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可以简括为田野考察和民族志写作。长久以来对于前者关注较多,而对后者讨论较少。本文聚焦于民族志的书写层面,结合文学与人类学的内在关联,通过问答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对特定族群写“志”这一点上,人类学可被视为一种文学;反之,文学也是人类学。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与民族学是从国外引进的,迄今已近百年。引进的路径有二,其一是从欧美直接引入,其二是经过日本媒介间接引入。人类学原生语境里,他者与人类、民族志与文化理论、具体与一般,它们的平行与交叉构成学科的基本形式。本文透过对中国人类学电影开山作品的解读,展开"你我"这一具体的、民族志的视阈,进而提出一种学科基本形式更新的可能性,即你我与人类、民族志与文化理论、具体与一般,它们的平行与交叉。  相似文献   

3.
民族志既是人类学知识的载体也是人类学的方法论,历史人类学学科的确立也需要首先确定历史民族志的写作原则。历史民族志的交叉性要求它要同时借鉴两个母学科的优长,但其书写需要采取不同于纯粹的历史学的和人类学的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在表达技巧方面,古老史学的生动描述传统则可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人文学科遭遇表述危机之际,民族志写作问题成为倍受学界关注的话题,而对其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打量尤显关键。由于格尔茨的理论奠基与写作实践为我们今天重新思考民族志写作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路径。试将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理论和践行策略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力图对民族志写作的奠基性理论加以思量。  相似文献   

5.
1970年代以来,人类学从实证到阐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迁,不但改变了当代民族志写作的基本面貌,也为影像民族志从人类学学科边缘向核心领域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有效的理论支撑.以格尔茨的"深描"理论为框架,视觉人类学界倡导以"语境强化"为表征的"深描式"影像民族志,在197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者拿破仑·查格侬和蒂莫西·阿什进行的亚诺玛莫人系列纪录片,便是这一学术嬗变时期的代表性影像民族志,甚至成为1980年代以来民族志"写文化"转型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成功建立了迄今还在广泛使用的纪录片创作模式。作为民族志电影的先驱和启蒙,本片也一直是人类学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讨论焦点。在方法论上,影片的参与观察、合作反馈、文化表演等方法启发了以让·鲁什为代表的民族志电影制作者;在认识论上,本片对当地文化深刻的洞察理解与人类学精神本质吻合。尤其是影片提倡"发现"与"探索"的创作宗旨,成为当代影视人类学"观察电影"的核心概念。在《北方的纳努克》启发下,西方民族志电影朝向人类学知识的理解而迈进。  相似文献   

7.
林耀华的《凉山夷家》是早期人类学、民族志写作的代表作。这里以此为个案,研究了林先生与以往考察凉山的调查报告不同的特点,并将他本人和他的调查对象作为跨文化之间的学术旅行来进行论证,突显了彝汉之间作为旅行者关系的差异及其学者研究纵深的学术特征。在民族国家的建构及其政治背景下,林耀华关于"他者"的文化写作不是通过捕捉"他者"的奇异来肯定"我者",他既制作了差异又模糊了差异。凉山自身的经验所具有的价值,凉山所具有的"经验系统",需要我们以更加多维的视角和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阐释和言说。从这个历史和民族意义上说,《凉山夷家》的写作行为本身提供了一种民族志写作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聚焦于当下城市文化及社群性艺术事项的人类学研究,是针对"自者中的他者"所进行的"反身性"文化叙事。在此,"艺术田野"不仅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用于解读城市中"大传统"与"小传统","艺术生产"与"审美消费","知识形态"与"时代症候"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更在方法论的层面为人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学科观念,使其在面对艺术活动时,为活态而流动的感性符号留出诗性的阐释空间。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民族志制作,则既包含着一种入场经历的"诗学视域"也关涉着离场反思的"诗学书写",并形成了从"审美事实"到"交互阐释"而至"意义文本"的艺术民族志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擅长对物的研究,除了这一学科与达尔文《物种起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外,还凸显了民族志对物之研究的独特的认知和知识谱系;比如通"礼物的交换"建立对对象社会的关照视野,特别是由礼物所建立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我国的"物"与众不同,嵌入在了悠久的历时性传统中,也反映在复杂的共时性社会中,民族志研究当持有另一种视野。  相似文献   

