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纳瓦霍人是一个,也许是仅有的一个逃脱了美国历史摆布的民族。他们居住的地区是一片不毛之地,太阳垂直照射,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正象许多原始的或半原始的社会一样,纳瓦霍人的宗教制度是他们得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了自己的风俗、礼仪,以及一般的社会结构的首要因素。至于说到社会结  相似文献   

2.
以自传式纪录片为载体的"土著影像",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者索尔·沃斯和约翰·阿代尔进行"纳瓦霍人电影计划"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的土著文化自我表述和"影像赋权"。土著族群自我表达、自我呈现的"影像民族志",根本性地改写了民族志电影作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影像创作的文化殖民霸权,产生了更为深入、具有丰富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在当代视觉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在作品中始终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本文剖析了莫里森作品中关于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回归纯真的传统文化和朴素的自然生活的必要性.同时,对莫里森作品中对现代人应如何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在现代多元化世界中应该如何包容兼爱,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实现人类的共存发展的思想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莫里森作品对迷失自我、私欲膨胀的现代年轻人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详实的个案考察,展示了北海斜阳岛海疍传统浓厚的礼仪习俗及和谐本分的社会生活,试图揭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位处海岛的海疍文化的变迁规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罗平布依族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及原始信仰共同构筑了布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闪现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雏形,也折射出布依族人民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即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布依族原始信仰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布依族创世神话与古歌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布依族的传统生活体现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所具有光荣红色传统的高等专业院校,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家群体以丹青谱写百年华章,其中也生动反映了上海与陕西两地之间的深情厚谊.在以刘文西老院长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学院几代优秀艺术家中,有不少皆因各自的机缘在求学、工作或生活中受到过上海文化和教育的熏陶与影响,这也赋予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以深刻的思想与宏大的视野,并在这种和谐...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活是各民族精神生活的具体体现.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哈萨克族,定居前文化生活以传统的内容和方式为主,定居后文化生活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不仅传统文化生活被移植到新的环境中,现代文化生活也逐步被村民接受.文化生活的丰富对胡阿根村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是发展胡阿根村小康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8.
索穷 《中国藏学》2011,(4):107-119,161
公元7世纪,随着藏文的出现,藏族教育由原始的口耳相传走向了文字。之后通过千百年的历史进程,藏族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较大发展变化。到20世纪上半叶时,传统的西藏教育基本分为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三种方式。相比而言,私塾一直是世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根基和源头。本文就西藏传统私塾教育的渊源与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魏莉 《世界民族》2012,(3):90-96
土著民族存在的强大证明就是土著文化的存留,它通过口口相传,传统仪式和土著教育传承了数千年。土著文化能够冲破重重压迫,从文化灭绝中幸存下来,主要归因于其内在的智慧和理性及科学的预见性和判断力。早在数千年前土著就已经拥有现代和谐的生活理念和令人敬重的价值观。土著文化是世界人民的无价瑰宝,全人类有责任与义务保护这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乔塔纳格普尔地区的土著居民由三个主要部落组成:操南亚语的蒙达人及其亲族;卡里亚人;和操达罗毗茶语的奥昂人。蒙达人中包括霍人(Hos)和几个小部落,如比罗尔人、科尔死人、比尔吉亚人和阿苏尔人(Asurs)。在乔塔纳格普尔地区的部落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属核心式(Nuclear)或初级  相似文献   

11.
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居住着20多个民族,和谐文化传统深厚。本文认真研究了景谷少数民族和谐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景谷少数民族和谐文化传统对景谷发展的意义,提出充分发挥景谷少数民族和谐文化传统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我国现代社会文明法治基石之一,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社会大众的生活、精神面貌,在高等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环节对其进行有效的资源开发,选择合适方法提炼传统优秀文化为思政教育所用,是有效促进高等人才成人成才的途径之一。要首先认识文化内涵及可开发思政教育资源,立足这一角度总结既往利用度不足、融入缺乏有效契机的问题,之后通过融入教育体系、营造良好氛围、纳入校园文化等措施,让传统优秀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民族教育的发展存在诸多系统内不和谐以及与外部生态系统不和谐的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民族教育,以培养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此,方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藏区推进社会治理对促进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创建科学规范的治理机制,促使藏区传统社区参与到公共利益的协同协商协作过程中,为未来藏区和谐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与人文环境.新常态下,积极实践藏区社会治理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有效治国理政方针,直接影响藏区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本文依据社会治理理论,引入藏区传统社区的维度,构建藏区社会治理机制建设,目的是完善藏区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参与并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融入其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管理的日常活动之中,发掘藏区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的积极作用,协同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机制,协作提升藏区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对维护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非常重要.通过《纲要》课程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形式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对各民族大学生都具有同等的内涵,然而,要使蒙古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处于理想状态,以其少数民族身份所决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将是绕不过去的弯,本研究的关注点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农耕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甘肃定西提出"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指导思想,发动了一场以产业结构改革为中心的农业革命,甩掉了"苦甲天下"的帽子,为农耕文化内涵的当代利用树立了一个典范.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是建构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不断嵌入到边缘地带,将孤立封闭的地方社会纳入外部社会体系之中,改造着传统的习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现代性的承担者,民族教育在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中心与边缘、经济与文化、同一与差异之间,面临着内在的矛盾.因而,需要在教育空间编织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关系,从国家、地方与个人三个层面推进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以"跨文化沟通教育体系""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标志,中国人类学者从全球、国家、地方三个层面开始系统探讨学校教育与共同体建设问题.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为标志,国家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地方知识培育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进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观百余年来中国学校教育塑造国家共同体的理论实践,其核心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选择、整合与传递问题.要构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西藏乡村建设呼唤新文明.造就具有公民素质的一代新人是实现西藏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和谐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立足点.公民素质是在民主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有价值引导的文化过程使人从内在本质上成为公民.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发展观出发,西藏乡村的公民教育应致力于主体精神、公共意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并从内容、方法和教育主体等方面探索切合西藏乡村教育条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积淀的文化遗产以及所传承的教育方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