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贤亮早期小说对性与政治主题的开拓,既展示了一段时间内国家意志和政治力量的无孔不入和无坚不摧,也显示了一种旧的主体的崩溃和新的主体的诞生。然而在《习惯死亡》《一亿六》等作品中,由于某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创作思维的惯性作用,在一个性早已泛滥成灾的时代里,作家却误将对性说"是"当成了对权力和政治说"不"。这样的缺失,是晚年的张贤亮自己所没意识到的,也是今天在更大范围内谈论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时必须高度注意的。  相似文献   

2.
《一亿六》围绕主人公一亿六性意识的觉醒过程描写了一批草根出身,命运坎坷,而又先后发迹的人。和张贤亮以前的作品一样,《一亿六》中的"性"被赋予了政治色彩,性意识的觉醒不仅意味着男性归依和融入现行政治体制,同时还意味着作者对现行社会体制合法性的论证,但不同之处在于,《一亿六》更把性与人种危机联系了起来。一亿六体格健壮、思想单纯、真诚、善良、朴实,性意识觉醒后创造了伟大的后代,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寄寓着张贤亮关于人种问题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张贤亮在大墙文学创作上的思想演变,通过对其三部代表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的比较,指出张贤亮在反思历史时,其创作思想经历了从“政治功利主义”到“人道主义”再到“个性主义”的发展演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张贤亮在大墙文学创作上的思想演变,通过对其三部代表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的比较,指出张贤亮在反思历史时,其创作思想经历了从“政治功利主义”到“人道主义”再到“个性主义”的发展演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运用格雷玛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劳伦斯和张贤亮的代表作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可以建构他们代表作中"创伤—拯救"这一叙事模式。以诗意化的性策略来对抗文明的压抑,是他们共同的拯救方式。  相似文献   

6.
《华人时刊》2009,(1):74-75
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文革"中却因一首《大风歌》招来22年的牢狱之灾;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以《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独步文坛;花甲之年,他跃入了商海,靠"出卖荒凉",成了中国作家中的首富,他称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以玩的心态做大事";70多岁的他喜欢飙车,养着50多条世界名犬,平时喜欢练练书法,遛遛狗;他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为"宁夏名片"的张贤亮,一位历经沧桑而又安之若素的可敬老人。  相似文献   

7.
张贤亮的代表作《绿化树》,重在展示荒谬年代苦难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但它并非肤浅地描写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表面,而是严肃地借用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尖锐冲突。在作品中,作者不仅运用了人物与人格结构的对应手法,且采用象征物形象生动地展示蕴含深厚的人格美。由此,笔者试图发掘出解读《绿化树》及张贤亮其他类似作品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普贤寺》在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小说以佛宗禅理观照主人公的心性,展示他们彻悟自己坎坷多难的一生,看破世事,放下烦恼,构建了快乐、安祥、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这种独特的“终极关怀”带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在艺术上,小说采用了故事体的形式,散文化的手法。纵观张贤亮的小说,主要描写极“左”思潮酿成的人生灾难,从“苦难的现实”到“苦难的记忆”是他的创作心路。《普贤寺》所提供的摆脱“苦难的记忆”的纠缠,从精神炼狱中超拔的范式,显示了张贤亮小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历时性是作品的生命,从历时性出发,分析了张贤亮的《初吻》、《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指出三部作品的历时性在于作者塑造了三种女性美,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贤亮的直觉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创作的“伤痕”小说,以“西部”的幽默对荒谬的年代做了无情的嘲讽。在《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一系列“西部作品”中,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土地”的思想,是对于“根”的确立;透露了张贤亮个人体验的世界里有一个关于性爱、婚姻的天地;对于“饥饿”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艺术表现。而在1989年创作的《习惯死亡》,是作家对中国今天的种种“体验”、种种看法,极端的政治思维使《习惯死亡》处处流露着“不同政见者欲”,与所有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者一样,《习惯死亡》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持“虚无”见解,将对中国文化的否定追溯到“根”。这里不再疏导“右派情结”,而将其写成“病灶”,在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堕落”之上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
1993年9月,以著名作家张贤亮为董事长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在银川挂牌成立,一度风风火火成为海内外媒介关注的焦点。镇北堡影视城原址曾为明清时代的边防戎塞,它由两座古堡构成,其“老堡”是建於明代弘治年间的一所驻扎边防部队的兵营,在清代被地震摧毁,“新堡”是“老堡”颓塌后在乾隆年间修建的,两堡南北相望又相依,构成了影视城的空间规模。1961年,尚在农场劳动的张贤亮发现被称为镇北堡的两个古堡具有一种《冥王星行动》、《虎兄豹弟》等十几部影片在此拍摄、这种偶合的被发现,即使镇北堡影视城必然地以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在…  相似文献   

