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清代管理宫廷御膳的机构内务府、光禄寺及其下属机构的职能,较为详细地说明了宫廷日常膳事的状况,分析了清代宫廷饮食中满族菜、山东菜、苏杭菜三种饮食风味的特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帝王图像是指以古代帝王为表现对象的图像体系,是中国古代宫廷绘画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图像系统之一。帝王图像不单是艺术欣赏的载体,且被赋予了更加深刻和隐晦的政治、文化内涵,既是认识和了解帝王形象以及当时宫廷艺术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成为探寻帝国国势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一个特殊途径,直观地呈现出视觉艺术在阐释观念方面所发挥的奇妙作用。并且,帝王图像具有文字所缺乏的直观性与形象性,能够补充文献难以记述的细部与微观,从而成为文字之外的一种更加生动和具体的记录历史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帝王顾问制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9,29(1):21-31
中国古代帝王在自己的周围设置顾问官员和顾问机构,主要名称有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侍中、散骑常侍、议郎、给事中、博士、文人待诏、馆殿学士待诏、翰林院翰林待诏、学士院翰林学士、馆阁学士、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军机大臣等,在宫廷内或宫廷附近"待诏"或值班,随时听候帝王的咨询。帝王通过召对、会议、奏章、票拟、草制等形式,广泛咨询顾问的意见,为决策提供方案和依据。帝王顾问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谋,就"论思献纳",为帝王出谋划策,提供决策方案;二是论议,就是审议帝王决策,"拾遗补阙",为帝王决策纠偏补正;三是服务,就是研究治国之道,了解民情社意,为帝王决策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提高帝王的决策能力;四是制约与监督权力,就是用制度保障帝王既"兼听"大臣意见,弥补帝王的无力、无能或不作为而专断造成的阙失,又能"独断"大政,防止君权旁落、奸臣擅政,使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作正常有序进行。中国古代帝王顾问为帝王亲自差遣,大多为兼职,无办公衙署,出入禁中,侍从帝王,位卑权重,专门为帝王出谋划策,加强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薛虹教授及颜中其、周毓芳、沙宝祥、韩山保、陈虹娓等主编的《中国皇室宫廷辞典》,即将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这部辞典是为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提供检索中国古代的帝王、皇族和宫廷等有关专门知识的中型辞书。共收词目6000余条,100余万字。该书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耕织图是清代御制文献中的一个农业主题,清代宫廷曾出现过大量帝王御制的以耕织图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清宫所藏甚多,记载于各类目录学著作当中.清代帝王的御制耕织图,有绘本、拓本、刻本等多种形式,它们之间在创作上存在传承、模拟和复制的关系.耕织图的创作最初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刻立石碑,形成形态各异的耕织图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中国皇室宫廷辞典》是一部为广大读者提供检索中国历史上以帝王为中心的皇室和宫廷的专门知识的工具书。中国的君主政体,有其悠久的历史,从进入阶级社会的夏初起,到最后的封建帝国清朝的灭亡,历时约四千年,如果追溯到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则由来邈(?)。从历史时代算起,夏商周三代是以宗法分封制为基础的君主专制,秦统一到清灭亡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君主(王和帝)一直是中国国家权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秦汉建立了君主专制体制下的顾问官制度,帝王依法在自己的周围设置了太中大夫、中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侍中、中常侍、散骑常侍、议郎、给事中、博士等一批顾问官,皆为皇帝钦定,临时差遣,大多为兼职,无办公衙署,在宫廷内或宫廷附近"待诏"或值班,位卑权重,出入禁中,侍从帝王,随时听候帝王的咨询。帝王通过"召对"、"论议"、"集议"等形式,广泛咨询顾问官的意见,充分发挥顾问官的"论思献纳"、"拾遗补阙"的职能。秦汉帝王顾问官还奉诏出使,赈济灾民,班宣风化,举实臧否,了解民情社意,为帝王提供决策信息;又精研儒家经典,撰写历史著作,整理图书文献,探讨历史发展规律,为帝王决策提供政治智慧。秦汉帝王顾问官制度加强了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保证帝王既"兼听"大臣意见,又能"独断"大政,使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作正常有序进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王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秦汉以后君主专制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能够让中国风刮遍五大洲四大洋的,恐怕美食是一大功臣. 中华美食,享誉全球.食材上天入地,调料五味杂陈;做法花样翻新,吃法南辕北辙.烹饪岂止煎炒烹炸焖溜熬炖八大绝技?风味远超酸甜苦辣香麻鲜七种味觉.且别提什么宫廷御膳满汉全席,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就能扛大旗,还有数不清的地方特色美食.  相似文献   

9.
雅乐原是我国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和朝贺、宴庆等隆重大典时演奏的音乐。据考证,最早起源于西周,在周代包括社交、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方面音乐,其名称当取“典雅中正”之意,他是周王朝“制礼作乐”的产物,以后历代传承。到了元代,有宫廷乐师散落民间,故而宫廷雅乐也流入民间。赤峰地区演奏雅乐始于清朝光绪初年,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演奏者大都是有学识、有地位的举人、秀才、生员、绅士之类的社会中上层人物。他们演奏起来丝竹管弦融合一体,抑扬顿挫板眼有度,演奏者双目微合,全神贯注,欣赏者平心静气,心领神会,形成一种“乐以合心志”的艺术氛围。雅乐这一民俗的音乐艺术,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民间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0.
论南阳府衙建筑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阳府行古建筑群是元、明、清三代南阳最高长官主持府事的地方,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府级衙署“标本”,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一、南阳府行的布局设计和建筑型制体现了封建统治权威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建筑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两个目的:一方面,纯粹是功利主义,即御寒暑、避风雨;另一方面,是政治性的,即借沉沉巨石所表达出来的荣耀,给人以一种想象,前一个目的,作为穷人的居所已绰绰有余。但是天神的庙宇和帝王的宫殿,设计得要激起对天上的权力和对他们地上宠儿们的敬畏①。这和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宫廷官署…  相似文献   

