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基于南京市4所学校的问卷调查数据,以本地学生为对照组,对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与学习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家庭环境较差,74.6%租房居住,家长能提供的学习帮助和情感交流较少;流动儿童缴纳借读费/赞助费的比例及上学路途花费时间均显著高于本地学生;流动儿童对班级学习氛围和教师教学管理的评价较高,但自我学习成绩评价和未来学习预期较低。据此,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不同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城市“第二代移民”的流动儿童,虽长在城市,但在社会体制、文化身份上并未被城市完全接纳.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区支持存在很多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流动儿童生活环境中资源匮乏与滋养不足.应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重系统的层面出发,构建流动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城市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3.
目前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已经进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就读的学校可以分为以流动儿童为主、流动儿童与城镇儿童比例相当、以城镇儿童为主三类。从学习适应、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了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使用南京、杭州、苏州和绍兴的调研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与以流动儿童为主的学校相比,在城镇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就读会给流动儿童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但可以显著提高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同时会显著增加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但也显著增加了他们的朋友数量。总体来看,在城镇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就读显著提高了流动儿童的本地人身份认同,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4.
学前阶段作为残障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是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残障儿童家长学前教育需求调查 问卷为研究工具,对随机整群选取的S市3所特教幼儿园和2所特殊学校学前部的110名残障儿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表明,残障儿童家长学前教育需求整体水平较高,尤其对学校性质及形象需求、保育及服务需求最为迫切;残障儿童家长的学 前教育需求与儿童残障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年龄段、家长学历、家庭月收入呈显著正相关;残障儿童家长年龄、家庭月收 入、家长学历、儿童年龄对其学前教育需求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相应的建议: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公办融合幼儿园和特色融 合幼儿园的建设;加强残障儿童家庭和校(园)间的合作,促进康教(育)结合;对残障儿童家庭实施政策倾斜,确保其享有经济 保障;根据儿童残障程度,实施差异性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家长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等因素对其学前教育需求 的影响,改善相应的管理工作,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国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基于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585名流动儿童的调查,探讨了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对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和城市适应都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城市适应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某民工子弟学校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首先分析了流动儿童作文这一文本,指出民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后果,如社会角色混乱、责任感缺失、能力弱化以及失范行为增多等,而且对流动儿童的心灵造成伤害。在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基础上,从学校、家庭、城乡社区等方面探讨产生流动儿童社会化困境的原因,指出流动儿童所处城市生活空间通过相互叠加的作用,对他们的伤害已经合法化了。  相似文献   

7.
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应激影响,儿童的应激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儿童的家庭应激形式复杂多样,它对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影响。家长和教师必须遵循一定原则帮助儿童应付应激。家长和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技术降低儿童的应激水平,矫治由应激造成的儿童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A市指定招收流动儿童的两所公办学校的调查,分析了流动儿童学校教育中利益相关群体的生存状况及利益诉求。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教育中存在着学校、教师、家长和儿童等不同利益群体,要彻底解决流动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考虑流动儿童的利益,还需要考虑相关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强。由此提出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儿童留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未来要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以家庭文化资本视角分析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农民子女的就读意愿,研究发现:超龄学生的就读意愿显著低于正常学龄学生,体制化文化资本对两者的就读意愿有不同的影响;客观化文化资本越好,学生的就读意愿越高;具体化文化资本中,父母教育期望对学生就读意愿有正向影响,正常学龄学生父母文化参与越多,对其就读意愿影响越显著。据此,学校和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方面的变化,不定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的陪伴,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超龄儿童,政府、学校和家庭要给予更多的关心,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来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近期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儿童,主要表现为歧视知觉强、身份认同危机及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研究者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4个方面分析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现有研究存在缺少统一的研究工具、横断研究多、纵向研究少等不足,建议进行跨群体比较研究及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他们能否真正地融入城市。