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探讨了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作用.认为外来的佛教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传入所进行的成功交融,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与儒、道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的相交互融中,中国佛教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国佛教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佛教的人生哲学可以给人以思想启迪,佛教的文学艺术可以给人以精神享受,中国佛教的圆融和谐精神对于当代的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印度佛教的最初传入到晋宋之交,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在这四百多年中,印度佛教逐渐渗入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考察一下汉魏两晋时期中国对印度佛教文化的接受过程,于我们今天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一据史载,中国最早接触印度佛教,是在公元前一世纪。《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印度历史的重心,使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古印度先后产生了拜物教、吠陀教、婆罗门教和佛教,并通过双向性贸易往来和向东南亚移民,使印度的宗教文化传入东南亚,并对东南亚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风俗、建筑、雕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往扩大、加深的结果,采取的是地缘渗透的方式。佛教融入古代中国社会,是因为佛教传入时的中国社会与佛教产生时的古印度社会具有相似性;是因为佛教弥补了儒教和道教的不足,三者实现了互补;是因为佛教主动进行调适,积极适应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从张胜温画《梵像卷》看南诏大理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张胜温画《梵像卷》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探讨了南诏佛教的传入路线和南诏大理佛教的构成等问题。作者认为,佛教传人南诏有三条主要路线,即传自中土、传自印度和传自西藏,南诏大理佛教是由阿叱力教、禅宗和华严宗三个教派构成的。  相似文献   

6.
儒佛之辨:理学的一个向度陈贝斌一、绪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但推动了组织性道教的成立,而且导致了主流文化在较长历史时期内的形态变迁:由先秦以来的非宗教人文向宗教人文的演进。佛教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一方面是中国伦理人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产物。它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划时代的文化演进。中国本位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大规模的交融,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一是从东汉开始的印度佛学的传人,二是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近代文化充分发展的产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构成了西学东渐的最伟大的成果。从文化的角度,对此作出某种解释,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更进一步地说,也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岭南佛教传播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佛·教·传·播·的·轨·迹黄权印度佛教约于两汉之际分三路传入我国:经中亚、新疆传入中土;经西藏传往蒙古;经海路,从交趾、徐闻、合浦、广州传入东南沿海。佛教传入岭南,即与岭南原有的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佛教文化:超前性、务实性、兼...  相似文献   

9.
佛教通过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时值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前期.它在传入过程中逐渐改造自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和;尤其是传入时注重宗教思想传播,没有什么政治图谋,这满足了统治者需要,因而受到支持.基督教的传入稍晚一些,虽然前后有三次,但是前两次没有传入哲学思想,时至16世纪时,第三次才大规模传入,而在第三次,其传入目的则是要使中国成为罗马教廷一个教区,因而为中国统治者与人民所抵制.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第一,中国文化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多层次内容的体系,其中哲学思想居于主导地位,这与西方或印度宗教是中心不同。第二,在中国文化演变过程中,哪个时代比较自由,哪个时代的文化就比较发展。第三,在文化演变过程中,既要吸收外来文化,又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文化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佛教作为以信仰观念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宗教文化,也是全面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文化。本文追溯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考察了佛教传入的时代背景,分析了自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期传入我国后,以自身的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在其流传过程中对整个中国文化发生的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广西时间考陈波江地处中国南方边唾的广西,古称“南蛮”之地。过去,由于对早期佛教文化的实物资料认识较少.因而一般都认为佛教传人广西的时间较晚。其实,关于佛教何时传人广西的问题,迄今未见有专题论述。近年,郑超雄先生在探讨壮族对佛教的淡薄倾向性心理...  相似文献   

