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城市或区域之间的竞争。区域一体化成为相邻城市谋求共同发展、参与广域竞争的普遍选择。基于湖南“一点一线”地区六市与洞庭湖区域发展的实态,加快大洞庭湖城市群的建设应立足自身城市群的发展基础,发挥大洞庭湖城市群的区域效应,以建立有效的城市群管理机制、培育一体化城市功能体系、构建一体化城际体系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加快城市化建设 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悬殊的根本原因之一。本文在分析比较东、西部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大好历史机遇 ,加快城市化建设 ,走大、中、小城市同步发展的路子 ,构建“大城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网络体系 ,组合成“形散实聚”的城市群 ,依靠城市群促进西部地区市场体系尽快形成 ,依靠城市群推动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进而达到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这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国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文章通过对城市群内涵的分析,从国外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等因素探析其发展规律,以期对我国城市群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依托城市群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分工协作的扁平化城市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城市群逐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城市群首位度的降低和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构建基础设施共享机制、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是提升区域经济内涵增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建设消费中心尤其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消费经济、发力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举措。消费中心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有着独特的区域竞争、区域经济转型、区域高质量发展、本地化发展内涵。消费中心已经在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版图: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分立生产和消费功能,专业性中心城市正在发生生产和消费的分化,偏远地区中心城市正在归为相对单纯的生活消费功能,跨国中心城镇正在形成专门的边境消费功能。而且,这种改变还在加速演进,如全国经济将借助消费中心建设而变得更加区域平衡,整个国民经济将借助消费中心建设而变得更加部门平衡,部分中西部中心城市将借助消费中心建设而加速发展。消费中心是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的潜在空间,消费中心建设将加速老少边穷和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由消费中心建设而引致的中国经济版图之改变也会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群理论研究中,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地方经验"和"历史经验"正在成为新的生长点。按照公认标准,明清江南地区已出现了相当成熟的中国古代城市群,并实现了中心城市"支配"功能与"服务"职责的和谐,因而有利于城市群本身的功能互补和共存共荣。与之相比,当代长三角城市之间不时出现的"恶性竞争",则多半是因为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只想"支配"而拒绝"服务"。鉴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形成一个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等方面联系更加密切的城市共同体,并最有希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对明清江南城市群的层级结构、内在机制与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释,无疑可以为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最直接的重要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数字经济的内涵特征,将结构化数据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构建了地级市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法,测算了2011—2020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进一步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研究了城市群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群数字经济在考察期内实现了显著升级,但空间异质性分析显示十大城市群数字经济的发展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态势。从空间依赖性来看,我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聚集效应,并且空间相关性总体呈现增强的趋势。为量化分析城市群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分析范式与数据支撑,也为促进城市群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划分标准,采用熵值法、集聚能力评级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金融集聚能力、产业集聚能力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利用ArcGIS 软件对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异展示。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群,其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高;城市群和城市群内具体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已经形成集聚效应的城市群,其内部的城市总体呈现出“领导—跟进”式发展,具体表现为发达城市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城市群内包含的城市协调发展并非同步,金融集聚效应与产业集聚效应在不同城市发挥的作用不一致,第二产业占比越大的城市,产业集聚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人口与发展:上海、东京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东京两大城市人口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考察两大城市人口与发展的基本特征、规律及其异同 ,并总结和借鉴东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城市人口与发展的经验 ,为促进上海的人口与发展、早日实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 ,上海、东京两大城市的人口动态 ,已不适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两大城市在两国的中心地位 ,也已出现相对下降趋势 ;而且上海与东京之间尚存在“发达城市”与“发展中城市”的明显差距。为了实现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 ,借鉴东京人口与发展的经验 ,上海的人口与发展战略及政策 ,应该考虑逐步实现由重对外(人口入迁 )控制向重内部 (人口分布 )开发、由重以控制人口入迁防止人口压力向重以促进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拓展人口容量消解人口压力转变  相似文献   

10.
