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印章是我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独有的工艺美术。因其所具有的书法艺术属性,与一般的工艺美术又略有不同,故称为“篆刻艺术”。中国的篆刻与书法堪称中国艺术中的孪生姐妹。篆刻是造型艺术,以汉字中的篆书作为主要造型依据,通过镌刻在事先准备的石头(载体)面上来展示美的这一形式称为印章艺术。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篆刻艺术大师,他饱览各家藏品,开阔视野、提高眼界、斟酌各种流派、接受各种提示,打开自己的思路,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价值。齐白石篆刻艺术堪称继吴昌硕后篆刻艺术的又一高峰,其印章艺术的美学思想总的分为书法美、章法美、刀法美、边款艺术美。  相似文献   

2.
齐燕铭是我党一位具有渊博知识的革命家和领导干部,他在文学戏剧、文物书法、金石篆刻以及经济研究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并卓然成家。他青年时期致力于中国古代诗文研究,写有专著;他在延安时期编导了数出京剧,开创了京剧改革的新纪元,得到了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函的高度评价;他的书法篆刻谨严古朴而气势雄放,被方家视为精品;他长期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60年代又在文化部工作,成绩卓著。他是一位由普通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楷模与榜样。  相似文献   

3.
中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传世的大量周秦时代的玺印,证明当时的篆刻艺术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到了汉代,遂形成了中国古代篆刻发展的高峰。晋唐以后,随着中国实用文字的发展和变革,篆书成了历史的陈迹,因而去古逾远而篆刻艺术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美学思想与特点是非常鲜明的,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崇古与求变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以艺载道是其重要的文化品格,文质统一是其重要的人文精神。以何震、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为代表的明清徽派篆刻艺术大家在融汇互补中,为追求更高的精神目标和审美理想,发扬创新精神,使古老的篆刻艺术有了新的飞跃,极大地丰富了徽州的文化宝库,促进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991年9月金秋,邹涛为了和已*在日本东海地区的中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娇妻团聚,来到了日本。从中国来到日本的艺术家,人数众多,蔚为大观,但真正获得成功,能执东瀛艺术之牛耳音,鲜有其人。邹涛是俯仰著5O00年文明的历史来到日本的,他把艺术大树的巨大根须仍然牢牢地扎在祖国的大地上。所以他身在东瀛,却时时西望中华。1992年他的作品继续在第五届中国书法篆刻作品中人选,并在第二届东京、北京书法联合展中展出。1994年他的作品又出展第三届中国篆刻艺术作品展、中国四川国际书法展。他在从事书画之馀,很用心於中日书法交流之事…  相似文献   

6.
程振荣学习书法、篆刻纯属偶然,读中学时他受到同学的影响操刀弄石,不经意间激起兴趣,继而乐此不疲,心无旁鹜地全情投入,至今已超过三十年。他在学艺路上苦苦探求追寻,"非人磨墨墨磨人",近十年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入选了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  相似文献   

7.
丘石 《江海纵横》2006,(2):43-43
中国的篆刻艺术,经历了秦汉、明清两次高峰期,延续至20世纪后期,又掀起了一次高潮。80年代,适逢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气候,当代印人与当代篆刻拥有了良好、宽松的生存土壤和发展契机;9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汇与撞击,使当代印人站在更广阔、更理性的视角上对当代篆刻作出了多维的思考。当代印人队伍规模的扩张,印学思想与观念的活跃。流派的淡弱与风格的多样,印学社团的林立,展览比赛的此起彼伏等等,皆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中国印坛开始寂静下来,更多的印人们从狂热、张扬的状态中回归到了平常心态,冷静、理性地思考什么是篆刻艺术的本质,什么是篆刻艺术的传统,什么是篆刻艺术的经典。最近,读了《中国篆刻百家·王树堂卷》后,我对此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相似文献   

8.
马广志 《老友》2009,(3):11-11
李岚清同志是2003年春退休以后才开始学习篆刻的,他用"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来形容他对篆刻艺术的感悟。五年时间  相似文献   