13.
<正> 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逐渐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五个多世纪的传播与发展,于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法相唯识、华严、律、天台、密、禅、净土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六、七个世纪的传播与发展,大约在13世纪以后,佛教与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民族化的日本佛教宗派——净土真宗、日莲宗。历史上,日本曾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学问僧”,也有不少中国名僧去日本。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曾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日本思想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的角度言之,中国佛教是在印度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方才较大规模地传入的。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面对中土以儒家为本位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只能采取渐近的逐步渗透的方式传播。这就导致在事实层面,首先引起中土士人兴趣的并非佛教的制度,而是其思想,而且由于中印文化的固有差别,印度佛教的制度并非完全适合中土。由于前者,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由于后者,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中国特色,而并不完全与印度相同。然而,佛教的中国化不仅仅是在义理层面进行的,制度层面的中国化实际上更为重要。因为制度建设本身是思想义理的“凝固化”与“物质化”,而思想义理只有达至制度化的层面其影响才有可能持久。当中国传统社会面临转型,中国佛教面临内忧外患,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佛教的改革也就成为势所必然的事情。然而由于近代中国之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由太虚等人发起的救亡图存之佛教复兴运动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其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汤用彤之所以能在同辈学者所未予重视的学术领域独辟蹊径,原因在于他对文化双向交流问题有深入思考。他借用文化人类学有关文化移植的前沿成果应用于思想层面,认为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接触必须经过冲突与调和的三个阶段,才能在本地生根。他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例来说明外来文化必须经过很大改变以适应本地文化,方能被国人广泛接受。总结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理清以汤用彤为中坚的学衡派的文化运思理路,而且对于外来文化中国化规律的探索和当今的和谐文化建构以及解决"文明的冲突"都极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吐蕃王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传入吐蕃,并对后来的西藏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论,吐蕃时期的佛教艺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来自受到印度、汉地、中亚三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吐蕃自身的佛教艺术风格与特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汉地佛教艺术的影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遗留下来一些弥足珍贵的文物考古遗存。本文通过对西藏地区现存吐蕃王朝时期(公元7-9世纪)佛寺遗存的考察,对其中来自汉地文化影响的因素加以梳理,并对四川地区可能存在的影响也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的形成过程,就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佛教东传以后,中国佛教的伦理化倾向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佛教中国化进程所使然。必须看到,尽管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中国佛教作为印度佛教在中土的延伸,但我们从来也没有把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关系完全割裂。基于这一点,我们讨论早期佛教的伦理化倾向,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所赖以生长的中国伦常社会的文化基壤,就有助于了解中国佛教伦理化的中土之源、印度之根,在根源与土壤中,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伦理化的契机。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伦理化倾向,主要是指佛教  相似文献   

18.
文化文明是一个生命体,要与外界不断进行"开合、出入、聚散、化",其生机才能旺盛。依此而论,儒学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华夏不同部落的文化融合成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这种文明体演变到魏晋南北朝,遭遇到佛教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中华文化融合印度佛教文化形成了禅宗,进而产生了宋明新儒学。就儒学而言,第一期为六经儒学,第二期为四书理学,经学与理学存在着老蚌结新珠的关系。晚明西方天主教与科技文化的传入导致了儒学与中华文化演变第三阶段的展开,从明清之际到民国新文化运动,可谓是儒学与中华文化不断深入反思与痛苦解构的历程。"打倒孔家店"可以看作是儒学与中华文化的凤凰涅槃。随之而来的是儒学与中华文化融合西方文明进行重新建构与结构的过程,我们今天正处于这种大开大合、中西融合孕育新文明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日本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所注目,也引起了我国思想理论界的研究兴趣。而研究日本哲学是我们了解日本、认识日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既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又善于保留自身传统的民族。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进行探索与创造,以此推进日本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哲学作为日本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这一特性。古代(以明治维新为界)日本主要吸取中国文化,如果说它也有哲学的话,则主要指传入日本的佛教、儒教、道教中的哲学思想;进入近代以后,日本把眼界从东方扩展到西方,以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主,西方近现代哲学也随之被介绍到日本,从而开拓了具有独立学科意义的日本近代哲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与中国文化长期的矛盾冲突,最终被融摄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这一系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一支外来文化能够在它的本土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这在世界文化交往史上也是罕见的。本文从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