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星竹 《东西南北》2008,(2):60-60
"享有"比"拥有"更贵重,那是生命的光泽。"拥有"跟"享有",是有差距的。不少家庭"拥有"钢琴,但并不"享有"钢琴——他们的钢琴是家具、是展示品,但却不是家中的音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国盛 《求是学刊》2004,31(6):33-40
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它作为工具就是发挥作用,而发挥作用以"带出"(poiesis)的可能性为前提。"带出"就是去蔽,是一种真理的发生方式。在真理的发生中,人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角色。他倾听并且应和存在的召唤,把自己向着敞开领域敞开,并在这种敞开中达到"自由",这就是"此在"之"此"的意思。现代技术是技术时代的技术,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形态,它是一种"挑起"(Heraufordern)的"去蔽"。古代技术汇聚起天地神人,保护着物之物性。现代技术向着现代工业体系"预置"(bestellen)一切,使物成为"持存物"(Bestand)。技术时代的人比物更原始地归属于"预置"和"持存"。"预置"归属于其聚合"座架"(Gestell)。座架的神秘运作是存在历史的命运使然。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一词是"舶来品"。自"舶来"之时,我国学者就对其表现出极大兴趣。然而,由于受民族、地域及研究个体思维方式的影响,对"跨学科"的理解和诠释复杂多样,理解和诠释的"原汁原味"程度亦有待商榷。因此,有必要对"跨学科"概念进行厘定。其中,通过与"学科"进行比较,能够更明确"跨学科"是对"学科"的否定式发展和延伸。此外,当今社会"跨学科"研究已成"大势",不可避免。"跨学科"研究是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推进思维方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科学创新的重要动力。虽然"跨学科"研究如火如荼,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瓶颈问题。伴随着问题、障碍的清除,"跨学科"研究的光明前景可翘首以盼。  相似文献   

4.
从诠释学的视角来审思文化自觉,是为了追问文化自觉何以可能。"各美其美"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第一步,是作为一种"和而不同"的价值向导而存在的,是自觉审视传统文化让自身的文化身份得以澄明的重要方式。横隔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时间距离"是"各美其美"的首要问题,对"时间距离"的不同回答,是"各美其美"是否可能的关键。在施莱尔马赫单向度地回归历史的时间距离观中,"各美其美"不可能实现;伽达默尔指认出"时间距离"的"过滤器"和"生长域"意义,"各美其美"得以可能;在马克思的时间观中,时间距离表现为文化启蒙在历史中阶段性地凸显,是"自由人"绽出的质跃表征,这是"各美其美"的正确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腾 《社科纵横》2013,(5):118-124
与基督教哲学一样,基督教道德哲学是道德哲学与基督宗教相遇的必然结果。奥古斯丁"爱"的理论是在基督教道德哲学架构下被阐明的。上帝的一切诫命都是围绕着"爱",换言之,"爱"是每条诫命之依归。在奥古斯丁思想体系中,"爱"与"秩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秩序"是"爱"的前提。奥古斯丁的"爱"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属天之爱;二是属地之爱。在严格意义上,奥古斯丁的"爱"意指"属天之爱"。因"属地之爱"纯粹爱自己而被排除在爱的情感之外。但,奥古斯丁又没有完全否定"爱自己"。在爱的秩序中,爱上帝,爱邻人,爱自己各得其所。"爱自己"和"爱邻人"以"爱上帝"为前提。奥古斯丁将不同等级的"爱"安置于以"爱上帝"为中心的秩序框架里。  相似文献   