12.
老友信箱     
《老友》2003,(10)
《老友》有四个过得硬我自2000年退休后就结识了《老友》。每期一到,立即认真阅读。我觉得她不但是我的良师益友,而且自身就有几个"过得硬"。一是《老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办刊宗旨,有与时俱进的大家风范,政治上过得硬。二是《老友》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实实在在为老年人服务。开设  相似文献   

13.
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发表时都曾引起持续的争论。这种争论,依我看,由于只涉及艺术内容而忽视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就难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然而,正是张贤亮选择了(或者毋宁说创造了)这一具有独特个性的叙事方式,才  相似文献   

14.
周志忠 《社区》2009,(29):22-23
张贤亮.江苏盱眙县人,1936年12月出生,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先后有9部小说被搬上银幕。1993年,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公司,如今.公司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宁夏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5.
黄建新改编自张贤亮小说的电影《黑炮事件》,在叙事情调、人物性格、镜头语言等方面都显示了与原作的不同,由此奠定了黄建新20年电影创作的基调:用理性的目光关注非理性的人物,以平淡的口吻讲述荒唐的事件,透射出导演勇敢的批判精神和反讽的荒诞风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俱舍论.破执我品》与《俱舍论》全论的关系,首先对日僧快道林常所提出、印顺法师所继承和主张的"《破执我品》是独立于《俱舍论》的论著"这一看法予以逐条批驳;继而提出:就《俱舍论》的主旨"人无我"而论,前八品与《破执我品》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与阐释上的互补性,《破执我品》是《俱舍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前八品的提炼和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身份问题一直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人性的污秽》中的主人公科尔曼就是伪装失败的典型,自始至终他都不敢坦白,一直活在虚假的牢笼里,受尽折磨。而《望岩》中的杰克选择用假名字来真实地生活,从而实现了一种"真我"和"假我"的结合,完成了自我建构。"真我"通过伪装转化成"假我",二者不应该是完全割裂的。只有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才能打破真与假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可乐》2006,(8)
《可乐》的老哥老姐们:大家好,你们辛苦了。这次《可乐》可给我帮了大忙!前几天,我坐长途汽车从老家回武汉,旁边坐了个长发披肩、穿着粉红色连衣裙的清纯美眉,这正是我心中的梦中情人。正愁着不知怎么搭话,见她手中拿本杂志在看,我斜眼一瞅,原来是《可乐》。这下我来劲了,搭话说:"你也喜欢《可乐》?我是它的忠实读者。"女孩抬头看了我一眼,淡淡地说:"我非常喜欢,每期都看。以前看  相似文献   

19.
自从现代美学结束了古希腊“摹仿说”在文艺领域内长达十几个世纪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文学主体在文艺系统中的位置逐渐趋于明朗.人们看到,艺术生产不仅势必渗透文学主体的主观情感,而且也正是通过这种渗透才使艺术的审美价值得到凝聚.因而,作为文学主体审美地把握文学对象和文学客体的尺度,审美评价的本体构成也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例如,几年前,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与路遥的《人生》曾引起过一段持久的道德纠纷,而前不久,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同样导致了一场更  相似文献   

20.
李年发来信     
李年发 《老友》2012,(10):53
尊敬的彭总编:您好!我是《老友》的一名忠实读者。在九江浔阳区老年活动中心活动时,我经常向老同志推荐《老友》这本好读物。《老友》已成为与我们老同志们朝夕相伴的良师益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友》似春风化雨,滋润了全省及全国各地老同志的心田。我认为《老友》的最大特色是短、精、活、多。短,《老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