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主庄园制是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根本制度,是构成这一社会的基础。据藏文史料记载,早在十世纪前后,松赞干布后裔拉德作香雄王时,即曾将一庄园封赐给在阿里倡建寺庙传扬佛教的仁钦桑波;十三世纪萨迦王朝时期和十四世纪帕莫主巴王朝时期,已将领主庄园制逐步推行于西藏各地;十六世纪喇嘛教格鲁派的噶丹颇章王朝建立后,清廷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在这个时期的大量藏汉文历史文献中,有关西藏领主庄园制的规定更多,更加完备起来;辛亥革命后,这一制度仍然被保存下来,直至1959年进行了民主改革,才被西藏百万农奴所推翻。西藏领主庄园制的历史至少延续了八百余年。本文仅就西藏领主庄园的经营管理,略述管见,以求同行们的教正。  相似文献   

2.
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社会走上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的道路。经历了几乎四百年的时间,在西藏腹心地区确立了典型的领主制经济,并以此为基地向边境推进。地处农业地区南部的边境区,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承受了领主制的羁绊和差税义务。本文主要研究西藏和平解放后,南部边境地区,即从卓木,经门隅、珞瑜到察隅地区的村落情况。从村庄发展史的角度看,它们与西藏腹心地区的庄园和村落,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西藏先后与南亚的巴勒布、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发生阶段性的贸易关系,这种贸易关系所形成的贸易格局,及其之后的贸易变化,呈现出清政府所辖西南边疆的地域人群与南亚地区长期交往的历史图景。把中央王朝政府与边地的关系置于这种贸易格局变化的脉络里考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西藏与南亚贸易的主导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末西藏地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推翻了封建政府、寺庙和贵族三大领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广大农奴摆脱了人身依附、乌拉差役和高利贷的束缚,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新的时代。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档案研究的基础上,以朗塞岭村为中心,对西藏乡村的土地改革及其经济变迁进行论述,以说明西藏民主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元明两朝治藏政策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和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元明两代中央政府的治理下,当时的西藏社会取得了重大发展,可以说两朝对西藏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元朝和明朝的治藏政策既有共同的一面又各具特色,文章仅从"独尊一派"和"多封众建"来分析元明两朝治藏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清朝在利用藏传佛教治理蒙藏地区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元明两代的宗教政策,同时又根据西藏的实际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政策。文章就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作了介绍和分析,旨在使人们对清朝藏传佛教政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邓涛  姜晔 《中国藏学》2024,(1):87-96+214
清朝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经历了若干阶段。西藏地方发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使得清朝不得不从直省地区调拨人力和物力以经略西藏。尽管清代陕西地区与西藏并不接壤,但由于陕西是中国古代经略西北边疆的传统重地,加之陕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自然条件,这使得陕西一度成为清朝经略西藏的中枢和前沿。清代时,驻扎西安的陕甘总督(川陕总督)曾经深度参与清朝经略西藏的进程,在清朝管理西藏、保障出入藏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藏事务也是清前期陕甘总督辖区变化的主要原因。清代陕西地区在军事力量、后勤供应、交通保障等方面支撑着清朝统一和管理西藏,体现了陕西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反映了直省地区特别是边缘直省在清朝治理边疆地区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晶 《西藏研究》2007,(3):19-23
民主改革前(1959年),西藏手工业者,特别是与建筑业有关的手工业者,大部分集中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城镇,主要为寺院、西藏地方政府以及世俗贵族修建房屋。西藏手工业者并不是自由劳动者,而是与领主保持着人身依附关系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农奴,他们同时又受到由地方政府建立的手工业行会的管理,为政府支应差役,属于政府的雇工。文章试图通过对拉萨建筑手工业者生存状态的初步研究,探寻20世纪前半叶西藏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点滴。  相似文献   

9.
公元13世纪,西藏已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公元17~18世纪,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掌权时期,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全面行使了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力.西藏地方事实上是一个行省.西藏地方政府完全隶属于清朝中央政府.本文试图就清代中后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政策进行探索,总结一些历史经验教训,并通过历史事实说明西藏地方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清朝中央治理西藏地方政策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派遣驻藏大臣总理西藏事务,是  相似文献   

10.
《西藏全图》是一幅珍贵的清末西藏道路里程图,解读该图中出现的驿站地名,并比对方志、游记等相关文献,可显示出清代川藏交通情况,其中驿站交通在清代治理西藏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以前,蒙古社会是处在封建领主的统治之下,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牧场,名义上为蒙古族所公有,而实际上是王公、贵族、上层喇嘛和牧主依仗其封建特权垄断了牧场的支配权,由此形成的以封建领主占有制为主的牧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清代初期,随着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由鼎盛走向衰败,出现了一系  相似文献   