6.
赵景阳 《唐都学刊》2013,29(1):43-52
亚里士多德在论证德性与幸福中隐含着三个伦理学命题:伦理的目的、德性的养成、幸福的获得。以习俗为共同出发点的政治学和伦理学的目的分别是促进"城邦的幸福"和"个人的幸福",政治学的公正立法使人获得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服务于政治学的伦理学的目的是使"个人的善"同一于最高善——"城邦的善"。德性不仅仅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而是"与逻各斯一起发挥作用";德性的养成要靠个体在健全的法律下获得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德性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心理禀赋过程,最终养成"明智德性"。只有灵魂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才是幸福,它是完善的和自足的;人的幸福有两种:一是"第一好"的幸福,属于沉思的理智的幸福;二是"第二好"的幸福,属于实践的理智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智的直觉"是牟宗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他的整个哲学理论都与这一概念有紧密的联系。"智的直觉"一方面是受了康德"智性直观"概念的启示提出来的;但更为根本的是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是建构这一概念的理论渊源和骨干。牟宗三主张建立"道德的形上学",而"智的直觉"则是"道德的形上学"建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时代"是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概念。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太平洋时代"进行了宏观描绘。马克思关于"太平洋时代"的论述,是他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循着马克思的思路,我们能勾勒出"太平洋时代"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太平洋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是"天时地利"。"太平洋时代"和"中国梦"的实现是辩证统一的,在"太平洋时代",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10.
"权力"是罗伯特·基欧汉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与现实主义的"权力"理论不同,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思想不是建立在无政府状态的"均势"基础上,而是以相互依赖为分析框架,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思想既包括了"硬权力",也包括了"软权力";既包括了有形的物质力量,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力量;基欧汉的"权力"思想,揭示了"权力"的最终目的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罗伯特·基欧汉的"权力"思想是对现实主义"权力"理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差点儿没VP"表示肯定和否定的时候,语音形式是不同的。本文讨论的是"差点儿"句式中同是表示否定的"差点儿VP"和Nn的不同。"差点儿VP"一般实指当前的叙述内容,其心理趋向是VP;Nn主要表达了叙述主体的动作和生理或心理的感受,是虚指的,其心理趋向是"没VP","没"并非赘余成分。  相似文献   

12.
论合作社的组织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强 《浙江学刊》2012,(5):186-197
与公司等"资本"的结合不同,合作社是"人"的结合。合作社主要承担了为社员提供比较优势、作为一种保护性组织、扮演社会公共角色、探索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四大功能。为了保障社员需要的实现以及免遭"异化",合作社采取了"劳动控制资本"的组织原则。"劳动控制资本"在保证合作社"社员导向"的同时,也使合作社的分配性质主要体现为"按劳分配"。不仅如此,"劳动控制资本"还使合作社的产权具有了非排他性(社员联合所有导致)、非稳定性(开放的社员资格导致)、不可分割性、不可交易性的特点,本文把这种产权形态称之为"模糊产权"。由于"模糊产权"是"劳动控制资本"的必然结果,而"劳动控制资本"则是合作社的组织基础,因此,制度经济学倡导的"产权明晰化"改革对于合作社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换言之,合作社的"模糊产权"可以改进,但从本质上是不能彻底改变的,所有的产权改革都要以不损害合作社中"劳动对资本的控制"为底线。  相似文献   

