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死场》是萧红在民族兴亡关头 ,通过对生与死的探讨 ,从而进一步展示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探究 ,对民族自立潜在障碍和落后文化心态的历史反思。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中 ,融汇了作者本人超越时代的审美情绪与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2.
<正> 一个时代最具特色的文学,往往最能表现这个时代的社会情绪世界,可以说,文学是时代的人的精神心态的外现。这里所说的“离异意识”,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心态中产生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的士阶层对家国、君国的亲和意识而言的。历来的离异意识,较突出地表现于士对社会的离异的退隐和对社会现存秩序的否定的批判。本文也就主要根据元散曲中这两类内容展开论述。这种“离异意识”,说它是民族的,是  相似文献   

3.
论《浮躁》的文化涵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开笔写《浮躁》时,文坛上正有一股“文化热”浪潮。凡有创作个性和艺术追求的作家,都试图为自己的作品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景观。有削足适履者,也有融会贯通者。贾平凹对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种文化精神对《浮躁》的浸润,使得这部荣获“美孚飞马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显得更加凝重、丰厚、隽永。 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者泰勒说,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对于一位作家来说,  相似文献   

4.
改革的大时代催化着人们的思考。与改革形势同步的《浮躁》,浸透着贾平凹真诚的思考。读着《浮躁》,我觉出了平凹在用胸中的三昧真火烧熔着社会的恶瘤,同时他也用激情和哲理的圣水为民族淘筛着灿灿的真金。他和时代的车轮并行,并且用肩头推着这巨轮前行——和我们民族的精英、和党内外的仁人志士们一道。 平凹欢呼着改革给社会带来的活力和希望,正因为他理解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深  相似文献   

5.
浮躁是当今人类文明机体上的一颗“毒瘤”,它根源于现代人欲望的快速膨胀与能力的缓慢提升之间的冲突.生活节奏加快、工作量激增、竞争加剧、风险社会来临等催生浮躁的社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现代技术的快速扩张.然而,由于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支持作用,人们不可能通过放弃技术开发及其推广应用的方式根治浮躁.现代人应当通过技术的人性化、分工协作、构建休闲文化、重建精神家园等途径,从根本上逐步消除浮躁之风,进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已经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塑造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诚然,历史走到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处在个性健全、人格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面对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浮躁"、"急功近利"等各种人格问题暴露无疑。如何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7.
民族节日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斗争生活中,经历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创造形成的。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具体真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习俗特征,是构成其民族文化心态和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一种突出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浮躁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浮躁的心理因素包括人为短缺、社会焦虑、认知偏差、人性复苏和价值的波动与转移等 ,这是探讨社会浮躁的成因及动力机制应当着重考量的。鉴于此 ,应从正确引导价值观念、培育敬业精神和促进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来预防和遏止浮躁 ,以使社会和个体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浮躁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遏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化冲击、人性趋向、认知偏差、个人主义化与安全方面分析社会浮躁成因。本文认为,应从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以未来作为思考基点增强变革能力、抑制人性不良趋向加强舆论监督、矫正偏差等方面预防和遏制浮躁,使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6,(6):102-105
近年来,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混居、相互通婚、语言互嵌和文化互嵌,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为建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个案。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缘起主要表现为:各民族具有相互交流、交往的共同历史记忆,各民族具有相互通婚融合的历史记忆,各民族间同质性、相通性、相似性文化基因以及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和民族政策广泛认同,使小马店各民族村民相互嵌入成为必然。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的缩影,也是各民族广泛认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是民族发展客观规律使然,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关注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利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构,也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生成,发展互动为线索,勾画了村民自治范式,创新的原因以及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被“颠覆”的《路的尽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巴思以极富想像力与创造性的虚构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从主题、表现形式和叙事角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反传统的尝试 ,使《路的尽头》成为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早期元小说的代表作。各种反传统的手法为“垂死的”小说样式注入了一股活力 ,也为如何在枯竭的叙事结构基础上进行创作提供了一块模板  相似文献   

13.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 ,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评论。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小说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产生、社会与自身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 ,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 ,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 :反抗 ,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 ;妥协 ,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 ,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一次失败 ,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境地  相似文献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评论.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小说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产生、社会与自身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一次失败,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境地.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常以饮食来刻画人物。透过《儒林外史》中丰富的饮食描写,读者不但可以对饮食之人有直观生动的了解,更可由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进一步觇见清初儒林之世情。书中对于世情的描摹、人性的表现,能令读者——尤其是身处今日之"儒林"者在读此书时,皆能依稀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16.
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 1 988~ 1 998年 1 0年间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77篇论文的总引文量为89 88篇 ,平均引文量为 1 1 6 7篇 ,其中中文占总引文量的 46 38% ,英文占 5 0 2 3% ,日文 3 0 0 % ,俄文占 0 38% ;在引文中 ,期刊利用率最高 ,其次为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 ,引文量理论分布呈偏态 ;80年代后期与 90年代前期为论文写作的主要情报源 ,在年代分布上 ,外文文献递增速度明显高于中文文献  相似文献   

17.
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深植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悠长的形成发展历史,是一个动态流变的故事。在长期衍变过程中,白娘子的形象不断得到升华,逐渐从一条凶残邪恶的美女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温婉贤淑、勇敢坚毅的人间女子。从人们对蛇女态度由厌恶向同情的明显转变中,传递出了女性地位变化的时代信息。同时,作为一个诞生于民间的人蛇恋故事,它受到佛经故事带来的异域人妖亲和观念影响,反映出了民众对于人蛇相恋的复杂态度,这与人们对性爱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和对蛇既敬且畏的复杂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论《红字》中的《圣经》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cou ld not be said too often thatHawthorne belonged to acu lture for wh ich the B ib le was still the book of books.Therewas no end on secret evils in hum an life.The hum an soc ietyneeds unceasing purification.Th is was Puritan’s notion.It wasalso Ha…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尽管其题材有历史的依据,但作为一部小说,其本质品格则是虚构的,是作家想象与虚构的产物.这在构成小说基本要素的结构框架的安排、人物形象的描写、情节走向的设置以及兴衰存亡的溯源等方面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