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敦煌文献所见变文与变相之关系[俄]孟列夫文杨富学译众所周知,所谓的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与后来的文学,如戏曲、小说、口头文学等都有着很密切的直接地或间接联系。这些变文的写本初次发现于1900年,随后有不少的研究著作相继发表,逐步证明了...  相似文献   

2.
敦煌变文与唐代俗文学的关系陈海涛在敦煌遗书所存文学之作中那些被人们称之为"变文"的俗文学作品,最先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注意,由此引发的争论也是最为激烈。可以说对于"变文"的认识,是研究唐代出现的其它俗文学各种形式的基础。首先我们对"变文"这一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敦煌俗讲僧保宣及其《通难致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敦煌遗书出土之前,人们只知道唐代长安有一位俗讲和尚——文溆。他的“俗讲”颇有影响,但遭遇坎坷,作品亦一无所存。所谓“俗讲”,后世无从一睹究竟。敦煌遗书出土后,人们从中发现百余篇有关俗讲的作品,如讲经文、说因缘、变文、话本、词文、故事赋以及押座辞、解座辞、劝善文、募化文和其他几种讲唱辞。值得庆幸的是,敦煌遗书中还保存有当地俗讲僧人的若干零星资料。其中,五代时敦煌灵图寺俗讲僧保宣的资料,大体反映了他的生平和若干行事活动;他撰写并宣演的一篇变文和几篇《讲经通难致语》,更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五代讲经活动的了解。 关于保宣,今人最初是从敦煌遗书P3051号《频婆娑罗王后宫綵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中知道他是敦煌一位俗讲僧人。这篇变文的结束语  相似文献   

4.
张正学 《求是学刊》2014,41(6):134-141
"变"原本是"画","变相"与"变文"不过是它的"相"与"文"而已。"变"应该原产于"西域",向东传入中土甚而日本,向西(或者说"南")传入印度、狮子国等"佛国"。"变"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当地固有的绘画和文学的营养,演变出流行南亚、中亚,特别是东亚的"变"、"变相"、"变文"形式。"变"与"变相"估计东晋初年即已诞生,成熟因而具有独立文体品格的"变文"的出现可能要晚些,但仍有可能在北魏时期就诞生了。"变"之"相"与"文"是互相配合的,但"转"之"变"是"文主相辅"的,而壁画等非"转"之"变"则几乎都是"相主文辅"的。  相似文献   

5.
<正> 《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刊有张乘健同志文《敦煌发现的<董永变文>浅谈》,基本论点是说:《董永变文》是中印文学融合的结晶,董永故事在吸收印度神话因素之后才奠定了基础。笔者以为这是颇为片面的看法,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董永故事完全是按照中国的传统人伦、传统心理而创作,并基于中国传统典故而发展演变,《董永变文》完全是植根于中国土壤而独立发展成的民间文学作品。“天女”实即织女  相似文献   

6.
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六先生校录成书的《敦煌变文集》(以下简称《变文集》),行世已三十年。迄今为至,《变文集》仍为蒐集变文资料最多的集本,使后来者赖以在新的基础上前进,其对于敦煌变文研读,阙功甚伟。《变文集》出版后,徐震鄂、蒋礼鸿、郭在贻、项楚诸先生又续加补校,成果累累,使许多疑文讹字焕然冰释。但限于条件,诸家的校勘并未使用对校法。徐震鄂先生说:  相似文献   

7.
八十九年前,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两万余卷敦煌遗书,同精美的敦煌壁画,彩塑艺术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在这几万卷敦煌遗书中,除了佛道经典著作和一些经史子集外,还有歌辞、诗歌、话本小说、俗赋、变文等一大批通俗文学作品,构成敦煌学中,敦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宝贵材料。本文拟就敦煌变文及其艺术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8.
《降魔变文》、《破魔变文》与《西游记》─-谈敦煌变文和古代神话小说的渊源关系李润强变文是敦煌说唱文学,特别是民间说唱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是在中国原有的叙事诗和民间说唱类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吸收印度佛教讲经形成而产生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说唱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9.
刘清玄  刘再聪 《社科纵横》2008,23(4):119-120
敦煌文书中保存有近二十篇<咒愿文>,根据内容来分析,其目的主要是用于婚礼上为新婚夫妇祝福的一种酬唱颂诵之作.文书所反映的内容弥足珍贵,是了解中古时期敦煌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绝佳材料.同时,它反映了中古时期敦煌社会的一种婚俗,为后人展现出了一幅中古时期敦煌社会的婚俗风情画.其性质已由原来与宗教有关的"咒愿"演变为专门在婚礼上用来表达喜庆吉祥的祝贺之词,并已成为敦煌婚俗的一部分.本文试就这类文体的类型、体制、内容、创作者、咒愿后的赏赐和特点等问题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敦煌学”中最具特色,最引人入胜的研究材料是讲唱文学作品。在敦煌讲唱文学作品发现以前,许多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都难以有确定的回答,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始原问题即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各家众说纷纭,笔者完全同意敦煌话本小说就是白话小说来源的观点。本文的目的即在于考察敦煌话本小说之叙事模式的定型过程。笔者认为敦煌话本小说受到变文的至大影响,但是韵散结合的变文不等于敦煌话本小说,变文演变为散文为主的敦煌话本小说的过程中必定接受了另外的叙事模式,这就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以散文为主的说故事。因此,敦煌话本小说之叙事模式应是中国传统的说故事与变文叙事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吕超 《南亚研究》2007,175(2):79-82
印度表演艺术与敦煌变文讲唱之间存在很深的渊源关系。二者在授受流变过程中,体现出异质文化融会时的过滤机制。佛教入华,亦带来了印度历史悠久的讲唱艺术,促成中土释门梵呗、转读、唱导、俗讲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梵剧途经西域传入中国,在当地文化影响下一路蜕变,最终在敦煌完全汉化,和变文讲唱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项楚《敦煌变文选注》一书已由巴蜀书社于1990年2月出版。作者在自己独到的研究基础上,又虚心地参考并吸收了十多位专家学者校注研究的成果。双美合壁,遂使本书成为敦煌变文校注集大成之作,代表着最新水平。变文作品由于错讹频仍等多种原因所致的难以卒读的情况已大为改观,但还不能说已  相似文献   

