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对20世纪的文学影响巨大.他之所以走上文学写作的道路,主要源于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绝望和悲观.他不仅视人生为一场无望的争斗,而且认为现实世界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束缚和压迫,甚至是一个关押和压迫人的牢房.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选择了文学和写作,视写作为唯一的精神救赎方式,写作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相似文献   

2.
在中美文学史上,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是两位伟大的女诗人。她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述说着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李清照在保守的封建社会中突破女性的行为束缚,在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凸显自我存在的前卫意识;艾米莉则隐居一生,在自由选择中体现存在,以出世的态度对待入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现代作家中极富空间感的一个。她的空间感表现在创作行为本身和文本世界的构建。对萧红而言,空间代表一种人文生活,它成为萧红表达其人生观今的符号系统。萧红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是从空间开始的。在萧红的文学世界里,空间作为存在展开的场所、参与人生的一种文化行为、心灵世界的外在象征成为挟制人生的物化存在,展示着人性的荒芜、生存的悲凉和世界的无意义,并以此呼唤被围困的生命直面、介入、超越与反抗,这是其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韩礼德语境思想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到形式主义文论,从文化研究到"后理论"时代的"新审美主义",文学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内部和外部研究的"钟摆"状态下.它们都为文学的阐释提供了各自的可能性,却长期处于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究其根源在于以索绪尔形式语言思想作为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不适恰性--抽象的语言体系与文学诗性语言之间的"溶血"现象.韩礼德的语境思想能为解决文学内外的裂隙提供一种语言上的思路,因为他的语言思想既重视语言外部语境对语言形式的影响,又强调研究语言形式内部自身的规律,让人们能清晰地洞悉外部经验世界作用于文本内部世界的机制,从而为文学寻求更合理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思想.  相似文献   

5.
百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曾经一直为"命名"的问题而反复推敲.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中引入符合历史实际的国家形态的视角,不仅仅是呼应了"中国文学史"固有的秦汉--唐--宋--元--明--清的以国家社会形态为基础的叙述模式,而且更有利于在一个准确的时空范围内厘清中国作家的特殊人生体验、社会遭遇、政治处境以及他们所依托的文化传播方式.如何看待"民国文学"阐释架构的合理性,不仅有助于解决文学史命名的难题,也将为"大后方文学"的研究创造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曾凡 《南都学坛》2009,29(5):59-61
知识分子是灵魂的守望者。他们始终关注人的存在性质,关注人类社会的价值走向,始终在探寻各种精神的可能性与道德的可能性。文学在任何时候都承担着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传达价值观的责任。而这种责任通常都是知识分子为自己设计的人生标杆。文学自古以来就是属于知识分子的。文学是一种精神世俗化的过程,是一种价值普及化的过程,也是一种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二、三十年代沈从文固有的文学观念与四十年代文学观念的相互抵触碰撞,使得沈从文逐步意识到个体的渺小与时代潮流是无法抗衡的.他不甘心附和,偶尔也发些偏激的言论,但这些举措对于扭转大的文学观念是徒劳的,对自己的文学观念无济于事,于是在坚守与退让中矛盾重重.本文从沈从文1938--1949年作品的读解入手,以他的生平及复杂人生经历为背景,通过对沈从文特定时间的创作精神和心理探寻,力图敞开一个智者的心灵世界,并展示出在二十世纪中国特定文化语境中,沈从文这一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心理悖论和精神苦旅.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一种主要潮流,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主要通过对传统文本的反叛和解构,来表达对世界和人生的新的看法。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各个派别虽然各有差异,但它们也具有拼凑、打破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浅露感等共同特征。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当代文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派诗歌之父"的T.S.艾略特,同时亦是"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现代的"文学理念与"保守的"宗教信仰之间关系如何?艾略特认为文学与宗教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他反对混淆宗教与文学的界限.他反对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文化的看法,因为在他看来宗教关注灵魂、指向彼岸的意义与价值远在这种定位之上;同时,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尊重文学的独特性,反对说教的文学,认为如果"宗教文学"存在并且要实现其存在的意义的话,应该是一种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表现宗教思想感情的文学,而不是一种故意地和挑战性地为宗教辩护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建立宗教的尺度、神学的立场,以挽救文学的、乃至世界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种虚拟的承载着作家独特人生、审美理想的文学化的形象世界。因此 ,它不是一种真实的客观性存在 ,而是主观性叙事。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文学形象世界的意域 ,成为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象征化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具有独特的语码、内存和符号化的表意体系 ,形成了一套符号语法体系并具有相应功能。同时 ,作为符号存在的“湘西世界”与作家的符号化思维、情感、意志具有复杂的同构体系 ,最终成为超越现实世界的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11.
生存论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现实际遇和生活世界的关怀.传统哲学中的人是抽象化的人,而生存论意义上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所谓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生存论转向的人学意义是从传统抽象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新人本主义也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从生存论哲学视角来看,日常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主体间共享的交往世界,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指向上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生存论批判,缺乏历史的维度,尤其对日常交往更为丰富和重要的生存和历史内涵没有展开。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立足于全人类,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话,并指出人的本质是其在交往实践中日益拓展的动态交往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具有强烈的现代哲学意义。 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一项澄清在于, 现代哲学 试图以存在关系为基础的存在论取代传统以认知关系为基础的本体论, 以此克服传统哲学对存在与存在者的 混同。 从存在论哲学的视野来看,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迷误有着清醒的意识, 并且已经预先发动了一场把本 体论转向存在论的革命。 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 将自身的思想建立在坚实的存在论基础之上, 通 过实践活动来解释人与世界及其关联的历史性生成, 揭示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论内涵, 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存 在关系与认识关系的颠倒。  相似文献   

