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按学者钱理群的说法,周作人对于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是从来不知后悔的。与鲁迅闹翻,出任伪督办,都是如此。在作为汉奸被捕后,他没有如一般投敌者那样,痛哭流涕地大叫“上当、受骗”呀、“被迫下水”呀等等,恰恰相反,周作人后来却一再表白,自己“出山”并非为敌所迫,有着完全的自主,用他引用孔子的话就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蒉,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蒉,进,吾往也。”“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晚年,周作人在给香港友人信中也说:“关于督办事,既非胁迫,亦非自动。”“当然是由日方发动,经过考虑就答应了。”关于周作人的…  相似文献   

2.
按学者钱理群的说法,周作人对于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是从来不知后悔的.与鲁迅闹翻,出任伪督办,都是如此.在作为汉奸被捕后,他没有如一般投敌者那样,痛哭流涕地大叫"上当、受骗"呀、"被迫下水"呀等等,恰恰相反,周作人后来却一再表白,自己"出山"并非为敌所迫,有着完全的自主,用他引用孔子的话就是:"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蒉,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蒉,进,吾往也.""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晚年,周作人在给香港友人信中也说:"关于督办事,既非胁迫,亦非自动.""当然是由日方发动,经过考虑就答应了."  相似文献   

3.
郜元宝 《学术月刊》2012,(5):117-125
周作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周氏在北京沦陷时期思想演变与心理内容的复杂性关注不够,零碎片面的事实考辨取代了心理活动的整合,以致将这个时期的周作人当作道德僵尸进行居高临下冷面无情的解剖。周作人研究遭遇瓶颈,并非周氏吞吐曲折的文风或泛滥无归的"杂学"所致,而是来自研究者心境的不自由。《北京苦住庵记》显示了木山英雄理解的"阅读周作人的自由心境",乃是将周的悲剧放在真实的历史舞台考量,明白怎样的历史合力将他推向道德深渊,因此不必让他独自承担所有罪责。"失败主义式的抵抗"原是木山英雄描述附逆之前周作人的心态,但也可以扩张为刻画周作人"作家之相"的画龙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4.
蔡长青 《江淮论坛》2009,(5):186-189
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中,周作人显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不仅由于其特殊的人生遭际,还由于他与研究对象关系的特殊性。前者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难以合法化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后者又使他注定与鲁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较为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具有某种超越性。特殊的身份又使其研究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尤其在具体史料方面,更是无人替代。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并非没有缺憾,由于受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其鲁迅研究往往逻辑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诸多方面,周作人(1885——1967)都有他重要的一席地位。但是,由于他依附日本的行为不为国人原谅,由于他与鲁迅、左翼作家相对立为世人误解,故历来就对周作人缺乏研究。但正如钟叔河先生所说的:“陈婆虽有麻子,所烧的豆腐固未尝不好吃也。”今天认识到这一点的已不乏其人,已出现不少论其文、论其思想的高质量论文。然而,对周作人文章学思想作系统深入研究的却寥寥无几。我想,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个大文章家,其文章学思想无疑是一笔丰富的遗产,他的文道观、文章功用观、文章美学观、文章风格观、文章章法观、文章技法观、文辞观、文章翻译观、文章批评观、文  相似文献   

6.
蒋益 《船山学刊》2002,(4):110-113,119
为中国的现代小品文寻根溯源并其探索发展方向 ,一直是散文作家与理论家的追求。自周作人提出美文说 ,之后有鲁迅的Essay说、胡梦华的Familiaressay说、梁遇春的小品文说、周作人的性灵小品文说、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说等 ,他们所作的全部努力最终归结为周作人的论断 :中国现代小品文的源流是晚明小品文与英国小品文的合成。这些努力聚焦于一点 ,那就是促使现代小品文朝着现代意识与民族特色相融合的方向嬗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写有不少谈遗民的文章,在民族命运面临深重危机的情境中,周作人与遗民文化的此番对话别具深意。周作人的遗民话语呈现了遗民思想与生存的真实性、复杂性,他肯定的是思想通达而兼具民族气节的遗民,对历尽劫难仍保有闲适情趣的遗民深具同情。在移民、忠义、降节者几种乱世人生选择中,周作人对遗民式生存有所肯定,然而其“以气节为时俗”和“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思想观念又使他对遗民式生存进行了价值颠覆。  相似文献   

8.
王思任文学思想畋论金一平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号遂东、连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所作有《王季重十种》等。鲁迅曾征引他的会稽“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污纳垢之地”表达民族气节;周作人、林语堂等则满口称誉他的小品文,施蛰存编...  相似文献   

9.
寻找童年的小摇车──周作人与儿童文学罗兴萍作为一个人本主义知识分子的周作人,从1909年留学日本时翻译王尔德的《安乐王子》始,到1958年的冬天以73岁高龄编成《绍兴儿歌集》,几乎对儿童文学倾注了一生的热情,即使在他生命最为黯淡的老虎桥岁月,他还一气...  相似文献   