12.
邱熠华 《中国藏学》2024,(1):11-21+208-209
民国时期,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较为困难的背景下,由汉藏民间僧俗大众掀起,并得到历届民国政府支持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动迅速发展,不仅推进了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互动,而且有助于加强西藏与内地各族民众的交流与了解,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历届民国政府支持下,以九世班禅、诺那呼图克图、喜饶嘉措等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僧人在内地弘法讲经、传播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传播的人群范围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皇室、高官等阶层,而是拓展至内地更广大的各阶层民众。传统的藏传佛教法会具有了团结民众、抵御日本侵略等时代意涵。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颁布《喇嘛转世办法》,沿袭清代治理西藏之策,以国家法律管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事宜。同年,国民政府还颁布《补助汉藏僧侣游学规则》。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西藏的和平解放,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为主加上一些高等院校和有关单位的科学工作者开展了对西藏社会历史的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西藏和平解放前,其社会发展尚处于封建农奴社会的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当时着重调查了西藏腹心地区领主庄园制经济。因此,保留至今的大部分调查材料和有关社会经济制度的文章,大多是关于领主庄园制的。西藏庄园是封建农奴制度的一种典型,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比较,又有许多共同之处,研究它  相似文献   

14.
西藏和平解放后至民主改革前,西藏的社会还是“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的农奴制度。1958年,我到西藏参加社会历史调查时,目睹了农奴为领主支差乌拉的情况。这里,结合我的调查和近十多年来译释藏文历史档案中有关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各类官书、执照契约文书,谈谈西藏农奴制下的“人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成飞 《民族学刊》2022,13(2):90-97, 142
嘉庆《四川通志》是清代第三部四川省志,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刊行,其卷百九十一至百九十六为《西域志》。此“西域”以先分地再分目的通志体,对西藏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诸多方面情况全面记载。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实为一部名实相符、体例较为完备、内容宏富、资料丰富的官修西藏地方志,是清代西藏地方志持续发展第一个高潮中集大成者。在清代西藏地方志中独设汉藏人物传记,摘引了反映清王朝治藏战略的重要官书,收录了四川本地特有文献和大量咏藏诗词,多角度记述了清代川藏行政划界,推动了清代四川省修纂西藏方志体系的最终形成。该志的成书标志着清代西藏地方志两种体系合一后的再次整合,也推动了之后西藏地方志发展的新趋势,对民国时期康藏史地研究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明清川藏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四川与西藏所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川康地区成为西藏与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元明两代,随着西藏僧俗部族与中央政府和四川地方政府在宗教、朝贡关系方面的日益频繁,以茶马互市为标志的川藏贸易关系也日益发展。清初以来,川藏贸易关系进入了蓬勃兴盛的新阶段。川藏贸易的集散地打箭炉,成为重要的民族商埠城市,“商旅满关,茶船遍河”,西藏和川陕各省商贾云集,商号、商行和货栈遍布炉城。康藏羊毛、皮货、麝香、虫草、贝母、鹿茸经此运销内地,内地茶叶、布匹、绸缎等大量流向藏区。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运动,到今年春季的末尾,农业地区即将基本完成,这是西藏人民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大家知道,在进行民主改革以前,西藏仍然保持着极端落后、反动、残酷、野蛮的农奴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面,主要的生产资料(包括全部土地和绝大部分耕畜),都为三大领主所占有。这三大领主就是:官  相似文献   

18.
西藏佛教界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这种传统是西藏广大人民爱国主义传统的组成部分。 从公元13世纪中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中央政权直居行使主权治理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迄今的750年间,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中,西藏佛教界各个教派的领袖人物中有识之士辈出,其中有活佛,有格西、大喇嘛等高僧。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各不相同,他们自身的政教业绩各有千秋,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爱国志土。他们坚持爱国立场,宏扬爱国思想,世代沿袭,一脉相承,形成和发展了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名标青史,永远为后人所怀念学习。综观汉藏文史料,从卓越的爱  相似文献   

19.
西藏喇嘛进京朝贡是清朝统治阶级对西藏僧俗上层所采取的爵赏、朝觐、厚往薄来优礼喇嘛的制度。并以此加强联系,绥服藏众,巩固清朝在西藏之统治,成为清代治理西藏地区的一种有效制度。因此研究喇嘛朝贡制度是藏族史不可忽视之内容。可是,至今却很少有人全面探讨这一课题。本文对西藏喇嘛遣使朝贡之内容以及对其所制定的各项规定之变化等方面作一浅述,兼评理查逊的所谓“西藏喇嘛朝贡为外交和贸易关系”的谬论。  相似文献   

20.
简析西藏噶厦时期的差乌拉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乌拉是旧西藏领主庄园制的产物。本文以国家财政理论为指导 ,借助大量历史资料考察证明 ,最初 ,差乌拉是包括徭役、领主地租和政府赋税在内的混合概念 ,噶厦设立前后 ,庄园领主的内差和政府的外差有了明确划分 ,外差成为具有国家法规性质的差乌拉制度 ,差乌拉由混合概念演变为涵括庄园领主剥削和国家税赋的复合概念 ,既体现了中央政权的管理意志 ,又显现出鲜明的地方社会经济特征。本文突破了历史和社会工作者对差乌拉一直以来从表象和形式方面的研究 ,转向对其本质的探讨 ,从财税角度再次证明西藏从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