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俗’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上,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则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论归宿上,费尔巴哈着力于虚幻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强调现实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2.
“类”概念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对人的本质的表征。费尔巴哈是基于两种基本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从两个方面(精神性方面和社会性方面)对“类”概念以哲学规定的。“类”概念导源于黑格尔的生命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以新的实践方式,揭示了人的本质,超越了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内涵。马克思的“类”思想具有逻辑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应作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给予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概念或核心概念,当前有关实践的唯物主义讨论中存在的歧义,均与对实践概念的掌握相关,本文侧重于对马克思实践本质观的释义入手,顺此阐释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本义。一、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本质的创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指出:“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应译为“主体”──引赌注)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有关马克思的类概念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将其与费尔巴哈的类概念进行比较,而忽略了其他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如赫斯在类本质思想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要正确把握马克思的类概念,需要重新回到费尔巴哈、赫斯和马克思三人的思想交集图景中。费尔巴哈完成了宗教批判,提出人本主义的类概念。赫斯在宗教批判基础上,走向政治批判并开启了经济批判,提出交往是人的类本质的思想。马克思通过经济批判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使类概念完成了从人本主义逻辑向历史生成逻辑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姚顺良教授认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中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展示,在这之后的文本只是对这一已经形成的根本观点的具体化和逐步展开而已;张一兵教授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概念只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创立起点之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才真正显现了在“历史科学”意义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内涵;唐正东教授则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只能标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达成,而不能被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全部内容的实现,马克思在其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通过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深化了对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涌动史的理解,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新唯物主义解读。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碎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们据此把费尔巴哈的观点叫做抽象人性论,把“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作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经典性定义。 但是,在早些时候,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本质决定类,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本质,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差不多在写《提纲》的同时或稍后,马克思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的关系,通常认为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桥梁,甚至说没有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应该说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批判基督教,以感性唯物论改造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是有启发。青年黑格尔学派许多成员都试图改造黑格尔哲学,惟有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倒立的关系纠正过来。马克思以普罗米修斯的自白为哲学宣言,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化世界提升为自然本质力量的实现——劳动创造世界;并以实践连接思维和存在,实现了超越黑格尔的哲学革命。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论以及青年黑格尔学派各种歪曲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展开批判,在论战中开辟实践哲学道路。问题在于达到形而上学巅峰的黑格尔哲学是否包含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所需的思想元素?马克思是否与黑格尔决裂转向费尔巴哈?没有费尔巴哈是否就没有马克思哲学?通过比较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文本,实践唯物主义的黑格尔哲学基础及路径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8.
论新旧唯物主义与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邓建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建立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他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①...  相似文献   

9.
把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归结为费尔巴哈哲学"合理内核"的吸收的传统观点不能不是一大误解.诚然,从基于对宗教神学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的批判来说,马克思哲学的确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一定影响,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是直观的,而马克思的唯物思想是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主要在历史观而并非在自然观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王东  林锋 《中州学刊》2007,4(6):136-138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观的第三个规定——"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以下简称"类本质异化"),是应用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异化"思想来考察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的产物,是《手稿》中的"费尔巴哈思想遗迹";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旧哲学思想,代之以唯物史观的科学观点。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类本质异化"思想其实是马克思自青年时代以来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将其认定为他早期著作中的"费尔巴哈思想遗迹"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手稿》之后的马克思科学著作中,这一思想并未被抛弃、否定,而是得到了继承和深化,成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1.
李建设 《理论界》2012,(6):89-90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相对于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强调以人的自然为基础的感性存在,从人的本质把握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这为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提供了契机。但费尔巴哈最终在历史观上跌了跟头,沦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却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造成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二者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相关哲学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上出现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最终使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决裂,创立了新的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类"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具有种类、共同属性、群体以及人的本质等多重含义。费尔巴哈使用这一哲学术语,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人的属性。马克思在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中,引用了"类"这一概念,但在"人是类存在物"这一表述中,赋予了"类"以新的内涵,即生产活动。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论述,"人是类存在物"只是一个阶段性结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马克思将科学的实践观点融于唯物主义哲学,对哲学进行改造,开始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而最明显和突出的表述,则是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缺点是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缺点,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点为基础,阐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的世界观的主要之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阴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4.
青年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是理解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为中心对青年马克思的文本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强调理性的批判作用,认为物质是没有内在动力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批判思辨哲学,经验视阈开始绽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深入反对思辨哲学的同时陷入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神圣家族》以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为基础实现了现实基点与批判意识的初步融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实践概念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生产概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成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并没有像实践唯物主义所理解的那样否认,而是非常明确地承认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展开的对费尔巴哈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批判也并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世界观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而是马克思立足于作为“德国以外的立场”的政治经济学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学派“把一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的斗争”的思想倾向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真实意义 ,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意义既不在于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超越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不是以“实践本体论”超越物质本体论 ,或以“超越”的立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而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超越直观唯物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9,(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提出应当用劳动实践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贯穿全文,第一次系统地对实践的基本观点加以阐述,这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探析其由产生到确立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践阐述,对实践是认识的本质、人的本质以及社会生活的本质的深刻透析,为推动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以及实践批判和革命变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8.
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哲学史上历久弥新的主题。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批判中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但他没有回答人如何从自然存在过渡到社会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并在揭露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局限性的进程中,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强调社会关系的动态性、实践性、多样性以及有机构成性等多重哲学规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一场终结抽象的人的本质观的哲学革命,这一论断对认识作为整体的人的本质和具体的个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工人异化劳动的现实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弄清这个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性质,对于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直到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马克思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有人认为逐渐达到了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有人认为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人认为既不是唯心主义的,也不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是正在形成的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过渡,下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