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题组通过自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调查问卷",从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以及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来考察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调查发现:四川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低,且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的践行存在脱节的现象;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推行力度不够.为此,本文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化、大众化;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强化农民的参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江苏省委第十二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新体系”,这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拓展,也是对生态文明体系的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应由五个方面有机组成:生态格局、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应重点加强规划引领、分类考核、政策导向、依法行政和群众参与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是话语主体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制度、道路与文化的笃信与践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指导,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丰腴沃土,内生于对西方生态文明话语的超越扬弃,归因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面对话语体系建设的不完备、"中国环境威胁论"以及西方生态治理话语霸权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形成的阻碍,必须通过切实搞好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积极维护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安全、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以及多渠道多形式创新话语传播方式等途径提振话语自信.  相似文献   

4.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区别于大众生态文明教育,其教育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多向度影响路径.文章在总结梳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构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向度影响逻辑路径模型,分析影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绩效水平的内在机理,并基于天津高校1239份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不同主体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呈正相关;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呈正相关;情境因素会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化产生激励或阻碍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的形成与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正相关.显然,研究为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认知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而这三者又是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因此,把普及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来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本质意义上,是要将生态的要素融入整个文明.在前生态文明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欠缺了生态的向度,引发了人类文明的危机.要实现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必须实现生态与文明的相互融合.生态融入文明和文明融入生态,是生态与文明融合的一体两面,其实现基础是生态劳动.以生态劳动作为生态与文明的互融中介和实现基础,担保了生态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复建杏花村”是池州“生态立市”的重要依托和战略选择.池州市杏花村旅游文化区建设,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深度挖掘杏花村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彰显杏花村生态文明优势.杏花村文化具备生态文明属性、体现生态文明价值、凸显生态文明追求,既能凝聚“生态文明”的品牌内涵,又能传递“生态文明”的文化价值.打造杏花村文化品牌,对构建幸福池州、建设美好安徽、实现伟大中国梦将起到积极深远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着目标体系尚未建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尚未形成、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队伍尚未组成等问题.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构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目标体系引领的、"主渠道+主阵地+全过程"一体化育人的、以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是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受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狭义理解、学校教育中社会本位习惯等因素影响,当前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目的定位,偏重社会价值,而轻视了教育中"人"的价值和意义.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因而呈现出教育内容抽象化、教育方式简单化、教育效果分离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站在生态文明是新型文明形态的高度,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融合视角重新审视,生态文明教育应以促进人的生态转向、培养生态人格为目的,并以此为指引革新教育理念、广泛吸纳各种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教法得当的教学过程,从而使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得到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理念,合理的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危害.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