文中从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3个方面来探讨家庭资本如何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结果发现:家庭资本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显著影响,那些拥有较多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的家庭,总是更有可能对流动儿童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反之,则对家庭教育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农民工的家庭禀赋和住房选择对其迁移意愿的影响。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农民工家庭禀赋对其城市迁移意愿具有显著且重要影响。第二,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经济水平越高,农民工城市迁移意愿越强;家庭社会资本考察中,依靠自身能力寻找工作机会、积极参与流入地各项健康教育活动的农民工群体迁移意愿更强,流动时间越长、流动距离越近的群体社会资本积累越多,更倾向于城市迁移;参与城市社会保障类型越丰富,农民工群体城市生活的风险应对能力越强,迁移意愿会更强。第三,住房选择层面,在流入地购房、通过市场租赁住房和居住政府保障住房的农民工群体居留意愿强于集中居住于单位宿舍的农民工群体,在流出地购房会抑制农民工群体迁移意愿,结合经济资本的考察,家庭住房支出在家庭支出结构中占比越大,农民工的城市迁移意愿会更强。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养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养育现状有助于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家长教育观念、家长素养、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四方面通过对陕西农村地区1161名0-6岁儿童家长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家庭养育,存在重智倾向,家庭养育受家长生活环境和家长实践智慧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难以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养育需求等。据此,通过依托社区建构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掘社区本土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策略,建构适宜于农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妥善解决这一被"边缘化"群体的医疗保险问题是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的调查分析了流动儿童医疗保障的现状,并使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流动儿童参加医疗保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市流动儿童参保率较高,但相关政策仍存在一定问题;流动儿童参保主要受健康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学业失败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在南京市某所公办小学就读的四位流动儿童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揭示流动儿童中“差生”形成的原因,分析公办学校教育、家庭背景在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并揭示导致流动儿童学业失败的社会根源。本研究在流动儿童教育起点公平的基础上探讨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意在找到影响自闭症儿童父母心理压力的各种因素,针对成因,向自闭症儿童父母提出合理化建议,缓解其心理压力。采用调查法调查35名自闭症儿童家长与39名普通儿童家长。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压力水平高于普通儿童家长,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生活质量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父亲与母亲的心理压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生活质量总分越高,采取幻想这一应付方式的倾向性越低;心理压力与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三个年龄段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当今不同年龄段家长儿童观的代际差异。结果表 明,老年家长与青年、中年家长对于儿童地位、儿童权利、儿童发展与儿童需要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相较而言,青年、中年家长 在上述四个维度的观念更趋合理。部分老年家长持有家庭中家长应处于权威地位、儿童处于服从地位的看法;与老年家长相 比,青年、中年家长更加尊重儿童,愿意与儿童平等相处。结合访谈分析发现,“家庭本位”的传统文化、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受 教育程度的增加是导致老年家长和青、中年家长儿童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营造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家长需改变认知, 合理期许,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老年家长应善于学习,主动走近儿童;学校、社区、新闻媒体等各行各业应共同帮助家长树立科 学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日两国478名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家长和孩子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进行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两国家长对自己和孩子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都存在显著的国别差异,日本家长得分明显高于中国家长,即他们希望很快把东西归还;不同性别的儿童对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差异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年龄越小越希望别人归还自己的东西,而且越容易说出请还东西;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对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不受国别的影响。此研究结果有望对家庭教育中的分享行为和诚信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寻乌、宜宾、广水、温州农村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农村是否存在养老性别偏好以及影响养老性别偏好的因素。养老性别偏好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农村人的养老性别偏好呈现差异性,各个地区对于在女儿家里养老的接受程度不同。另一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对农村人有深远影响,绝大多数农村人仍然具有较强的养老性别偏好,更愿意在儿子家里养老。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和家庭年收入对于能否接受在女儿家养老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已婚、子女越多、家庭年收入越多的人越不能接受在女儿家养老,表现出更强烈的养老性别偏好。性别、学历和家庭年收入对于更愿意在儿子还是女儿家养老有显著影响。男性、学历越低、家庭年收入越多的人更愿意在儿子家养老,表现出更强烈的养老性别偏好。家庭年收入对于能否接受在女儿家养老和更愿意在儿子家还是女儿家养老都具有正向的影响,这表明了家庭资源对于养老性别偏好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