9.
唐枫 《社区》2013,(17):16-17
小时候,黄宾虹就显露出对艺术的极大热忱和天分。他从8岁开始临摹家里收藏的历代名画,9岁开始学习篆刻,10岁就能做五言诗,并题在自己的山水画轴上……总而言之,黄宾虹在准备科举考试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诗词、书画、篆刻。这一爱好一直伴随了他终生,并成为他最引以为傲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在研究探索之余,常以艺术消遣。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宗良纲就是其中一位。 和许多篆刻家一样,宗良纲也从汉印起步,从古代及现代篆刻作品中吸取营养、学习借鉴,并进而思索推敲,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来他又把宜兴紫砂陶艺术用于篆刻,创造了与紫砂壶媲美的紫砂印章。其法以紫砂泥坯制为仿汉铜纽印,印面刻汉篆,然后经高温烧制而成。这是融中国篆刻艺术于紫砂工艺于一体的创造。 宗良纲今年37岁,当年学土壤农化,本科毕业后读硕士研究生,之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民族”概念问题、中国民族的来源、中国民族的分类、民族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其对近代民族史学的贡在于,一是促进了民族史学科的独立与繁荣,二是为后世树立了民族史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为近代民族史研究提供了基本路径,四是为近代民族史学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民族史学的不足和缺陷在于汉族中心论取向及具体问题研究之空泛。  相似文献   

12.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写意花鸟画创作风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其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一,篆刻在其写意花鸟画的章法中是不可或缺的形式美元素之一,画、印相结合使中国写意画的经典形式更趋完美;其二,齐白石篆刻的刀法、章法与其花鸟画笔法、图式构成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趋同化与规律性。纵向考察齐白石的篆刻、花鸟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是由平正冲和渐渐走向险绝跌宕,由墨守成法到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蔡元培的心理学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心理学乃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在德国留学时,曾经学习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和哲学。这段经历影响了他的心理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一直很重视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他是现代心理学积极的倡导者和扶持者:在北大创建了心理学系,建立第一个心理研究所,重视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关于心理学的性质,他继承了其师冯特的观点,认为心理学采用了实验科学方法,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作为教育家,他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提出了五育及完全人格教育心理思想、按照儿童发展规律进行教育。这些广泛而深刻的教育心理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美育是蔡元培思想中的一大特色,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基础。他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提出将西方心理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他的心理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林树梅和吕世宜都是金门人,道光间从周凯、高澍然治古文。林树梅诗文、绘画、篆石无技不精;吕世宜古文之外,专精书法、金石。林、吕交往以讨论篆石、古器物铭文为多。世宜称树梅篆石“深得篆初变隶意”,运刀“拙处正其妙处”;树梅佩服世宜篆隶及对古铭文的真赏。世宜晚年居海澄,不见他书载述,树梅诗可补其生平资料之缺。  相似文献   

15.
容闳几乎是一位和中国近代社会前进步伐相始终的爱国人士。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赴美留学,寻求救国良方。1854年返回祖国后,致力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支持太平天国革命,参与洋务运动,经过18年努力促成了第一批留美幼童的派遣。后又投入维新变法运动。晚年则渐渐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全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本文在探讨容闳转向革命的过程和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容闳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16.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语文教材编写工作贯穿其一生。他对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编写和使用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材观。语文教材观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语文教学、教材编写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在十余年的办报生涯中,撰写了大量政论时评和新闻学文章,提出了许多新闻理论的思想主张。他最早提出报纸具有商业经营和社会责任双重性质,并认为社会责任是主要的,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敢于直言,是报纸的基本职责;他主张,报馆是主持清议、维持公理的地方,记者必须具有清华高贵的品质,不然就没有资格从事这个行业;他认为,新闻法制要以维护言论自由为前提,明了清晰,便于执行,成为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而不是官员用来任意查封报馆的保护伞;他提倡,报纸要更好的达到开民智的目的,就要积极提倡内容健康、语言通俗的白话文。  相似文献   

18.
刘咸炘是中国近世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承传家学,以史学见长,又吸收了西学,长期志于国学的研究和著述,建立了一个宏伟的学术体系.他认为国学与科学不同,具有综合的学术性质,四部书相连,不可划疆而治;并指明"事实考证"与专门学科的关系.他认为国学的目的是"以事明理",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长于吏学与思辩相结合的方法,故著述以吏学本体研究和理论探索为特点.刘咸炘吸收了新学,但本质上仍属于旧学的范围,虽然他在探索着国学研究的新道路.我们从其著述的广博和所达到的学理高度来看,刘咸炘不愧为蜀中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9.
安子介先生的汉字研究成果在当代较为突出.他据形解义,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很多汉字进行了饶有趣味的说解,其影响颇大.特别是安先生把90%的汉字纳入会意系统,对汉字的构造原理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新义.但安先生在一些汉字的释义上,在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上存在一些问题,他不讲或基本上否定<说文>"六书",对"从某某声"从某从某某亦声"从某从某"缺乏具体分析,不利于真正解开汉字之谜.评析安子介先生汉字分析的得与失,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胡应麟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有过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但并未引起学界注意。胡应麟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对小说史的论述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勾画出了中国小说发展进程的清晰轨迹。胡氏小说史研究与其敏锐的史家意识密切相关。胡应麟小说史研究深刻影响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应该有其相应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