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有关意识形态的幻象理论是齐泽克视野中非常复杂的核心理论。本文通过分析幻象在欲望图中的位置和对幻象公式的阐释,说明了"幻象"是对"Che vuoi?"的回答及幻象的结构是被阉割的主体(subject)对"对象a"的欲望;并且从"幻象"支撑现实、"幻象"结构欲望、"幻象"遮蔽不一致性等三个方面挖掘了"幻象"的三层含义,说明了齐泽克"幻象"的运行机制;阐述了他以幻象理论为核心的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莫雷 《理论界》2008,(3):99-100
齐泽克试图通过结合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提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齐泽克通过分析商品拜物教,揭示出意识形态的不完整性,征兆就是颠覆意识形态普遍性的崩溃点。他不同意把意识形态看作虚假意识的看法,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无意识的幻象。意识形态的幻觉不是定位于"知",而是定位于"行",信仰和服从支撑着意识形态幻象。  相似文献   

3.
莫雷 《晋阳学刊》2009,(1):68-70
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都借鉴了拉康的思想,所以他们的思想存在着共同之处。区别在于阿尔都塞主要运用了拉康早期的镜像阶段的思想,齐泽克则主要运用了拉康晚期关于真实界的思想,由此出发,齐泽克认为阿尔都塞的质询理论并不彻底,他进一步发展了意识形态幻象理论。但是两者存在的问题也是共同的,一旦把意识形态的概念过度膨胀化,那么这个词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了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一书中关于意识形态幻觉的思想。齐泽克先是在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批评性分析中 ,将拉康的象征理论移植到社会历史层面中来 ,再通过卡夫卡的作品以及庄子梦蝶一类特定文本语境指认意识形态幻象对伪社会现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泽克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 ,从对个体获得自我身份的生命历程的分析入手 ,揭示了意识形态幻象背后掩藏着的“真实的短缺” ,分析了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形式化本质 ,并分析了其作为一种避免直面虚无、平息心理焦虑的策略人类社会对它的依赖性。指明“并非一无所知 ,依然勤勉为之”正是后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知识话语与价值判断分离、削平价值深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阿尔都塞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都塞在研究意识形态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进而探究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及其运作机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泽克借鉴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了意识形态的想象功能,揭示了“意识形态幻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内在关系,对阿尔都塞的理论作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阿尔都塞与齐泽克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新研究路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从现实、幻象和无意识这三个核心概念分析齐泽克意识形态概念的特定内涵,从中可知意识形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虚假意识",而是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给予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以新的理解,但也把意识形态的作用无限夸大了。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张一兵 《东南学术》2005,(1):123-127
本文主要讨论了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一书中的物化信仰问题.在这个拉康式的后马克思思潮的代表人物那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成了拉康式的物化信仰指认,这种物化信仰支撑着意识形态幻象,而幻象则缝合着本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纪之交卓有理论成就的左翼思想家,齐泽克在吸收拉康、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的基础上构建起自身的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及其革命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政治哲学。通过构建以意识形态幻象理论为核心的当代资本主义分析,齐泽克进一步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化,指出, “被排斥者”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革命主体,反对“伪行动”并重构阶级斗争,从而成为新无产阶级,具有进行革命实践的潜力。齐泽克政治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概念,既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在知性范围内的虚假意识形态,也不是后现代主义消解意识形态崇高意义,进而取消意识形态本身的“后意识形态”策略.齐泽克眼里的“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主体已经知悉意识形态说教的伪善性却认同和维护它,其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存在于社会意识领域,而是存在于社会现实,存在于无意识主体的欲望活动中.虽然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理论从社会心理层面精致地剖析了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但却曲解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6,(10)
在拉康理论中,从镜像到能指,虚构的最大秘密就是建构了真实。齐泽克将这一理论植入意识形态的虚构逻辑中。意识形态同样要呈现为非意识形态,转化为真实、日常的人生,这是对立面狡诈的辩证统一。如何突破意识形态的虚构圈套呢?齐泽克从创伤梦的角度阐发了不可符号化的创伤硬核,认为它代表打破意识形态的欲望实在界。我们就此可以探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运作原理和突破可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精读拉康、齐泽克和弗洛伊德等学者的理论原著,以原质、叙事、幻象这三个核心范畴作为切入口,对精神分析学文论做出必要的提炼、梳理和评述。首先,在精神分析学看来,对象a是对原质的本体论阐释,原质构成了文学艺术的内在驱力。其次,以原质为内核的实在界之所以能够在文学中以一种能让人接受的逻辑形式被呈现出来,有赖于叙事抹平主体之内在创伤所带来的符号不一致性。最后,文学是主体欲望建构起来的一个关于创伤的幻象空间,这个空间所呈现的既非完全的主观世界,亦非完全的客观世界,而是“客观的主观”。文学就是对主体与自身内在创伤之核心不可能性的关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幻象的破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印年代以降,西方社会经历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相应地文化理论领域也异彩纷呈,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崛起。特里·伊格尔顿作为英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传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分析和批判,宣告了后现代主义幻象的破灭。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问题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理论都是打着反对先验理性主体和存在主义主体的旗号而发展壮大的。但是,以福柯为代表的后政治主体和以拉康、齐泽克为代表的精神分析主体之间仍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差异。齐泽克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幻象主体和驱力主体是用一种分裂的主体理论彻底打碎了和谐、完满的古典主体观,而福柯的主体观却不知不觉回到了这种古典思路。齐泽克和福柯在哲学主体观上的根本差异,同时也意味着二者在主体的异化及其解放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思路。研究这一差异将有助于深化对现代主体的理解,也为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的重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中有四个层面的意识形态幻象,作家试图找到穿越意识形态幻象的裂缝,解构内化于主体的意识形态幻象,虽然在这些幻象之后并没有一个终极真实,甚至是一无所有,但是穿越这一行为本身为作家带来了新的生活希望,帮助小说主人公毕利克服战争创伤带来的主体毁灭,关于德累斯顿轰炸的历史被重新书写,并促使小说的艺术从传统现实主义的樊篱桎梏中解放.  相似文献   