10.
论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思想与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旗帜下的一员骁将 ,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活动 ,对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鼓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 ,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介绍欧洲文学和俄罗斯文学 ,宣传新村主义 ,等等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与活动。虽然他后来附逆 ,与他同时代的人也没有抹杀他的贡献。周作人的经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1.
对鲁迅与章学诚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最早提出鲁迅与浙东学术之关系的是周作人。①以后,蔡元培和许寿裳都曾将鲁迅与李越缦并提而有近似的说法。②后来,周作人对此有进一步的说明:“因为在浙江省中间有一条钱塘江,把它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两边的风土民情稍有不同,这个分别也就在学风上表现出来。大概说来,浙西学派偏于文,浙东则偏于史,就清朝后期来说,袁随园与章实斋,谭复堂与李越缦,都是很好的例子。……拿鲁迅去和他们相比,的确有过之无不及,可以说是这一派(按:浙东学派)的代表。”③但是,鲁迅一生著述,从未谈及自己与浙东学派的联系。杨义认为:对浙东…  相似文献   

12.
"文口融合":周作人的"新诗情结"所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些写过新诗,研究过新诗,但最终没有成为诗人的作家,他们在其他文学形式的写作获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依然关注着新诗的命运与发展,形成了所谓新诗情结,而这些情结往往又集中于新诗发展的关键问题——诗歌语言变革。周作人就是一位这样的作家。本文着重考察周作人的诗歌文学活动,论析他的以文口融合为中心的诗歌语言理论创见和艺术实践,试图从中透视他的探索对于破解新诗艺术发展难题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中,周作人显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不仅由于其特殊的人生遭际,还由于他与研究对象关系的特殊性.前者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难以合法化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后者又使他注定与鲁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较为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具有某种超越性.特殊的身份又使其研究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尤其在具体史料方面,更是无人替代.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并非没有缺憾,由于受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其鲁迅研究往往逻辑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自称其创作从周作人先生的园地走来的冯文炳,他的作品大多以简洁朴销的笔调叙写乡村翁温儿女的生活琐事,以冲淡古朴的意境流露抱朴守真的人生理想。自登上文坛后,他的小说集、评论集均由周作人包作序,他被公认为周作人的摘系传人,“冯文炳君作品,所显现的趣味,是周先生的趣味。”“用同样的眼,同样的心,周先生在一切纤细处生出惊讶的爱,冯文炳君也是在那爱悦情形下,却用自己一枝笔,把这境界纤细的画出,成为创作了”。①1934年周作人在会见日本记者时亦自认冯文炳是他“在文坛上露头角的得意门生”,“只两三个”中之一。冯文炳…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争议人物,思想纷乱驳杂,其中佛教文化与儒家思想相汇合而占据主要地位.佛教文化对其的影响表现在与佛教结缘的一生、佛教文学的濡染、禅宗文字观的影响,以及其固有思想与佛教精神的契合.周作人对佛教是取舍有度不妄信之,因此他所尊崇的佛教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迥异于教徒的顶礼膜拜,显示出强烈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散文“平淡”风格的文体学分析李旭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如果要推选一名最杰出的文体家,大概非周作人莫属。而他的文体,主要的特色是平淡。有人曾将他创造平淡美的艺术造诣同古希腊“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之美相提并论,说:“我们景仰希腊艺术的不朽的美,可是...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与鲁迅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二三十年代具有同样的影响,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坛的“双子星”。然而,在后来的岁月中,鲁迅以其不懈的战斗塑造为一个伟大“旗手”,备受人们的尊崇;而周作人则沿着“冲和平淡”之路,滑进“自己的园地”,躲在“苦雨斋”中作起了“隐士”,成了时代的落伍者,在抗战期间又附逆事敌,堕落为人所不齿的汉奸文人。人鬼之际,毁誉之间,判若天壤。周作人从一个战士淡化成“隐士”并最终滑向汉奸文人的结局.是与他的思想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 新文化运动之初,周作人和鲁迅一样,怀着改造国民…  相似文献   

18.
周游 《天府新论》2017,(6):138-150
关于苏轼文与《华严经》之间的关系,钱谦益提出的“苏文有得于《华严》”说关注到了一个前人未曾注意的问题,即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富郑公神道碑》这类看似与佛教绝无关涉的史体文在文章形式上与《华严经》的相似性。他因此十分推崇苏轼此类文字,其同乡后学也有不少人继承了这一观念,并认为此类文字乃苏轼“大文章”。但在传统评价中,苏轼长于策论而短于叙事。钱谦益的观点与苏文的传统评价产生了分歧,因而并未被时论所接受,他效法苏文而作的碑传文也颇受后人诟病。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中,周作人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一面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承认,但其思想中的另一面仍未得到足够重视。自1935年始,周作人猛烈地攻击宋学,同时将一批清代的儒者引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这里面既有对儒家思想的再思考,也包含着面向现实的隐微表达;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周氏看来,经历了“五四”之后,困扰中国人已久的“道德哲学空壳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为此,他不得不拣取思想资源以建构一套“新道德哲学”。周作人的“新道德哲学”继承并发展了戴震“理存于欲”的思想,并将现代生物学、进化论的因素掺入其中,但是,他并没有解决其中的根本矛盾。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论坛》2010,(3):F0004-F0004
顾随(1897-1960),河北清河人,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现代文坛卓然特立的作家、学者、书法家、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周作人、沈尹默等大师名儒皆有师生之谊。解放前执教于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等,1953年至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前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