10.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的不二法门。在本土进行田野工作,研究者应努力使自己与研究对象保持距离,但这一距离并不是要与所研究的对象疏远,而是克服"自缘身在此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窘境;是为了使自己对"熟悉"的环境保持新鲜感,以便发现新的信息习得更多的东西。当代人类学直面当下问题,全球化为人类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就此意义而言,我们应当给予"民族志"以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灾难与人文关怀》一书以文学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为依托,展现了对汶川地震的人类学考察和民族志书写,在关于汶川地震的出版物中,具有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崛起是"中国模式"的载体与叙事。作为表征中国崛起的事实的本体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探求中国崛起之道的认识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仍在建构之中。西方关于认识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的解读差强人意。正如国际性的现象需要国际性的阐释一样,"中国模式"也需要一种中国的阐释。只有从文化角度切入,才能深入"中国模式"的内核。从文化视角考量"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意指一种软实力的崛起。让世人理解"中国模式"并产生一种新的认同感,中国知识界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3.
"学者电影"不是某种影片类型,而是一种学术价值取向,是强调学者主体论(作者论)和学术独立性,反对迎合强势媒体和主流的话语体系,反对模仿商业化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和方法的创作观念。它抵制在影视人类学和人类学电影制作上的泛学术化倾向,同时鼓励学者为学术表达而不拘泥于传统的或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像作者写作一样建构影像志民族志作品。"学者电影"也有构建独有的叙事流派影响社会生活的企图心,也可以说,"学者电影"是人类学影片"作者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陈静 《东方论坛》2011,(5):8-12,26
作为新兴的跨学科合作平台,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已渐趋成熟,其依托民族志报告的文本书写,包括两种类型:“历史民族志”和“历史的民族志”,二者的内涵与外延呈现不同的研究取向与价值。此二种写作方式,将历时性与共时性作为交叉的基轴统一纳入文本写作之中,将“过去”与“当下”融入整体的历史予以建构。但“历史民族志”将时间空间化、历史场域化,在历史的时间维度上做田野行走;而“历史的民族志”,更注重将时间维度嵌入空间的延展之中,在当下的田野中把握历史脉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美国人类学的发展渊源与特点,通过对博厄斯及其弟子提出的考古、体质、生态、文化人类学4个学科架构的论述,发现美国人类学自诞生之初就深受德国自然科学经验主义和人文哲学的影响,强调文化精神或民族气质,关注文化的历史性以及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形成独特的美国人类学“文化研究传统”;美国人类学发展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争,引发了民族志表述危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禅让制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又争讼不息的议题,相关争辩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其真伪,二是其性质。就禅让制的真伪而言,自先秦诸子到古史辨派迄至当今学界,各家证伪之说均难以令人信服;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佐之以近年来出土、刊布的战国竹书,可以证明禅让制是切实存在的。就禅让制的性质而言,主流的观点有两种:其一,自先秦以来,儒家以其为大同社会选贤与能的制度设计,以之彰显圣人之德;其二,自20世纪50年代迄今,学界多以其为原始民主制的体现。两者都未能阐明禅让制的原初内涵。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确立了一种迥异的"王者"类型——"金枝国王"原型,具有普遍的民族志意义,阐明了国王的起源与本质:国王来源于祭司/巫师,本为用于祭祀的"牺牲"。我国远古时期的禅让制也可归入"金枝国王"原型的范畴。在禅让制中,对"天下"的争相让之,既非出于圣人之德,也不是由原始民主制决定的选贤授能,其实质在于古代的王者常被作为献祭上天神灵的"牺牲",且肩荷重任,受到制度的严苛制约,故民众对王位避之不及。禅让之"让",并非"礼让"、"逊让",实为"避让"。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面临的境况。作为人类学"学科门楣"的民族志,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处于转型当中。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凸显的新型民族志理论动向,集中探讨了人类学和全球化的关系、民族志与政治经济体系、民族志的真实性、民族志的时间维度、民族志田野调查转向等几项关键议题,并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志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固此民族志撰写者应具备博大的胸怀,不断实现田野研究和文本叙事的创新,以此进一步提升民族志的理论和实践素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民族志书写危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化描述与文化批评在人类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在实验民族志中,表述危机下的种种表征方式、文化批评中彰显的民族志价值,恰恰说明了实验民族志在不断践履民族志实践,而这种实践给民族志发展,乃至人类学学科及人类学一般知识发展的趋势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9.
作为摩尔根古代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组织标志说"对19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学、历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从20世纪初开始,大量人类学材料和历史学研究成果的涌现对"地域组织标志说"的科学性和解释力提出严峻挑战,使得这一学说在事实上已经处于终结状态。从学科理论与方法论角度看,"地域组织标志说"之所以未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与古典进化论的"文化平行说""单线进化说"以及简单化的"比较研究法"直接相关。有些中国学者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地域组织标志说"已经终结的事实,是因为他们过高估计了进化论在解释人类历史方面的价值,并且未能在古典进化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做出必要的区分。  相似文献   

20.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