16.
齐泽克作为文艺批评家在大陆学界引介相对不足,这不单是一个对其文本的文化选择问题,也涉及了对齐泽克文本中关键词的翻译和释义。构成齐泽克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The Real、The Symbolic、Fantasy、Thing、Jouissance的不同译法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人们对于他理论的接受和应用。这些关键词不仅具有拉康哲学的独特理论语境,同时也被齐泽克赋予特定的文论内涵。辨析这些关键词的翻译和理解,有助于更进一步去翻译、理解和阐释齐泽克的文艺理论,更有利于探讨西方文论在中国语境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在以"货币—资本—财富"为内在逻辑的资本时代中,人们对财富的顶礼膜拜和狂热追逐必然导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发生嬗变,形成拜物意识的财富幻象。财富幻象脱离了财富的属人性,把作为工具的财富理解为作为目的的财富,把对财富的占有意念化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以及对人性的复归。财富幻象主要表现为商品幻象、货币幻象、资本幻象、符号幻象等。"物化—异化—幻化"则是财富幻象生成的内在机制。财富幻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炼狱,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自十九世纪开始的现代主义艺术可被看作是一场反幻象运动.它把此前的现实主义艺术视为幻象主义,认为它们在给人提供虚假满足的同时蜕变成了政治统治的帮凶.现代艺术要打破的正是这种审美幻象,其反幻象主义策略包括以丑代美的反审美艺术,以凸现艺术表现的媒介和形式来消解内容的反再现艺术,以及用现成品来取代艺术创造的达达和波普艺术等.反幻象主义的许多艺术主张并非无可挑剔,它仍旧不过是逻格斯传统改头换面后的延续而已.  相似文献   

19.
齐泽克的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与拉康的欲望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齐泽克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切入点。齐泽克从两个方面来改造拜物教:其一,拜物教被肢解为人与人的拜物教以及物与物的拜物教,拜物教的产生来源于人与人或者物与物的互相指认,具有结构性的特质。拜物教所包含的真实与虚假二元对立的本质被化解为结构性的共存。其二,拜物教作为一种信仰"被客观化",现实存在的"物"替代人成为拜物教的主体,从而使拜物教成为无主体的信仰。两种改造在本质上都服务于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前提的确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一。无"物"的拜物在着力于扬弃意识的虚假与真实的区分中,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一成为可能;无"主体"的迷恋在着力于对信仰的物化分析中,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一成为现实。由此,齐泽克使意识形态批判陷入"明知故犯"的困境,最终使批判成为对现实最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20.
齐泽克是后马克思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从拉康的"人之征兆"理论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征兆(即社会对抗)是颠覆"种"的"属".拉康和齐泽克都把欲望和快感作为整个征兆理论的逻辑基础,但齐泽克同时又赋予了征兆浓厚的社会历史色彩,它对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