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州逸士皇甫谧从小随叔父迁居新安,在河洛文化的熏染和自身的努力下,终于成为魏晋著名的学者.虽然皇甫谧是一位不愿做官的隐士,著述也多已亡佚,但他的思想和成就是处于时代前列的,其文学思想尤其是赋学观念既与时代风气大体一致,又有所超越,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三都赋序>突出地反映了皇甫谧的赋学观念.  相似文献   

2.
王媛 《云梦学刊》2008,29(3):112-117
左思《三都赋》撰成时间是学界争论比较大的问题.通过考察左思开始撰写《三都赋》的时间、左思担任秘书郎的时间、陆机"覆酒瓮"之讥和左思访陆机咨吴事的时间、左思访张栽咨蜀事的时间、张华为《三都赋》扬誉的时间,以及卫权、张载等人为《三都赋》作序注的时间,最终确定《三都赋》写作的时间应该是在太康元年到太康末年,《三都赋》渐行于俗的时间是在太康末年到元康初期,《三都赋》名声大噪的时间是在元康中后期.而皇甫谧《三都赋序》的真实性则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疑案.  相似文献   

3.
《三都赋》的撰年及其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思《三都赋》很可能撰成于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只有将撰年定为295年,才能与左思一生事迹基本相符。唯史载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的皇甫谧曾为《三都赋》写序,此则与295年赋成之说不合。对此矛盾现象,可作两种解释:(一) 皇甫谧所见可能为《三都赋》未定稿,并据此写序;其后左思又向张载访岷邛之事,对赋继续加以修改,方成定稿。(二) 由于皇甫谧文才平庸、后半生身体瘫痪,加之皇序与左思自序在主旨和结构等方面基本相同,因此,所谓的皇序是否为皇甫谧所写,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4.
《老子》何时称经?又何时演变为《道德经》之名?古来就有争议。考之典籍可知:《老子》书题以“经”名在史迁之后刘向之前;而《老子》书名演变为《道德经》更在班固之后,萌发于汉末三国的边韶、葛玄,形成于魏晋之际的王弼、皇甫谧。  相似文献   

5.
皇甫谧卒年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皇甫谧卒年新考徐传武《晋书·皇甫谧传》:“(谧)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卒,时年六十八。”关于这个记载,各种版本的《晋书》(房玄龄等撰本)未见有异文,散佚的各种旧《晋书》辑本(如臧荣绪本、王隐本、虞预本、朱凤本、谢灵运本、萧子云本、萧子显本、沈约本、...  相似文献   

6.
皇甫谧<高士传>是对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的古今八代的隐逸高士所作的传记.在<高士传>中,皇甫谧将隐逸作为审美对象来现照,表达对隐选人格的赞美,其叙事注重人物性格塑造,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魏晋的隐逸观念更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赋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以《诠赋》为中心的辞赋批评,首次以理论撰述的形式对楚、汉、魏、晋辞赋创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汉、晋诸家零散的赋论加以接受、总结与扬弃,构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明体”赋论观。在学术背景方面,刘勰《诠赋》与萧统《文选》“赋篇”的编撰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学术统绪方面,刘勰赋论又是对陆机《文赋》之“体物”说、皇甫谧《三都赋序》绾合“不歌而诵”与“六义之一”的说法与挚虞《文章流别论》中赋学见解的继承与弘扬;在赋学构建方面,刘勰体则诗骚、立赋大体、树立经典与赋文品览的论述,彰显了对赋体论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8.
王紫微 《船山学刊》2011,(4):142-145
汉晋时期班固、张衡、左思三位京都赋作家均具有出众的史学素养,而深厚的史学功底正是完成京都赋庞大文学架构所必备的学术支撑。“国都”类京都赋的史学传统早在东汉早期即由史学家班固奠基,其《两都赋》与其两汉史书的写作互相呼应。《二京赋》在题材上踵继《两都》,秉承了班固所开创的“文史结合”的京都赋创作思路。至魏晋时期,左思《三都赋》在继承班、张“征实”思想的同时,使京都大赋的写作更具有兼顾史、地的学术价值,并且在无形中将“国都”类京都赋与“乡邑”类京都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京都赋文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皇甫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谧是魏晋时期一位很有建树的学者,他不仅在史学方面成就突出,而且对于文学、医学、天文历法等学科也有颇深的造诣。然而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皇甫谧都相当的不幸。在世时,他除了忍受家境窘困、恶疾缠身的折磨外,还要抗拒统治者的威逼与迫害。去世后,卷帙繁富的著作陆续散佚,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和贡献已为后人所鲜知。更为荒唐的是,一生坦荡正直的皇甫谧竟被人加上编造《伪古文尚书》的恶名。因而,尽量地搜集整理有关皇甫谧生平及著述的资料,对于他的人格与风格,史学与史观  相似文献   

