境依赖性”,因而运用新闻背景资料可以更好的解释新闻信息。(二)在新闻信息中穿插新闻背景资料可以潜移默化的表达传播者的…  相似文献   

7.
围绕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形成的舆论,与常态下的舆论有同也有异;而此类舆论,在新媒体语境中和在非新媒体语境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通过比较分析,可更准确地认识新媒体语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论的规律。该规律包括舆论的生成规律及运行规律。此类舆论的生成,总是在涉及的事件本身因素、相关社会因素、信息和意见传播因素等方面,呈现出诸多共同之处。运行规律则包括:舆论主体博弈的规律、舆论交互感染的规律、舆论演变消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试论舆论导向的结构模式──舆论导向研究之一李广增一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而舆论导向的主体则是宣传者,公众变成了引导的客体。所谓舆论导向,就是引导者通过传播信息和传播手段使引导对象形成公正的、正义的舆论或改变不公正的、非正义的舆论的过程。舆论导向本身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公共危机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其中,公共舆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影响重大。然而,公共舆论是如何不断升级、扩大的,这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必须重点探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导致公共舆论扩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在现代性条件下个体意识逐步觉醒,个人对自身权利保障状况高度关注,这就构成舆论扩大的主体性因素;新闻传媒竞争的市场逻辑及其内在的利益驱动对舆论扩大推波助澜;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成了舆论扩大的关键因素;公共部门对公共危机问题信息发布滞后甚至失真以致公众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激化了大众群体的"幼儿化"性格,从而构成了舆论扩大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表现形式问题是新闻业界一直关注的话题。借用其他领域专业术语"包装"看新闻表现形式上的一些微观发展革新,可知"包装"现象的出现是新闻传媒外部生存环境变化和媒介自身发展的结果,本质上是对新闻信息资源的一种合理有效的开发。并以此从宏观上对当前国内媒体在传播技术手法、报道思维方式、需求适应走向等方面的新情况、新特点作出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1.
认同本质上体现的是行为体自我与他者之间互动中的各种关系。文章围绕“认同机制”,解析了谁认同、认同谁、认同什么(不认同什么,为何不认同),以及影响认同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制约)认同等。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传播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互动关系,并构建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的认同模型。作者认为,“认同”奠基于传播主体的“行为”和“语言”,产生于传受双方的互动之中,认同交集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认同仍有大量干扰因素,这是亟待研究以期进一步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古代罗马社会新闻史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罗马社会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较为发达.古罗马国家对辽阔领土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有效的新闻信息传播.其新闻信息传播系统主要由公报、文书、新闻信、题铭和交通、驿站等要素组成,在古代世界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古罗马国家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之所以比较活跃,是与其全方位的商品经济和相对宽松民主的社会政治舆论环境密不可分的.但古罗马国家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繁荣又是建立在生产力还非常低下的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一种由少数自由人享有的有限的繁荣.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古罗马国家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也就难以为继了.  相似文献   

13.
微博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赋予了公众话语权和媒介接近权,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信源、传者和受者等多种角色,加上其即时推送信息、互动传播以及庞大的用户数量等优势,对社会事件的介入和参与能力越来越强,使舆情自下而上形成并蒸腾,打破了原有舆论格局中政府、传统媒体的绝对中心地位自上而下传播信息的格局,成为舆情传播的新途径和聚集地。以多伊切的舆论生成的"瀑布模式和蒸腾模式"来阐释微博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在形成机制上的不同,观察这两种模式下生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冲突与重叠,有利于对新媒体与舆论关系的整体把握,为政府引导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结构是在长期的积累与内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的存在形态和表现方式。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对人才质量的检验,实际上是对其知识结构的一种整体考量,是对其知识“博”与“专”及其结构状态和由此生成的“知识力”的一种权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领导人讲话和中央相关文件的全面考察,认为新时期中共新闻舆论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强调“舆论宣传”阶段、强调“舆论导向”阶段和强调“舆论引导”阶段.“舆论宣传”阶段虽开始从“舆论”视角审视新闻工作,但所谓“舆论”主要指阶级舆论,且偏重灌输式宣传;“舆论导向”阶段认识到了新闻舆论、社会舆论及其引导的重要性,但更强调舆论引导方向的正确性,其中居高临下意味较浓;“舆论引导”阶段开始重视引导的艺术性、实效性与合规律性,显示出对新闻传播规律和公众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与尊重.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一个公关事件或信息的传播在宏观上可分前期策划、中期传播、后期监测这三个阶段。笔者认为,在三个阶段中,人们在对舆论的理解上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往往把一些非舆论的东西误指为舆论。笔者以为,新闻舆论是新闻传播者(记者)模拟社会公众对新闻事实的共同评价及其一致性意见。作为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关传播则是实现模拟社会公众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公关从业者在从事公关传播时应该建立一种“公众心态”,以社会传播的思维去开展工作。在这里公关从业者所起到的是模拟社会公众的角色,我们称之为“公众心态”。我们一方面要…  相似文献   

17.
伴随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信息茧房”在我国互联网情境之中出现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就其生成和发展的脉络来看,“信息茧房”的条件是“回音室效应”也即同质化信息的反复传播,受众被困于同质化信息中从而形成“信息茧房”,其可能的后果就是“群体极化”。“信息茧房”可能会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群传播,也为负面信息的群体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狂热化的网络舆论事件。为了降低“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负面效应,必须要从思想层面唤醒网民的公民意识,以尽可能消除“茧房”的壁垒,从文化层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茧房”进行不同的文化传播,还要从法律层面构建网络监管机构,以保障紧急情况下对信息的及时监管。  相似文献   

18.
负面新闻信息作为正面新闻信息的对立面,是大众媒介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任何新闻信息在媒介的传播中,均有正、负两种效果。要将负面新闻信息的负效果降低到最小程度,媒介须通过对负面新闻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倾向性传播、舆论引导等有效途径,对负面新闻信息进行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19.
历史进入21世纪,“独家新闻”的意义相对丧失,新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成为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因素。新闻信息资源具有客观变动性,主客体统一性,多层次性与潜在性。为了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深度报道是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播技术超越工业制造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工业化阶段,信息传播从属于社会发展,时间性原则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性原则。信息化阶段,信息传播囊括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内容,信息性成为主导原则,生产方式被传播方式取代,流动逻辑成为支配性逻辑。加速需求催生了流动逻辑,打散了线性时间的组织方式,形成了“非线性社会系统”。作为非线性社会系统中非制度化的传播制度——互联网群聚传播,颠覆了线性时间的组织状态和传播法则,呈现出多维时间、多元主体、非线性传播、共同性在场的传播景观。多元主体增加了信息体量,多维时间造成了信息无序,非线性传播与共同性在场使因与果时常置于不确定甚至倒置状态,增强了社会风险。流动逻辑的价值增值并非借助固定积累,而是借助流动而扩散。它不仅使信息以朝生暮死的姿态呈现,也造成物质与文化的快餐式消费。当文化被化约为信息流,文化的再生产便由于“即时的霸权”而陷入危机,丧失其所具有的经验与认同价值。这种比工业现代性更为剧烈的矛盾冲突,加深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鸿沟,带来了技术对文明的僭越,后果恰恰彰显着信息现代性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