14.
方东美的生存哲学是针对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弊端提出来的 ,它包括生命本体论和生命精神六境界两个层面 ,通过对这两个层面的论述 ,分析方东美生存哲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及其缺失 ,以增益现代对人的意义与价值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风险生存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存论哲学正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拯救思路。内在地走向生存美学的广义生存论学说却彰显"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意味着更丰富的生存选择。生存美学对生存论哲学的学术拓展在于生存美之意义建构,这种生存美学是立足生活实践的意义建构,审美对象追求只有对具有审美意识的生活实践主体来说才呈现出意义。而其意义建构深层是一种生存美学境界,体现了品味生存、应然生存、终极生存等方面的和谐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6.
无数个体的生命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生命问题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生命哲学重视把个体的生命状态和社会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考察,从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到对整个世界的揭示。以生命哲学阐释文学首先是对文本中生命状态的感性体验,其次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理性反思和判断,从对个体生命的审视来实践对生命缺陷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类精神出路的苦苦探究。生命哲学的文本阐释坚定地秉持人类的理性精神,以理性精神之崇光照耀、泅度在现实生存中深受煎熬的人们,给他们指出超越的道路并赋予其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偶然性让加缪和萨特出生于同一时代,而历史的必然性又使两个人经历相似,对于当时社会都感同深受,做出过积极热烈地响应,在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都有看似相同的立场,然而却不尽相同,尤其在生存哲学中所表现的态度、遵循的行动准则以及与之所产生的结果体验,都值得让我们仔细品味与细加斟酌。  相似文献   

18.
萨特通过其"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展示了其人权理论。通过探讨了萨特人权思想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四个方面,即"世界统一于人"、"人的自由"、"人的道德与责任"与"人的解放"阐述了萨特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萨特的人权思想,最终探寻了其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划时代的开拓者,积极引进和移植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派文学.鲁迅作品中"佯狂"的生命群像,以不拘一格的生命方式,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怀疑、否定和破坏,带有浓烈的尼采式的"超人"印迹.而"向死而在"的生命群像,则体现出人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鲁迅的生命群像凝聚着深刻的唤醒意识与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偶然性让加缪和萨特出生于同一时代,而历史的必然性又使两个人经历相似,对于当时社会都感同深受,做出过积极热烈地响应,在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都有看似相同的立场,然而却不尽相同,尤其在生存哲学中所表现的态度、遵循的行动准则以及与之所产生的结果体验,都值得让我们仔细品味与细加斟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