11.
“窥宫者膑”,是《法经》有代表性的条文之一,见于明代董说《七国考》转引的桓谭《新论》,时常为法制史著作所引用,但也时常被误释.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释作“窥视宫殿者受膑刑”(七十三页).人大本《中国法制史》的释文,义亦相同(九十九页).北大教材《中国法制史简编》释为:“私入宫廷的要断脚”(一百二十四页),均失原意. 正确解释“窥宫者膑”这句话,关键在一个宫字.宫字在秦汉以后,诚专用于帝王所居的房屋,如宫殿、宫廷、皇宫.但在秦汉以前,不论贵贱,房屋都通称为“宫”.上述几种法制史著作,均误在忽视字义的历  相似文献   

12.
宫怨体的滥觞——《长门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帝王不仅占有巨大的财富,而且把众多妇女当作玩物锁闭在深宫中。年复一年,这些妇女在森严的宫廷律令下过着极不自由的、凄清寂寞的生活,在晨钟暮鼓中虚耗着青春。反映她们的不幸和哀怨,是历史上许多进步作家所关注的问题。他们的作品构成了古典文学题材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宫怨体。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可以说是其中最早的一篇。  相似文献   

13.
开元前期以帝王为中心的宫廷文学创作呈衰歇状态,主因是玄宗励精求治、抑制奢靡,宫廷游宴大大减少,从而间接抑制宫廷诗歌唱和的发生。他从历次政变中吸取教训,防备心理甚重,不惜一切清除可能威胁自己统治的因素,导致众多文人被诛杀、流贬。同时,为加强权力的集中,他对王公贵戚的限制,导致文士入仕途径受影响,使之不能成为宫廷文学的参与者,从而间接影响创作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有三大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笔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四大传统文化,即除了以上三大传统文化之外,还有帝王文化。帝王文化的思想源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自晋之后是历代皇帝的独断思想。帝王文化即有自己的社会基础、自己的文化典籍、自己的文化符号和自己的文化结构。当然,帝王文化和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互相汲取,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多元文化。帝王文化对其他文化进行了两千多年的整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专制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永乐、宣德朝“宇内富庶,赋入盈羡”,是明代政治最安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不同于洪武朝开国雄主大刀阔斧的强势,此时的统治者是一种治定守成的帝王心态,使得在文化上呈现出不同于前的独特的新风貌,出现了以台阁体为代表的庙堂文学和以宫廷戏为代表的宫廷文化,是明代宫廷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宫廷戏剧的特点是歌功颂德、润色鸿业、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统治者治定守成的心态;二是“鸣盛”的文学传统使然.  相似文献   

16.
青花瓷的出现是中国瓷器生产传统的重大转变,白地蓝花和釉下彩装饰技术与中国瓷器传统的单色调及刻画装饰差别很大。虽然元青花瓷已经能够批量生产,但明代才将青花瓷确定为宫廷用瓷,并指定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烧造。明青花瓷的造型、种类和纹饰一开始就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带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装饰的“回回瓷器”,从洪武到正德时期不断出现,其中很可能存在精神或宗教层面的推动因素。而国外文献中记录的相关史料也为探讨明代帝王与伊斯兰教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它有助于解释明代青花瓷中的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17.
晏辉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虚拟享用是人在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机制和实践行为。虚拟享用是一个悖论性的存在:在使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既可使个体同自然、社会和自己和谐相处,也可刺激人的占有、消费和炫耀的欲望,以致超出同代和代际规定给它的伦理界限,造成奢侈和浪费。虚拟享用本身无善恶之分,但虚拟享用的实现方式却有好坏之别,关键在于社会给出的是何种样式的设置。着眼于资本运行逻辑之上的需要、欲望、虚拟享用,达于发现造成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和社会设置,  相似文献   

18.
享先代帝王礼为中国古代吉礼之一,其享祭对象之选择,彰显礼制建构者对帝王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诉求。宋太祖时期此享礼经历调整,至开宝四年定型。礼仪根据帝王的身份和功德,对祭祀对象进行选择和分级。这反映了宋朝的立国背景,同时体现了统治者对“大一统”“开国创业”“长久统治”帝王功德的推崇。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与西汉文学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帝王与文学关系的榜样,龙文玲的《汉武帝与西汉文学》对此进行了总结,为中国古代帝王与文学关系研究,树了典范。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代一位杰出帝王,明宣宗不仅具备统治才干,而且多才多艺,书画兼善,能诗好文,被誉为宫廷画家、宫廷书法家、宫廷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分为节庆类、山水类、花鸟类、咏史类、题画类及其他杂类诗作等。皇帝的身份使其诗歌呈现出重道德说教与求文学审美的矛盾统一状;宫廷画家的身份也影响到其诗歌创作,其诗诗画结合,精工典雅,充满宫廷色彩,显示出较高的文学修养。然综览其诗,可以发现,明宣宗诗歌大多语繁意浅,雕饰过重,总体艺术成就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