10.
《鬼谷子天机妙意》序杨向奎《史记》说苏秦、张仪俱师事鬼谷子先生。《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著录《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而不及《鬼谷子》。《隋书·经籍志》著录《鬼谷子》三卷,有皇甫谧注本和乐壹注本,而不及《苏子》和《张子》。《旧唐书·经籍志》著录《...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曾遍览中祕所藏,且具有敏锐的史家眼光,其《史记》特重采摘《尚书》,其采摘去取要远胜于当时的《尚书》学大师,方式十分灵活。其诠解《尚书》及《书序》资料,不限今、古文说义。特别是《太史公自序》篇,从多个层面对《书序》有所模仿。《史记》所述孔子"序《书传》"、"序《尚书》"、"论次"《书》,等等,并不等于言孔子作《书序》,其义均谓孔子曾"编次"过《尚书》。  相似文献   

12.
一、《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考《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说明西汉时代已有此书。但究竟成书于何时,尚无定论。《黄帝内经》为什么称“黄帝”呢?《淮南子·修务训》说:“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反映了秦汉时代“尊古贱今”的习俗,著书立说总要托名神农、黄帝。《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大概都是这类托古之作。晋代皇甫谧认为:《黄帝内经素问》“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甲乙经》序)明代方孝孺也认为:《黄帝内经》“出于战国,秦汉之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小时候顽劣异常,被村里人称为“霸王”。同乡的人都认为他是个蠢材,不堪造就。 抚养皇甫谧的婶婶恨铁不成钢,便将贪玩的他赶出了家门。谁知皇甫谧到外边弄来香瓜、甜果等东西,洋洋自得地献给婶婶,想用这番“孝顺”来平息婶婶的盛怒。  相似文献   

14.
皇甫谧故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历史文化名人,魏晋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针灸医学家的家世与生平事迹作简要介绍,论证了皇甫家族从西汉至晋代世居安定朝那县,且进一步论证了古朝那位于今固原市与彭阳县之间四五十里处,并对后人误指皇甫谧为甘肃灵台籍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毛诗序》研究主要是围绕作者问题 ,尊《序》与废《序》之争 ,《大序》的内容及对其的评价而展开研究的 ,认为作品非一时一人作 ,应该予以客观、公正地对待。通过对 2 0世纪的《毛诗序》研究的学术清理 ,旨在为新世纪的《毛诗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魏晋著名学者皇甫谧沉静寡欲,不应征辟,勤奋著述,以学术事业终其一生,成就卓著。其所交游对象多为师友、门生及与其思想较为接近者。结合史料考察其交游对象及相关活动,对进一步了解皇甫谧的学术渊源、思想倾向和处世态度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长期以来,民间就广泛流传着老莱子“斑农娱亲”的故事。据查,此事最初见于现已散佚的《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作婴儿自娱。著五采斑斓衣裳,取浆上堂,跌扑,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雏鸟于亲侧。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和李贤《后汉书注》所引的这段记述,当是西晋皇甫谧所著《列女传》原文。今本刘向著《古列女传》,并无此记载。  相似文献   

18.
姚鼐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桐城派三祖之一。《述庵文钞序》是姚鼐阐释“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收”说的重要文献,但长期以来由于直接文献的阙如,对该《序》的撰写时间,学界尚存较大的分歧。通过对新见姚鼐致王昶书札的考释,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重新梳证,可以确定《述庵文钞序》应是作于嘉庆三年五月至八月八日之间。同时,透过王昶、姚鼐对《序》中阐发的“三者兼收”说的不同态度,可以反映出乾嘉之际考据与辞章的异趣和分途。  相似文献   

19.
对司马迁"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句话的理解,涉及现存《周易》通行文本的内部层次结构问题。关于《周易》经、传的写作年代,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易经》作于殷末周初、《易传》(十翼)作于战国时期。这其实是决定现存《周易》文本结构层次的根本因素。这种两分法,起码在彖传、象传的定位上令人难以信服;而且,如果从文本形成时段角度考察,《文言》的位置也有移至全书最后、与《序卦》《杂卦》配伍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刘茜 《学术月刊》2012,(12):90-98
《毛诗序》的《大序》与《小序》是一个完整的阐释系统,其中《大序》是对《小序》内容的概括,《小序》是对《大序》思想的展开,二者的阐释宗旨则是《诗》的政教寓意。由于诗歌创作动因与《毛诗序》阐释宗旨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关系,《国风》与《小雅》之序多与诗本义不合,而《大雅》与《颂》之序则多与诗本义相符。《毛诗序》对汉唐《诗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传》、《郑笺》与《正义》均是在继承其解诗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望文生义、重重比附的解诗方式与"兴"法的引入而建立了"以序说诗"的阐释体系。这一阐释体系对后世《诗经》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桎梏,其流弊影响至今。就探索《诗经》阐释新途径而言,对《国风》与《小雅》的绝大多数诗篇,应摆脱"以序说诗"的阐释模式,从抒情主体的立场来解诗本义;而对《大雅》与《颂》的绝大多数诗篇,则应以序义为据来求诗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