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是对清华大学教授葛兆光新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的学术评论。文章认为 ,葛先生“重写”思想史的基本路子即以论带史、以今视昔、以文领义 ,而“基本路子只有一条 ,一分为三 ,乃是方便说法”。事实上 ,思想史领域本来就别有洞天 ,“葛先生自许的突破之处 ,不过是划地为牢 ,然后纵身一跃 ,作突破状而已。”文章还批评了《中国思想史》中存在的理路不清、用词不当的一些“大议论”。本文作者总结道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评论这本书 ,我将说 :“在这本号称‘思想史’的书里 ,我看不到历史上的思想和知识 ,我只看到现在一位中国人葛兆光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近思札记     
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的《近思札记》,记录了他从1994年下半年至1996年底对于理论反思的思考。这些思考片断是从他在这一时期所写文章中摘录出来的,集中了他的诸多篇论文的精粹,具有内涵丰富、言简意赅的特点,体现了他的“九十年代反思”的理论勇气和学术良知。王元化先生的这些札记,实际上是对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尤其是20世纪中国思想历程与社会变动的深刻反思。无论是对理性主义的解剖,还是对五四运动及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传统的分析,都反映了一位学养深厚的理论家的勇敢与真诚。这些札记收入王元化先生的《九十年代反思录》一书,现征得先生的同意,在本刊单独发表。  相似文献   

3.
刘节先生在今年《学术研究》第三期发表的文章《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提出了一些有关历史研究的根本性的问题。在我看来,刘节先生提出的一些意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确实成为问题”的。刘节先生的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受到了一些报刊的批评,我看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刘节力图说明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  相似文献   

4.
我在《社会科学论坛》 (2000年第 2期 )发表了一篇随笔,名为《从“该出手时就出手”说起》, (下面简称:“从”文 )副标题是“警惕暴民意识”。我还把这篇六七千字的文章压缩为一千来字的短文,在《南方周末》“时事纵横”栏目上发表,直接名为《警惕暴民意识》。这两篇文章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一些读者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其中以在 2000年《社会科学论坛》 8月号林章芹先生的文章《治民必先治官·治暴不如治权》观点最为鲜明,说理最为充分,在批评文章中颇有代表性,有些说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学术本属公器,讨论更是促进学术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9年第 7,8,9期连载了我的文章《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随后该刊 2 0 0 0年第 3期发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署名任史识的回应文章《评黄安年先生〈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一文———也谈“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 1〕 这两篇意见相左文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界已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 ,〔 2〕受到了教育界、学术界同行的关注。笔者相信围绕教材编写评论的健康开展 ,对于积极改进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力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努力促进学…  相似文献   

6.
谭其骧先生的五星级文章及学术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末在广州,一位学兄闲谈学术时偶然用到了“活性”一词,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好,可以用来表达一些非常微妙乃至于有时很难言传的感觉。现在我想用它来谈谈先师谭其骧先生。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就当然是举世闻名的。他主 编了煌煌 八册《中国历史地 图集》,那是一套里程碑式的著作,建国后史学界最重要的两项基本建设工程之一。此外他还主编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这些都是大型的集体项目。他个人的论著则并不多,没出过专著,没编过教材,只发表过一些单篇的文章。到70多岁才编定平生第一部论文集,即1987年由人民…  相似文献   

7.
英堂 《学术界》2001,(4):148-149
友人周祥森兄一直是学术批评网的热心人 ,他不仅把原有的有关学术评论的文章转给我在网上发布 ,而且还把新作首先送交学术批评网交流。有关“核心期刊”反思的文章———《“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危害》 ,是祥森兄最近完成的力作 ,是他在多年编辑工作中深思熟虑的结晶。网上发布后 ,受到不少有心人的看重 ,包括赞同 ,也包括异议。其中 ,另一位友人复旦大学张伟然先生撰写的《福乎 ?祸乎 ?———也谈“核心期刊”及其相关问题》 ,是专门的商榷意见。祥森兄旋即撰文———《编辑活动与“专家审稿”》回应伟然先生 ,你来我往。这就…  相似文献   