13.
"图像"不是简单的视觉形象,它是与人类同在的"存在者",是"语言"的始祖,并同语言一起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从古希腊起就形成了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但它指向的是"思"。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将"思"转向"看",从而完成了视觉哲学的转向。拉康的"镜像理论"揭示了图像文化"看"的本质。福柯的全景敞式理论揭示了图像文化的最深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海德格尔的"世界的图像化"是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运作的总体系。德波的"景观理论"涉及到图像文化的本质和特征。这些理论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看的方式",它们构成了图像文化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2):130-132
曾国藩能够坚守清廉,并较为有效地保持湘军将领的相对清廉,是基于"立德"与"立功"的双重目标的需要,如:对太平天国作战,需要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清廉是其中重要内容;清廉是曾国藩统率湘军的道德感召力的重要来源,也被曾国藩认为是湘军战斗力的重要来源。曾国藩及湘军的"立德"对其"立功"起着明显的积极作用,从而又有利于"立德"。这一经验对当前廉政建设亦有其借鉴意义:当"立德"能够成为"立功"的有力基石,当"立功"能够成为"立德"的推动因素,制度的约束、信仰的需求与现实的受益达成统一之际,坚守清廉,始为长久之道。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3):125-128
任何法律都必须是实践的。突出法学的实践性、强调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几乎成了法学界极力追求的、具有极大正当性的流行话语。然而,谁都想证明自己的取向是实践的法学实践课程,只是在说实践,还没有真正在"论"实践,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失思考实践科学本身的构造;二是对实践的认识是缺少对应范畴感的;三是陶醉于所谓实用知识、实用技能;四是人为地创造并分割一些"实践的"和"非实践的"东西。法学的实践观必须在"综合"、"整合"与"融合"的意识下,在对应范畴意义上生存。从多层视角探索法律实践科学中存在的相关对应范畴,是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刘宗碧 《创新》2019,13(3):1-10
关于五四运动的主题认识问题,目前存在割裂、对立的观点,尤其是持"救亡压倒启蒙"来解释中国社会后续发展,不利于正确评价五四运动。目前学界以"救亡就是启蒙"进行反驳,但限于原有的理论范式的束缚而显得苍白无力。实际上,从唯物史观的历史解放与思想解放的关系理论来看,"救亡"高于"启蒙"并且后者从属于前者,这是物质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体现,马克思讲过"意识没有历史",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即它的发展决定于实践的发展。"救亡"是改变社会关系的革命行动,属于物质实践范畴,而"启蒙"不过是"思想解放",其从属于"救亡"的"历史解放"。五四运动的"启蒙不足",不是启蒙本身的事,而是"历史解放"不足的事,即"历史解放"的不平衡性。中国近现代,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迅速实现了多个层次的上层建筑更替,但是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却没有跟上,这是事实。"启蒙不足"这一"思想解放"的缺项,根本上是"历史解放"的不平衡和由之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革命,都是"历史解放"的内容,中国的发展曲折就是"历史解放"的不平衡,不是"思想解放"的"启蒙"不足。  相似文献   

17.
杜武征 《创新》2019,13(1):42-52
"生"本体这一古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外交哲学传统贯穿着现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和政策的各方面。就何为"生"的外交哲学意蕴而言,合作为"生"、共赢为"生"、和平为"生";就"生"为何的外交哲学探问而言,"生"为自主、"生"为相通、"生"为共处;就本是"生"的外交哲学诠释而言,共商之本是"生"、共建之本是"生"、共享之本是"生";就"生"是本的外交哲学确证而言,"生"是关系之本、"生"是交往之本、"生"是外交之本。  相似文献   

18.
伦理的开端与公共伦理的理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兴 《浙江学刊》2004,(6):161-165
每个人都是首先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保存自我是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因此"我是我"是个体生存的最初原则.然而,由于这一原则的主观性和非社会性,使得它与人类的现实本质--社会性相悖谬.因此,它必然要上升为"我是人".正是由于"我是人",使人类开始了伦理的生活,也使公共伦理有了现实基础和基本原则.本文通过"我是我"到"我是人"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推演,从"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从个体理性"到"公共理性",从"抽象理性"到"现实理性",揭示了伦理的内在原点和公共伦理的理性实质,彰显了埋藏在人类公共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逻辑线索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读音、意义等角度讨论北京话"刷白"的来源问题,认为北京话"刷白"是述补短语"刷白"词汇化的结果,"刷"的去声读音是"伪入声"的表现,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煞白"具有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与先秦儒家一样,董仲舒也对理想人格进行了探讨。"必仁且智"是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笃于礼,薄于利"是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现。在现实之我如何走向理想之我的问题上,董仲舒提出了"性待教而为善"的观点。遗憾的是,他强调"教化成性"的同时,又承认人受命于天,人性"不可改",给自己的理论制造了矛盾与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