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一体化成效,对于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意义重大。在深入剖析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构建涵盖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发展效益的评价体系,据此研判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顶层制度逐步完善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快速上升,增长动力转换与发展效益变革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明显,上海周边地区呈现多中心抱团取暖的高高集聚特征,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杭州、宁波、南通为战略支点,以效益提升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南京、合肥两大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差异明显,呈现“一城独大”的单中心格局;杭州周边城市多数毗邻上海、苏州、宁波,受杭州和沿海中心城市的双重要素“虹吸”导致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杭州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心性特征较为明显。区域间差异是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都市圈尺度的区域间差异小于省市尺度。新时期推动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发挥都市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市与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推动邻近都市圈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高速铁路为载体的城市群联动效应正在改变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然而,对那些想以高铁建设来实现发展梦的城市,究竟能否如愿还需实践证明.文章以“哈大高铁”沿线城市为考察对象,利用“去哪儿”网客运列车预定系统抽取城市铁路关联信息,构建东北狭长城市带发展的三重差分评价模型.结果发现:哈大高铁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大城市间的关联度相较之更为明显;城市铁路吸附能力强弱分层明显,提早开通高铁的大城市能够借助“吸附效应”获得短期增长,使经济带沿“哈大高铁”呈现“极化轴”特征.通过识别东北城市铁路可达能力为高铁所改变的过程中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审视以轴线城市为重心的东北城市带发展态势对周边中小城市可能形成的未来发展约束.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是推动交通强国战略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国际大都市轨道交通网络功能级配划分,城市群与都市圈轨道交通在功能上有所重合,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和侧重。在城市群一体化轨道交通发展中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淡化行政边界;转变需求分析理念,改进和完善客流预测方法;重视出行服务目标差异,提升服务标准;重视不同层级间的整合衔接;运用灵活的运营组织模式支撑通道整合。通过转变传统规划理念,加强城市群轨道交通与上位规划的协调,以及加快PPP模式在轨道交通领域的运用等,实现城市群一体化轨道交通线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不是单纯发展大城市或中小城市,而应该把城市群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不同于都市圈,大都市群的主要功能是多元化产业群落协同集聚的空间平台和空间组织架构,而大都市群治理的关键则是产业—城市的协同治理。中国大都市群产业—城市协同治理框架主要由目标模式和支撑架构组成,主要目标是连接、联动、协调、共享,实现目标的支撑架构包括城市体系的协同治理架构、产业体系的协同治理架构、交通一体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协同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4.
《淮海文汇》2013,(4):13-15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过多地涌向大城市,交通拥堵、看病难、环境压力大等诸多现代城市病日益凸显。为此,江苏省《关于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强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城市带(轴)和都市圈地区的重点中心镇,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断裂点理论,研究洛阳都市圈中心城市2003—2018年的经济辐射力,实证分析影响洛阳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洛阳都市圈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辐射力,但经济辐射不均衡;对洛阳经济辐射力的影响因素中:文化、旅游、教育、信息、客流差异对经济辐射力产生正向影响,商贸、金融、科技差异对经济辐射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打好洛阳都市圈发展的"组合拳":支持副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洛阳;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协同发展功能;大力弘扬河洛文化,文旅融合发展,完善交通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洛阳大学城,做好金融服务,构建圈外圈内双循环,拉动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16.
中部城市群在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世纪"、"城市时代"的到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圈)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为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新的复杂性的问题和矛盾,需要从城市群(圈)甚至更大的空间范围加强战略研究。文章以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重点是分析中部城市群发展的格局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合作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内容,中心城市则是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节点中心城市之间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可以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点和产业载体。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外向经济联系水平的基础上,在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提出中心城市以各自所在的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枢纽",以兰白西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城市产业价值链,推动沿线城市产业实现梯次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城市群建设方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迈向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科学把握"中国情景"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规律及阶段性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建设,加快实现区域发展能级再提升,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在全球城市体系的创新链、价值链中实现地位跃升,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书写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区域内城市特别是城市群的培育和发展。从江西省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的现状和效益来分析,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缺乏大城市,中小城市偏多,城市带动辐射能力弱,扩散效应不明显。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引导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促进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性中心镇,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形成合理的城市群等级规模。  相似文献   

20.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已成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本文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模式、路径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存在5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高水平建设的组态路径,可归纳为商业激励模式、美好生活模式、人口效应模式和文化引领模式。企业入驻、人口规模和营商环境的条件组合是东部地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加倾向于营商环境、旅游发展和城市宜居的组合。因此,应强化优质企业对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城市人文与生态资源,建设更加多元的国际消费中心特色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