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反省中国文化及其哲学、实现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复兴,文化与哲学构成梁漱溟学术思想的两翼。人们多从文化观的视角来研究梁漱溟的思想,其实,梁漱溟在20世纪早期就系统阐发中国哲学观,论证了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的更新、中国哲学的特质等重要问题。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基础,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创建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参与和总结,冯友兰提出了自己的中国现代哲学观.在他看来,所谓中国现代哲学就是中国哲学在现代化时代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具体说来,主要是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来接着宋明道学往下讲.冯友兰的中国现代哲学观具有鲜明的二重性一方面反映出中西哲学交汇融通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却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和生命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智慧之思的硕果之一,是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这门中国人国学中的“国魂学”,有自己的核心主题、研讨论域、价值取向、明理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传统.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语境下的中国哲学经历了“学着讲”——“照着讲”——“自己讲”的过程,实现了从古代哲学观转向现代哲学观,从“单数”哲学观转向“复数”哲学观,从一般意义的哲学观转向中国特色哲学观的逻辑转换,其终极目标在于重新“认识自己”,真正建构起中国特色的主体哲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其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我们认识马克思的任何思想的前提。从根本上说,哲学变革是哲学观的变革,哲学转向是哲学观的转向,哲学冲突是哲学观的冲突。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角度审视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正本清源式的探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变革和马克思哲学观最为珍贵、最为集中的思想资料,它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并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由感性的人——现实的个人——实际从事的活动建立的东西,实现了哲学史上真正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相似文献   

6.
《哲学通论》一书不仅是中国哲学研究进步的产物,它同时也大大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程。主要表现在:《哲学通论》进一步推动了哲学教科书改革;它倡导的注重“哲学观”研究和前提批判的思维方式为繁荣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它以特有的哲学理解方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元哲学观"是哲学家对哲学的具有"私人意向"的独特理解.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学界都错误地将"元哲学观"视作"哲学的定义",从而导致了对哲学本身的一些错误认识."元哲学观"的含义与哲学定义有着明显的区别."元哲学观"对于哲学活动、尤其是对于今天"哲学重建"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学科建构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通过对于康德和叔本华哲学的介绍,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认为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根据西方哲学的范式来整理中国哲学的资料,从而对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学术范式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第一个哲学形态是经济哲学。迄今为止,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已经历了三个里程碑,从而形成了经济哲学形态的三次提升。一是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逻辑架构的构建和经济哲学研究范式的确立;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硬核的探讨和经济哲学学科的创立;三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弘扬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陈少明<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一文的回应.把"哲学创作贫乏"作为一种现象予以评论的各类观点背后,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基础;而一种哲学观虽然在作为哲学批评之依据的时候会有其针对性,并且以此为准则的哲学创作局面也可能产生出极大的新鲜性,但在更广泛和复杂的批评对象面前,以及在将其作为哲学创作之根本立足点的时候,此种哲学观同样可能表现其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为了克服哲学创作贫乏的状况,而从哲学观上把哲学树立为一种"究极"性的学问,那也可能意味着对哲学自身品性的背离.①一文的回应.把"哲学创作贫乏"作为一种现象予以评论的各类观点背后,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基础;而一种哲学观虽然在作为哲学批评之依据的时候会有其针对性,并且以此为准则的哲学创作局面也可能产生出极大的新鲜性,但在更广泛和复杂的批评对象面前,以及在将其作为哲学创作之根本立足点的时候,此种哲学观同样可能表现其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为了克服哲学创作贫乏的状况,而从哲学观上把哲学树立为一种"究极"性的学问,那也可能意味着对哲学自身品性的背离.  相似文献   

11.
自西化运动开始的一百余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活动基本上是为中国哲学寻找合法性根据的过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除少数一两种属于传统中国哲学的方法以外,绝大部分方法的思想基础是西方的观念体系。这种以西方哲学的立场、流派、思维或方法对传统中国哲学进行解析和批判,实质上是以西方哲学框架体系剪裁和定性中国思想从而给中国哲学观点贴西方哲学标签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中国哲学的原生状态视而不见,传统中国哲学的生存性价值和超时空意义遭到了否定,因而中国哲学获得的“合法性”是被判定了“死亡”的“合法性”。一种哲学的“合法性”不在于它是否符合了某种外来的规范或标准,而在于它自身是否在现实社会还具有创生新思想的能力。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只能从中国哲学自身在现代社会的创生能力中得到证明,这应当是确认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标准。创生能力的根本标志就是新的中国哲学诞生———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国哲学也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是对两者超越的哲学;是能够与两者对话的哲学。一方面它必然表征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值得全人类思考的东西,是属于全世界的。具体标志则应当是出现了可以与《论语》、《老子》、《庄子》等相媲美的哲学著?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真正继承者和发展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不仅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引证某些中国哲学的语录,以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正确性,而且要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和概括,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吸取中国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相似的内容,吸取中国哲学中讲得比较充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得较少、甚至没有讲的某些内容,总结和吸取中国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使之具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  相似文献   

13.
文章所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一个方面。它所讲的“结合”是相互的,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也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途径和方法,作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论证,这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的中国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是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中国化三个视角来进行探讨的。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反思方面,仍有若干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思维智慧特质的学理形态.19世纪末期,它以哲学名称、学科生成、论域研究的多重成熟,超越了曾经的道术之学、义理之学.回顾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取得了哲学之"史"的文本繁荣,却忽略了哲学之"学"的文本建设.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包含着"哲学"与"哲学史"两个论域.哲学是哲学问题范畴所构成的现实学理体系,哲学史则是哲学问题范畴发展的逻辑进程."学"是"史"的本体,"史"是"学"的逻辑进程.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文本著述有"多史少学"的倾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应着力于增强"学"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哲学界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三者之间的互动.本文首先对现代性作了新的理解,分析了现代性的反思性与反思现代性,指出它们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建立理性现代性的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其次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建立理性现代性中的作用,从而论证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学术性质,与西方互有差异.数千年来,也未使用"哲学"二字.中西交会之后,开始探究中国哲学的内容,而后才有中国哲学史的撰著出版.本文专对中国哲学的基本认识、哲学史的分期、教学与研究以及中国哲学通史与断代专题之成果,进行了全面性的公正无私之总检讨.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27日至29日在南昌大学召开了“中国哲学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中国哲学的地域性与普世性学术研讨会”。许多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哲学的地域性与普世性”这一主题以及“江右哲学”、“传统儒学与现代新儒学”、“道家哲学与佛教哲学”、“中国哲学的创新与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本文将这些创新性的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这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上半叶起,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学者尝试着从大量经典中梳理出“中国哲学”,他们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利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构建了若干重要的现代型的“中国哲学”。但“中国哲学”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内涵,在西方哲学中很难找到相应的概念。如果“中国哲学”受制于西方哲学框架的限制,便会失去其丰富的涵义。中国哲学要对世界哲学作出贡献,必须在立足中国自身的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当前西方哲学的新成果来影响世界的哲学界,使“中国哲学”具有世界性的重大意义。中国哲学中的特殊的名词概念也不必套用西方哲学的名词概念,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办法,这样才能真正保持中国哲学的丰富性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应基于学说与学科的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构和分析.从学说的角度看,哲学学说由于受地域和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性和个体性,所以,不同文化,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哲学学说.从学科的角度看,哲学学科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只有挖掘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建构,中国哲学学科的独立性才能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