8.
刘节先生从1962年以来,先后在《学术研究》发表了四篇文章:《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問題》、《孔子的“唯仁論”》、《墨子的“兼爱”和实利思想》和作为参加“关于学术研究方法論問题的討論”的《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这些文章的发表,对刘节先生长期所坚持的反馬克思主义的錯誤的历史观点,重新作了一次比較全面的暴露。这些文章的发表,还使我們得以严肃地认真地对刘节先生的錯誤历史观点进行必要的批判,也为一切愿意遵循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历史研究的学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些反面材料,以便从中吸取教訓,知所警惕。从这一意义說来,坚持百家爭鳴的方針,与刘节先生继續展开討論,对于促进我們的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面对历史     
高默波先生的《书写历史:〈高家村〉》(《读书》2001年第1期),是谈自己写《高家村》的一些体会和见解。此书是哪家出版社出的,高先生没说,读了他的文章,我倒想找来读读,但走了几家大书店而未得见。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读了高文,也可略知一二。高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当地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比毛泽东时代提高很多的情况下,不论是基层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很怀念毛泽东。”他发现并思考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农民为什么怀念毛泽东呢?高先生认为:并不是“农村人封建愚昧,农民不识好歹”。过去“他们的思想感情是根基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态度、方法--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前不久读了康保成先生的《90年代景观 :“边缘化”的文学与“私人化”的研究》① 、蒋寅先生的《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与适用限度》② 与戴伟华先生的《交叉学科中的古代文学研究》③ ,我非常赞赏他们的看法。康先生的文章涉及古代文学研究的目的 ;蒋先生的文章涉及我们对待古代文学理论、文学观念的态度 ;戴先生的文章则谈到了研究方法。这三篇文章 ,把古代文学研究中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都提出来了。康先生的文章显然是有针对性的。近几年来 ,一些古代文学研究者似乎感到 ,古代文学的研究被冷落了。它为什么被冷落了…  相似文献   

11.
最近,罗厚立(即罗志田)先生在“世纪中国”网站的《世纪周刊》“世纪评论”专栏中发表了《打倒与建立:也说学术打假》一文。文章从近代中国学术史的经验出发,并征引诸如王国维、胡适、陈寅恪、姚名达等著名学者的有关言论,同时结合社会政治领域中”破坏”与”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学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问题:“打倒与建立”或者说“破与立”“破坏”与“建设”的关系。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已经引起了学术批评界有关学人的注意,并撰文与其商榷。 罗先生文章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是有关批评者未曾注意的,即学术批评需不…  相似文献   

