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讦对生命意义的执著必然地联系着他的宗教情怀,但他对宗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从他的小说创作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他日益深厚的宗教情感,特别是后期的<彼岸>、<时与光>展现的宗教对于生命的神圣救赎意义,更昭示着他力图追寻终极关怀,渴望精神超越的生命情状.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从犹太教分裂而来本身就意味着是对旧伦理的否定和对旧秩序的反抗,而并不仅仅是对旧信仰的教义修正这样单纯的宗教目的或宗教意义.基督教的教会及各种“异端”都一直进行着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变革实践,并且展开竞争.基督徒虽然在生命价值理念上都是面向未来天国的,但是在现实具体生活中生命价值实践的志趣上却相去甚远.清教主义的宗教生活方式切合了基督教早期的宗教情感和信仰诉求,所以清教主义基督徒对教会的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秩序都持反对态度;救赎是他们的生命价值所在,洁净的宗教生活是他们的宗教生活所系.  相似文献   

3.
西美尔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视野区分了宗教和宗教性:宗教指称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教义和机构,是后天建构的结果;宗教性则指称一种内在的生命特征,是先天的灵魂品性。宗教性是宗教的核心,宗教是宗教性外化的结果,也是建构世界图景和规整生命内容的另一种整体性方式。在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存在着深刻的宗教性,它使社会的各个片段凝聚在一起,构成一个社会的精神气质和精神结构。宗教是社会关系的绝对形式,超验世界是社会关系形式不断凝聚和脱俗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是对宇宙本原的亲证和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他们所理想的"人格模式"则全无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是一种境界、一个流程;他们的宗教意识是一种人道、艺术的宗教,蕴含着对高度的人性解放和审美意义的追求.本文通过对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人格模式、宗教意识的比较分析,以求文化他者对文化诠释的合理性、科学性,从而寻求两种文化间相互重叠的边界,最终亲证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终极价值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哲学原旨是通过理性回到信仰,即为信仰而认知;其宗教哲学基点是确定理性的限度,为非理性和神秘性留下余地;其宗教哲学构建是希望超越抽象理性,实现一种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知识与生命的哲学综合。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是深入地理解俄罗斯哲学、理解俄罗斯文化以及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的相同处都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和终极关怀;具有非功利性;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带有神秘感;具有超越性.两者的差异宗教体验是消极的,审美体验则是积极的;宗教体验以知识性信仰为基础,审美体验则是对客体的直接和直觉的领悟;宗教体验不自由,审美体验却是完全自由的;宗教体验缺乏个性,审美体验带有明显的个体特性;宗教体验较之审美体验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来自宗教与艺术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着重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 ,论述了宗教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 ,他以生命的四大问题的永恒性为根据 ,预示了以解决此四大问题为核心的宗教的永恒性。他看到宗教与生命的某种关联 ,但是找不到解决生命问题的非宗教途径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意义问题是青年尼采文化思考的核心问题;以这个问题来考量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作为科学的,市侩的和历史的文化瓦解了宗教-形而上学的一体化力量,导致生命意义丧失。青年尼采据此有针对性地通过将艺术形而上学化,试图用形而上艺术替代和承担宗教-形而上学的一体化功能,以解答生命的意义问题,他并且在希腊悲剧文化中找到了这种形而上艺术的范型。   相似文献   

