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侧重把源语变成地道的目的语,异化侧重突出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它们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在汉语与越南语互译中使用不同的喻体以及翻译影视作品台词时,可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为主;而以汉译越为例,在翻译蕴含中国文化特色、宗教文化色彩或体现中国时政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在现实的翻译中,更多的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相互补充。因此,译员要把握好中越两国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特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融会点",才能把原文翻译得通俗易懂、贴切和形象。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归化"、"异化"有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这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应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和文本目的。译文功能理论的翻译则调和了"归化"和"异化"的优劣之争。  相似文献   

3.
因为文化因素被纳入翻译的视野 ,直译意译之争被归化异化之争所取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化意识的提高 ,跨文化翻译的观念逐渐为人所接受 ,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归化译法必将让位于异化译法。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文化因素被纳入翻译的视野,直译意译之争被归化异化之争所取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化意识的提高,跨文化翻译的观念逐渐为人所接受,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归化译法必将让位于异化译法。  相似文献   

5.
从异化翻译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出发,探索异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范围和优化方法。认为在现阶段的英汉互译中,语言层面以归化策略处理为宜,而文化层面则应用异化策略。进一步通过提出零补偿,文中补偿,注释补偿和转换补偿等各种异化补偿手段,构建了跨文化翻译的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以"翻译即译意"为依据,以"剖析论"与"关联论"的互释互补为参照,对《浮躁》英译本文学文化翻译案例从语言文化的四个层面进行了解读。目的在于通过有关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和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的译例划分与分析,廓清归化与异化策略和直译与意译方法的术语概念,揭示乡土文学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和直译与意译的殊途同归。以译文语言的相似性与文化意象的相似性是否"语"与"文"并茂、"意"与"象"融合为依据,论述了乡土文学文化翻译中文学语言艺术与语言文化意象再现的方略抉择与文化传真的维度。总结归纳了"心理剖析"与"明示—推理"的内在规律,强调了归化与异化、直译与异译的原文取向以及中西翻译理论的互释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归化、异化是翻译的两种不同归宿 ,源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显著差异 ,并主要由目的语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所决定。归化、异化是有阶段性的 ,此消彼长 ,交替主导翻译的走向。归化、异化翻译对中国新思想输入和汉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归化、异化翻译不是绝对的 ,只能是部分归化 ,部分异化。在翻译中有意译也有直译 ,既要求同 ,也要存异 ,既要忠实原作 ,又要有创新 ,归化、异化两者对立统一 ,是翻译的归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以及影响归化和异化策略使用的三个因素 :翻译动机和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接受程度。本文还探讨了两种翻译策略间的辨正、互补关系。过分强调任何一种策略都完成不了跨文化交际的功能。以及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异化策略占优势地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异化法扣归化法是文学翻译的两种策略,翻译研究从直译、意译到异化、归化完成了从方法到策略的飞跃。回顾我国近百年文学翻译史,不难看出归化翻译力求异质因子本土化,迎合政治要求;异化翻译则试图通过引入异域文化,促进本土文化更好地发展。虽然在我国异化派和归化派不断为成为主流文学翻译策略互相排斥,可是科学辩证法却强有力的证明翻译策略的制定并非一味地二选一,而是适度地兼而考虑,周全翻译。  相似文献   

10.
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是跨文化翻译中两种常用策略。在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中既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上,品牌名称翻译的异化策略逐步占上风,但运用异化策略时要注意限度,讲究分寸,并适当借助归化法,两者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1.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英汉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背景、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当文化差异现象在翻译中需要保留或无法求同时,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阐释、信息的增删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汉英典故成语翻译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汉英文化差异及词义差别,典故成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点。笔者从修辞角度着手,提出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直译、直译与意译结合、直译加注解,将典故故事融合于正文中,意译和套译等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日本每年都出现大量的新语·流行语,在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需要将这些新语·流行语翻译成各自国家的语言。翻译时,必须考虑新语·流行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其中包含的信息,可以采用汉字直译、音译、直译加注、意译、英语解释等灵活多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由于汉英文化差异及词义差别,有些比喻在翻译到目的语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持原作的意境,在翻译比喻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直译、代换、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节译等译法,加以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从直译的理论依据、内涵及功能的角度,论述了汉语成语直译的可行性及具体表现、直译与死译的差异。在汉语成语的英译中,直译法能使译文和原文在形式、内容和功能上保持对等,同时传递了中国民族文化,它是汉语成语英译的一种主要的、有效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对大量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例证分析表明,片名翻译基本采用三种策略:直译、音译和意译,在跨文化视野中考察,当前部分所谓"精彩"片名翻译中存在硬伤:望文生义、乱点鸳鸯谱和低估他人的理解力。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与比较美学密不可分,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民族色彩问题更离不开比较美学.本文通过对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认为中西方在审美思想和语言上的异同决定了在文学翻译中对带有民族色彩的话语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直译、直译(或音译)与意译结合;直译(或音译)与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实例分析了中国英语直译的可接受性问题,直译对保留汉语的语言特点、有效再现原作风格及体现汉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独特的作用,直译应以译语读者的认同、接受和语境的关联性为前提,不考虑语用效果和语用得体性的硬译只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或读者对译文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段,在跨文化视域影响下,东西方国家的应用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实质认识不足,忽略了隐喻的本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分析。分析东西方对于相同事物的认知差异,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辞格,针对隐喻密度相关值展开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读者的阅读思维,探讨隐喻翻译的多种信息整合模式,完成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实现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语言符号信息的分析 ,论述指称意义与字面意义的区别及其对成语翻译的影响 ,同时结合文化差异与语义的非对应之间的联系 ,说明对原语与译语文化差异的了解与否在成语翻译中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成语翻译的四种有效方法 (换形求义法、舍形释义法、移植创新法、求同存异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