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辛词用典是独树一帜的,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看,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辛词用典是为明心言志。所言之志分三种:建功立业之雄心,退隐闲居之操守,壮志难酬之悲慨。辛词以典明志,也反映出辛弃疾多元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使词由代言体变为言志体。  相似文献   

2.
南宋词人辛弃疾,以大量用典著称,历来评论家各持一端,纷争不已。清代著名词评家吴衡照在其《莲子居词话》中说:“辛家轩词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语、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明代的陈霆则不乏贬辞:“辛稼轩词,或议其多用事,而欠流便。”(《诸山堂词话》)倍受关注的辛词大量用典现象,究意应该如体评价?为何大量用典?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对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辛词的思想与艺术特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就首先来看看辛词用典这一现  相似文献   

3.
稼轩词好用典。在稼轩笔底,经史百家,佛经道藏,笔记杂谈,神话传说,古人、古语、古事,层见迭出,供其驱使;妙趣横生,挥斥自如。人们读了以后,很自然地会把稼轩和东坡联系起来,感到这是苏辛词在语言艺术方面的突出特色。这里想就稼轩词的用典问题提出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研究辛词的专家和爱好辛词的读者。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在创作上素以大量用典著称。对辛词用典的原因 ,可从作者所处的政治形势、历史背景、人生追求、宋诗创作影响与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黄诗选材,用典赅博,仅就任渊在《山谷内集》(715首)注中所指出的典籍统计,就有四百多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黄诗用典范围之广及典故出处之僻。山谷诗的这个特点,除主观原因外,与诗人客观条件有关,即由于印刷术的演进,宋朝的文化典籍比前代更为普及。本文对山谷诗用典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黄庭坚诗歌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既守儒家的道德准则,保持倔强兀傲的个性精神,又具备老庄哲学的旷达、逍遥,还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在诗歌用典的艺术层面上,他得益于杜甫诗歌的锤炼、韩愈诗歌的奇崛创意,尤其从佛家的诗多机锋中涉取养料,形成丰富的用典技巧。但是,究其本质而言,黄诗的用典代表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7.
一 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量用典。前人对此多有褒誉。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人吴衡照,他在《莲子居词话》里推崇辛词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实际,吴氏所举的典源,只不过是撮其要者,辛诗用典的范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特别善于运用典故来塑造词人的自我形象。根据辛弃疾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辛词用典塑造的自我形象主要为“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和“退隐闲居”三类。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特别善于运用典故来塑造词人的自我形象。根据辛弃疾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辛词用典塑造的自我形象主要为“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和“退隐闲居”三类。  相似文献   

10.
何泽棠  吴晓蔓 《东方论坛》2012,(4):116-120,126
宋代诗歌注释者任渊有较高的文学创作才能,并曾亲身跟随黄庭坚学习诗歌创作。他注释了黄庭坚平生最得意的《内集》,对黄诗中许多含蓄未尽的言外之意作了发挥补充,评论了其中一些精妙的对偶和用典,还总结了黄诗"有为而作"的立意特点及"有味"的风格,并对"点铁成金"等创作方法做了细致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用典之繁富为人所共知,而其用典的体系化及程式化则罕有论之者,但这却是黄诗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典故程式”作为黄庭坚用典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诗人从古代典籍中刻意挑选或精心熔铸而成的片语,它们常常在同样的韵律条件下(如“三字尾”)反复使用,并常常结合了诗人对典故的独特甚至生硬的理解与运用(“错本旨”)。这既是山谷“点铁成金”的大匠钳锤,也是构建“瘦硬生新”风格的突出技艺。与此相关的探讨对于深入理解“山谷句法”及江西诗派的诗学内涵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用典是稼轩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评论稼轩词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涉及这一点的。自稼轩词问世八百年来,对其用典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该臧该否,词论家们却一直各执其说,纷争不已。从今天能见到的史料来看,第一个对辛词用典提出严厉批评的,是南宋豪放派鼎足之一的刘克庄,他写道: 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掉书袋”之讥,似乎成了后世否定稼轩词的定评。然其论不免武断,同为南宋豪放派后劲之刘辰翁就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词至东坡……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这样,在对稼轩用典的态度上,二刘就各持一端。自此,论者便分成两派,由宋至元、至明、至清。金之元好问、明之陈霆、杨慎,均从刘辰翁而褒之。杨慎的《古今词话》说:“若在稼轩,诸子百家,行间笔  相似文献   

13.
往日,因参与辑录《辛弃疾研究资料汇编》工作,得以览阅宋元至近代各种词话、词集序跋和诸家别集中的辛词评论.这些评论,宏纤悉具,精粗杂陈,内容相当丰富.综而观之,主要体现在辛词本身的阐发论述、辛词在词体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尽管评价不一,有褒有贬,或褒中有贬,但许多地方值得参考和借鉴,有助于今天深入探求辛词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同时还可以从中接触到不少精到的艺术见解和不同词派之间在词学上的有益争论.限于篇幅,本文就历代辛词评论的主要方面,依时代顺序,简作评述.  相似文献   