9.
西方宗教伦理与儒家政治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西方宗教伦理以关心人类个体生命和生命意义为目标,具有人性化的色彩;儒家政治伦理讲求“内圣外王”,突显个体应负有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儒家政治伦理的价值标准是政治利益,西方宗教伦理的价值标准是宗教信仰。儒家政治伦理讲求意义与自愿,西方宗教伦理讲求理性与自觉。中西传统伦理与现代经济伦理具有良好的契合点和连续性,在批判的基础上,传统伦理可以向经济伦理转化。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不是一个哲学家,也不曾皈依过何种宗教,但是他所思索的东西却是几千年来所有哲学和宗教也苦苦追索的问题。他不是自外至内地接受某种宗教观念或哲学信条,而是由内向外根据自身的体验用生命去理解宗教和哲学。因此,史铁生的哲学和宗教并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而是人类思维史上所有能引起他心灵共振,直指他生命局限的思想。他的思想里有佛有道有基督,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慈、隐逸或忍让,“菩萨”抑或“上帝”只是史铁生从具体宗教借来阐发自己生命感喟的某种意象而已。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生态伦理有着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宗教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具有明显的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对贵州黔东南苗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人造物崇拜诸现象的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着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等生态伦理思想.黔东南苗族宗教生态伦理对于丰富生态伦理思想体系,维护地区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简&#183;爱》展示的是一条寻爱之路,夏洛蒂对悲剧人生的深刻体验,以女性情感和心理体验的真实,自传性质的叙述,使作者与主人公水乳交融、“自我实现”;独立的生命意识的潜藏在爱之旅途中,对爱情、道德和宗教的独立自主理解,表现出“宗教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私的巨人》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童话作品。本文从《自私的巨人》中的挣话原型和宗教原型入手,解析宗教、唯美主义对作家的艺术观乃至人生观所产生的影响,得出童话这种体裁是作家表达自己最恰当的载体,是作家“艺术生命与宗教生命的一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是一部关于生死的书,是作者和自己的妻子面对死亡时从宗教角度进行的思考和辅助的救助过程。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使这部具有纪实特点的作品在解读宗教与生死关系方面有较强的感染力,宗教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思考,作者的亲历使宗教与人的关系,以及宗教在个人面对生死考验时的意义显得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5.
在对日本人文、宗教和国民性格的研究中,笔者深切感受到生命永久循环的世界观是"日本人的灵魂"。它形成于宗教之前,并延续至今,深刻影响着日本的宗教和国民性格。这一课题属于基础性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为研究日本人文、宗教等应用性研究课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思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三个主要问题:日本古朴的生命永久循环世界观、对日本国民性格的深刻影响、现代科学主义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在对生存意义的追问过程中,毛姆首先注意的是宗教,基督教神职人员的虚伪自私,繁琐、苛刻宗教仪式和教规,以及其教义的虚妄矛盾性,最终令毛姆与基督教及其所倡导的道德分道扬镳.随之,毛姆寄托于理性、哲学的期望也相继幻灭,是神秘主义令毛姆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就在对于自己生命的独特体验之中.从抛弃宗教到回归宗教,毛姆完成了向生命本源的回归,成为有着真正信仰的人.  相似文献   

17.
荀子生活在战国晚期,他持自然天道观立场,改造宗教神灵为“形具而神生”的身心和谐论;他最早从认识角度分析了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提出了礼乐制度的人性根据。他融合儒法学说为一体。在探索生命终极价值和政治合法性问题上,荀子以“神道设教”思想汲取了宗教凝聚、提升感情、信仰的方法,但也使他的部分学说侵染了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8.
叶芝生命与艺术创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东西方宗教思想的关怀,他对东西方主要宗教灵魂思想的接触与吸收成就了其生命与艺术创造的不朽地位,其中,来自日本宗教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诗人接触和研究能剧及其神道教而产生。诗人虽未直接受到日本能剧写作和日本神道教教义的严格引导,却能对它们进行艺术阐释和再现,并以此凸现灵魂与宗教关怀主题的永恒性地位。在诗人的心灵里,唯有这样的永恒性主题才能真正地造就生命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楚辞》中的宗教蕴涵,包括宗教沉思与生命修炼的两个层面。宗教沉思表现为对于神灵世界的向往、对于神圣原则的追求以及与神灵亲近交游的激情。《楚辞》中的生命修炼术则有吐纳餐气、服食药饵、凝神守一等多种。宗教沉思与求索不仅是《楚辞》的文化背景,也是其艺术构思的重要因素,因而深深地渗入《楚辞》的内在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与西美尔同对宗教问题致力一生,却采取了建构与解构两种不同的方式。康有为从三个层面进行孔教论的建构:通过孔教复原的方式提升孔子为创教之主;对教义进行推补,将其划分为小康和大同两个阶段;建构孔教会,完善孔教的组织形式。西美尔则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宗教性与宗教的区分对传统宗教进行解构;他指出传统建制宗教在现代社会日益没落,而作为人类天性的宗教性并没有消除,转而以个体主体性宗教的形态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