12.
胡寄窗先生在所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中,对先秦经济思想所作的论述,有某些见解值得进一步讨论,而《管子》代表商人阶级的利益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胡先生在《学术月刊》1963年第4期又发表了“《管子》代表的阶级观点与阶级利益”一文,进一步作了论述。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胡先生商榷。胡先生认为《管子》的经济思想“主要是代表新兴商人阶级的利益”,“代表的是新兴商人阶级的观点”。他提出的主要理由是:1.“从他们主要以商品货币关系为论述的核心一点看来,代表的是新兴商人阶级的观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刊登卿希泰同志《<太平经>中反映农民愿望的思想不容抹杀》一文,对拙文《论<太平经>的政治倾向》提出不同看法。读了之后,有一些意见,写出来与卿希泰同志再商讨,并向学者、读者求教。我在上篇文章中曾指出,研究《太平经》的政治思想,必须“抓住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总的倾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我认为研究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思想都应当如此。卿希泰同志一再强调,《太平经》这部书内容庞杂,“许多观点自相矛盾”,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并批评我没有从这一特点出发来考虑问题,“把全书的思想似乎看成是很单纯的”。他的意思是说,《太平经》根本没有一个思想体系,也没有一个总的政治倾向,因此就只能满足于指出它“既有”某种思想,“又有”某种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曾在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均有深广影响 ,又始终褒贬并存、毁誉交加的特殊历史人物 ,陈独秀无疑极富研究价值 ,其研究热潮自然也早已形成———有关专著不断问世 ,文章更如恒河沙数 ,且不乏突破性成果的取得。然而 ,陈独秀研究中涉及最多的还是其政治思想、建党思想、文化思想等 ,而对于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却相对较“冷” ,只有一些单篇的文章 ,未见系统研究的专著。前不久 ,青年陈独秀研究专家朱洪先生继《从领袖到平民———陈独秀沉浮录》、《陈独秀与中国名人》、《陈独秀传》后 ,又推…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最近我们收到“光明日报”社李蔚(系我刊顾问)同志转来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石钟健先生给他的一封信,信中石先生对我刊发表的一些文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现将这封信的内容摘要如下: 李蔚同志: 承蒙介绍,《兰州学刊》编者已寄赠几期刊物。看过之后,感到其中颇有不少篇具有独到见解的好文章,如张岱年的“中国文化与辩证思维”、牛龙菲的“文化进化学提要”。前者论证辩证思维,后者论证人类文化学,都是确切精到,具有独创见解的好文章。二文中尤以后一篇更具有新颖的深至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张骏伟 《理论界》2005,(3):212-215
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他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说:“辽东、胶东、朝鲜三半岛,甚至包扩日本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及其腹地,它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地位,即可统属在广义的中国北方又可统属于中国面向太平洋,环太平洋的重心位置”。又说:“环渤海考古成为一个带动全局的课题,它是打开东北亚(包括中国大东北)的钥匙”。他的说法令人鼓舞。2004年8月24日,光明日报开辟了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协办的《河洛文化研究专栏》,我们理解,这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启动的又一项旨在试图通过“说明”或者“商量”更加明确的界定出中国文明起源的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逻辑思想史发动于何时?开创者是谁?学术界对此似有定论。温公顷先生的《先秦逻辑史》第一章《邓析》中明确写到:“我门把邓所作为先秦逻辑思想的开创者。”①汪奠基先生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第一编第一章《先秦名辩学派的逻辑思想》也从“邓析与形名”介绍起②。周云之等著的《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家》的第一篇即为《邓折在“两可”之说中所反映的逻辑思想》.可见也把邓析看成是中国第一位逻辑学家。近年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陈孟麟《孔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一文提出新的观点:“中国古人逻辑思想的发端,以孔子为代表。”…  相似文献   

18.
吴组织先生的“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五四年八月号,这是一篇全面地分析“儒林外史”的文章。这篇文章有一些优点,对读者的了解“儒林外史”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篇文章中的一部分,涉及了“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的问题,对於这一部分,我有一点意见,写出来和大家商讨。用“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来研究文学作品,在我国是有傅统的历史的。这种理论与方法,是否包含了科学成分,到今天是否还有保存的价值,这可以研究一下。去年来关於“红楼梦”问题讨论的思想批判运动中,我们发现俞平伯先生在他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新秩序与新兴大国的历史抉择》(载《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2期)中,笔者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世界大国的崛起,必然导致世界新秩序的出现。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中国,应当焕发起一种梁启超所说的“少年中国”的蓬勃朝气,而不应表现出一种看破红尘、老于世故的暮气和锱铢必较、言不及义的俗气。21世纪的中国要有新的理想、新的  相似文献   

20.
超越与创新──答李存山先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拜读李存山先生《“新气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一文①.获益良多。我真诚地欢迎对我的文章提出批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术的发展及我的错误得以修正。拙文《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是提供给新加坡国立大学1997年6月召开的《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限于会议规定的论文字数,论文比较简易,没有把一些问题说清楚.这是我之过错,因此我想借答复李文之机,作一些说明,以就正于方家。一21世纪的大门已被人们叩响,第三个一千年即将来临,一个“新桃换旧符”的时刻就要到来。面对如此强劲的冲击,中国文化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