14.
再论苏辛词的不同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辛词具有不同的贯穿主题,这不同的主题又来自不同的抒情模式,而不同的模式最终则来自不同的创作思想。将两家词置于由各自的生活经历、创作实践与诗歌发展史构成的坐标系当中进行综合考察,即可得出两家各异的审美范式:苏词呈现为“无为———心境———人格”的内审系统,辛词呈现为“有为———现实———人生”的外射系统,在总体艺术建构上正显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向  相似文献   

15.
从苏轼开始的豪放派作家“以诗为词”之后,词就一变唐代民间词和五代文人词的面貌,出现了许多书卷典故。婉约派词人也有善于用典的,如周邦彦就擅长运化唐人诗句。辛弃疾比他们更进一步,他大量地运用典故,广泛熔炼古人语言为自己作品的现实内容服务,形成其词作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关于辛词用典问题的评价。自南宋以后,便聚讼纷纭。赞成的,说他“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很有些“全盘肯定”的味道;批评的,则说他“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病”,“非词家本色”,又未免有“全盘否定”之嫌。他们不从辛弃疾的复杂的生活内容,毫放的斗争性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宋体会他的作品,而只就形式方面来看问题,这就很难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写作者或说话人直接或间接地把前代故事或诗文语句用于书面或口头作品以服务于传情达意的过程是用典,用典者所依据的前代故事和诗文语句是典故.对典故信息进行概括、提炼、选取而成的典故的代码亦即语言形式是典面或称典故词语.典面所表示的与出典语境密切相关而又与用典现实语境相合的语位义是典义.典故是形成典面、体现典义的基本出发点,因而相对于典面和典义来说,典故同时又是典源.基于同一典源.可能形成不同的典面和典义.讲究典故词语的偶对是用典的规律之一,借助这个规律,有助于我们识别理解典故词语.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情感及情感流程的角度来研究辛弃疾的词作。文中提出:哀怨悲愤是辛词的主旋律,也是辛词情感流程的主体部分。但辛词的情感流程又不是一维的、单向的。词人在表达哀怨悲愤情绪的同时,也于词中寄寓了闲适恬淡的情趣。这种闲适恬淡之情,也是辛词情感流程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章还从时代、生活遭遇、儒道两家传统文化的薰陶影响等方面,剖析了辛弃疾悲剧性格、复杂的情感形成的原因,论述探讨了辛词的情感流程对于深入研究辛弃疾其人其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同为宋诗代表,苏轼和黄庭坚的地位与本质有着明显差异。从内容、形式、风格看,苏、黄差异纷繁复杂。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才能得到清晰凸显:苏诗重在 “ 历时变异” ,体现为章法特色,比如 “ 突转” 、“ 回环” 、“ 发现” ;黄诗重在 “ 共时对立” ,体现为修辞习惯,比如 “ 夺胎换骨” 、“ 以物为人” 、“ 避体就用” 。从思维模式看,苏诗与唐诗根本融通,黄诗与唐诗根本隔膜。苏、黄的思维差异,昭示着唐诗与宋诗的本质分野。然而,唐诗终究高于宋诗,苏诗终究高于黄诗,根本原因是 “ 历时变异”的思维模式更符合语言艺术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时至北宋,词的用典在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已臻于佳境。北宋词用典的主题聚集在仙道神异、丽人爱情和文人雅趣三类。词之用典的成熟还体现在用典技巧的多元和典故功能的完备上。北宋时期,从典故到词意的思维过程也已呈现出多路径的特色,其中以同类比附、发散性联想与逆向反用等思维模式为主。用典与文本的关系可分为以典写物和借典抒情两类。北宋词人在以典写物时,通常使用截图式特写、拟人式喻写、堆砌式附着的技巧;而在借典抒情时,则多采用虚实融化式与曲折跳跃式两种用典技巧。典故在词中既可发挥替代叙事,又可发挥充当意象的功能。在意象性用典中,可以依据典故意象的生成方式,将其区分为隐含式文化意象性用典与凝练式文化意象性用典。北宋词用典的多元主题和成熟的艺术手法对词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方式多样:从所选用典故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引言和用事;从所选用典故的原义与典故的语用义之间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同义式用典、转义式用典、衍义式用典、反义式用典和双关式用典;从所选用典故的功用来看,可分为证言式用典、衬言式用典、代名式用典和代言式用典;从所选用典故数量的多寡来看,可分为单用和叠用。通过对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方式的考察,可以强化对唐代试律诗的本体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