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特岗计划”作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惠教工程”,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中,还存在个别地方对有关政策把握不严,部分特岗教师所学专业与工作方向不对口,因地方财力限制而影响地方计划规模,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存在困难,农村教师缺口仍然比较大等问题。因此,应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推进“特岗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特岗教师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河南省“特岗计划”是在国家支持和地方需要的背景下开展的,计划实施五年来,呈现出诸多发展特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立足现实,理性分析发展中的成绩与不足,不断优化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关注教师发展,共建和谐氛围,以促进农村特岗教师队伍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3.
“特岗计划”实施15年来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审视“特岗计划”实施成效的重要维度,不仅影响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实现。对全国31个省份特岗教师进行调查后,从健康幸福感、认知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4个维度,深入剖析了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同时,也从性别、年龄、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区域、乡县、学校文化等因素,对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层面、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专业发展等因素对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为此,可以从扩大理解与支持范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握服务地特点、推动差异性补偿政策落实,建立与完善科学、动态的特岗教师管理系统,发挥人才优势、提供多种发展途径与支持渠道等不同方面,采取有针对性与差异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近年来我国特岗教师研究进展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与思路,本研究以2006-2018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为文献来源,梳理特岗教师研究成果,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发文量及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及机构分布、研究热点等维度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发文量随政策推进呈现平稳上升趋势,研究力量集中于政策覆盖地区的师范院校,合作研究形式单一,主要在同校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展开合作研究;相关研究围绕"特岗计划"实施与特岗教师发展两大主题展开,主要包括基于理论视角的政策解读、针对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以及对策建议,对特岗教师的生存现状、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特岗教师研究仍存在着研究视角不够多元、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借鉴与探索不足等问题。因此,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组建多学科合作研究团队,丰富合作研究形式,同时加强实证和横向比较,注重绩效评估指标设计,探索相关政策整合路径,促进特岗教师政策不断完善与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从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西部农村水库移民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农村水库移民实现可持续生计的路径,即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优化库区金融生态环境,严格监管和科学评价相关规划,创新水库移民的社会治理和积极践行"参与式发展"的理念,以期为西部农村水库移民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学术界2006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希翼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和制度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和工作稳定情况关系着中西部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目前,民族地区特岗教师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一是特岗教师对工作所在地的民族地域文化适应较弱,二是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受社会文化、学校发展、地方政策、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较大。为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长效和健康发展,对民族地区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既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更有利于特岗教师扎根和服务地方教育、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8.
工作过程的质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岗配置水平,为避免传统评价方法的缺陷及其对决策的不利影响,通过AHP法进行决策优化,对于合理甄选出人岗系统中相关胜任力要素综合评分优秀者具有积极意义。AHP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多目标决策过程的系统信息综合利用问题,通过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优点,有利于提高人岗配置的科学性,改善人才选拔质量。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振兴乡村的必要基石,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依托。但在当前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迟滞,既表现出整体形态的"空洞化"和经济效益的明显低下,同时也反映为城乡发展差距的愈发悬殊。分析表明:发展主体、发展资源和农民公共精神等要素缺失正是导致集体经济发展迟滞的根源。为此,只有积极推动相关要素的回归与重塑,才能真正优化农村集体经济。一方面,继续吸引高素质农民工返乡,培养"订单型"人才、挖掘培育本地人才,充实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主体队伍,并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资源集聚;另一方面,也要通过重构农民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发展农村教育,优化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农村教育在"量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和农村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促使人们对过去侧重于以量的研究发展农村教育的范式加以反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要求以"质的研究"为核心原则发展我国农村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1.
林口县在2013年开展的"最优软环境,企民评百岗"民主评议活动中,引入"第三方"作为主要测评人,保证了最终评议结果的民主性、公平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人岗匹配是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管理经营效益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某国企案例进行研究,梳理人岗匹配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优化民生政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以中共中央发布的20个一号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进行文本综合分析和政策工具分析,刻画了农村民生政策的演进特征和优化方向,得到以下结论:改革开放40年来,20个中央一号文件构建了系统的中国农村民生政策体系;中国农村民生政策实现了全覆盖,但农村住房保障政策相对薄弱;农村民生政策工具的使用程度符合一般规律,但具体分类下的政策工具差异化明显;契约式和互动式农村民生政策工具的使用偏少,有效发挥市场力量和动员全社会参与是农村民生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结合同源词研究方法,从文化演变的角度探寻"司岗里"语义演变规律,可以看出"司岗里"由最初的"祖先居所",到宗教化为"人从石洞或葫芦出",再到象征化为"万物家园"的演变规律,由此也形成了"司岗里"由实用性经宗教化走向艺术化的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机遇因素、机遇联系和机遇优化三个方面对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机遇依附进行研究,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优先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机遇依附的主要路径;提出确立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机遇依附的路径系统、建立机遇因素与农村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健全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机遇依附路径机制等优化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化"协调发展存在产业结构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市民化成本高、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三方面的问题。可从转变观念、改革户籍制度、加速农民市民化等几个方面优化配置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重,而其中农村养老问题更值得关注.分析了于农村养老相关的几个问题,包括:"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农村养老的相关主体包括哪些、限制农村养老发展的因素以及采取什么模式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更好的基础上研究农村养老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退出及其优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民乡城迁移和农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农村土地退出及其"再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随着相关法律政策密集出台,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退出改革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实施思路逐渐清晰.崇州、义乌、青州等地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以退促用"的典型经验表明,如果能够调动农民及其他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无论是承包地、宅基地单独退出还是二者"一体退出",都可以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过,除存在农民不能"失地"的认识误区外,当前农村土地退出还面临如何实施、退出的土地如何优化利用以及地方的积极性不高等挑战.为了更好地实施农村土地退出改革,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健全顶层制度设计,统筹推动"进退联动、退用结合",并探索配套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具有地域性、特色性、不平衡性、综合性、层次性、农村性、过渡性和模式多元化等特征.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县域资源的现状导致了整合的必要性.县域范围的农村,其民族特征、文化传统、集体资产、管理模式等都十分相近,因而实现县域农村资源的整合又具有现实可能性.县域农村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带来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村级综合实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实现"先富"带"后富"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