13.
王重民等六先生轮校编成的《敦煌变文集》行世以来,徐震堮、蒋礼鸿、项楚、袁宾诸先生又续加补校,功绩卓著。未尽之处,试为补遗。本文为《敦煌变文集》卷六《地狱变文》(向达先生校录)、《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丑女缘起》(并为王重民先生校录)、《欢喜国王缘》、《秋吟一本》(并为启功先生校录)、《不知名变文》三篇(并为王庆菽先生校录)等八篇变文校勘补遗。以下引《敦煌变文集》原文仅标页码;文中“原卷”指缩微胶片原卷,卷号附每篇篇名之后;引诸家校勘省称“某校”,出处见文末。  相似文献   

14.
王筠《说文系传校录》(简称《校录》)对徐锴《说文系传》的字头、释义、音切等内容做了全面校勘和研究,成为清代《说文系传》校勘研究的集成性著作。该书初为校补朱文藻《说文系传考异》而作,后另择善本进行系统校勘。在征引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见出土文献材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旁征博引,考证详尽,规模庞大,创见精审,取得了重要成就。《校录》一书集中体现了王筠对《说文系传》的研究成果,为其“《说文》四大家”之一的学术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雷昌蛟 《学术交流》2012,(2):130-133
所谓常用异读字,是指古今均常用、古代汉语有一个或多个与常见音相对的异读的字。所谓异读音的性质,是指异读是否区别意义。对常用异读字异读性质的确定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研究。学者们一般通过《广韵》的释义来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的性质,但由于受其韵书性质的局限,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的性质往往有很多不足。《经典释文》是弥补《广韵》这方面不足的好材料。利用《经典释文》常用异读字的注音数据与《广韵》常用异读字的音义相互印证,可以提高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性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据关成和同志著《阿勒锦——哈尔滨地名考》一文(见哈师院学报1978年第2期)考证,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的音转。仅以有文字可查的时间计算,她已经有882年的历史了。但是,近百年来俄、日殖民主义者别有用心地对哈尔滨的历史作了不少的歪曲  相似文献   

17.
"我愿做魔术师,用智慧和爱心点燃学生的心灵,创造一个个奇妙的神话;我愿做船夫,用青春和汗水在岁月里穿梭,把学生--渡到理想的彼岸;我愿像蚯蚓,在教书育人的田地里默默耕耘、上下求索;我愿像杜鹃,哪怕声音嘶哑,也要永远为学生鸣唱,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8.
我愿做魔术师,用智慧和爱心点燃学生的心灵,创造一个个奇妙的神话;我愿做船夫,用青春和汗水在岁月里穿梭,把学生一一渡到理想的彼岸;我愿像蚯蚓,在教书育人的田地里默默耕耘、上下求索;我愿像杜鹃,哪怕声音嘶哑,也要永远为学生鸣唱,无怨无悔!这就是她真实的心声!她就是青岛市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育才中学的数学教师——徐靖老师。  相似文献   

19.
新发现     
正老人适当带孙可延寿近年来关于老人照顾孙辈这一话题上,外界多是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老人对生活环境改变的不适应以及不合时代的育儿观念对孙辈教育不利等方面。那么让老人来照顾孙辈,对老人来说有益处吗?一组国际研究人员近日的一个最新研究发现,那些抽出适当时间来照顾孙辈的老人,比从来不愿花时间照顾孙辈的老人平均能多活5年时间。该研究团队对500多名年龄在70至103岁之间的德国和瑞士人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常说"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实,这里的"集中"不仅是数量意义上的集中,更是一种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基础的民主制度。"集中"可以办好事,但是也可能办错事、办坏事。脱离了民主的集中缺乏政治合法性,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结果必然导致家长制或个人专制。只有将民主与集中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其先进性、效率性和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地办好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