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仲舒"天"的哲学是对先秦原始儒学宗教化提升,他的"天"之观念是超越性的最高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是带有原始思维痕迹的神秘力量,孔孟原始儒学将"天"与人的伦理道德相比拟,"天"是道德之天,义理之天,实际是对人的认识,董伸舒视"天"为宇宙的主宰,世界的最高神,万物的创造者和万物衍生的源泉、运动变化的规则,"天"成为宗教的至上神."天"之性质从属人向属神的变化,是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理性力量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提倡以"和"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在中国价值哲学视野中,"敬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齐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基础,"爱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动力,而"用天"则是实现"天人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天"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王夫之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王夫之关于"天"的思想有很多方面与他以前的思想家相同。王夫之在"天"问题上的最大创新之处,是他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在天之天"与"在人之天"这一对范畴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哲学分析中,从而使自己关于"天人之际"的思想具有了以前思想家所没有的新内涵、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对"人"的认识始终是建立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人"是天之子,是禀受"天理"的,"天"是人性的天;"天"虽然至高无上,但"人"却脱离了物的地位,成为董仲舒"天""人"二元统治思想的一端.天道人道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是融通一致的,人人皆需循天道循人道;天道的核心是阴阳,人道的核心是德刑;循道必须止于一中,中即是忠.是董仲舒真正使"人"成为"统治"的基本要素,实现了"人"与物的真正分离.  相似文献   

5.
我们准确理解"我生不有命在天",必须将其置于《西伯戡黎》的语境中,其中"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的语义考证是前提。"天曷不降威"是祖伊转述民之言;"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是祖伊之言。"我生不有命在天"表现出纣对天命的极端自信,这是传统经史的主流理解,但一直未有确切的文献学依据。在"我生不有命在天"一语中,"不"并非否定副词,而是无实义的发声词,此语语义实为"我生有命在天",是商纣针对祖伊"大命不挚"一语而发。《西伯戡黎》文本中商纣一味迷信"命""天"的形象,是周人在天命观的影响下塑造的,是西周早期以其特有的观念反思商亡教训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并非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恰恰相反,而是封建礼教最忠实的维护者。宝玉的严守封建礼教的忠孝,是本于其维护"天"的动机。"补天"是顺应,只有破天、拆天才是叛逆。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简19"……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句,已往学者都接受评的是《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因为《毛传》把"母也天只"释为"母也天也",所以"只"和"也"可以互用。《安大简(一)·诗经》出版后,"母也天只"句写作"母可天氏",并没有把"只"字换成"也"。这让人反思"既曰天也"应该是一句好的话,后面不应该接"犹有怨言"。陈萌萌提出《诗经》中这种"AT_1BT_2"有三组(另二组是"日居月诸"和"猗嗟昌兮"),因为句义的关系,句中的"T_1"与"T_2"必须用两个不同的语气词,不可能替换为"ATBT",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了"母也天只"不能释作"母也天也"。安大简的"母可天氏"则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上博一》的"既曰天也,犹有怨言"评的应该是《鄘风·君子偕老》,这样解释也和《君子偕老》的内容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墨子的思想体系因存有"天鬼观"而独具特色。对于墨子的"天鬼观"是否宗教、墨子本人是否宗教家,20世纪的国内外墨学研究家存有很大分歧。由于在墨子的"天鬼观"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因此"天鬼观"不是宗教,墨子当然也不是宗教家。墨子鼓吹"天鬼观"的主观动机,就是借助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信仰的"天鬼"的神秘权威,宣传和推行其以"兼爱"为中心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因而"天鬼观"是一种神道设教。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明从萌芽时期就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世俗建筑展开的。"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建筑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但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象天法地的切入点也随之改变。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手法从模仿"天象"到模仿"仙境",再进一步发展到建设人间秩序、追求生活品位,经历了从"象天之形"到"象天之意"再到"象天之理"的发展过程。建筑的尺度从与天接近逐渐变得亲切宜人,建筑风格从神圣庄严逐渐变为充满生活情趣。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从"天上"回到"人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女儿打来国际长途,邀请我老俩口去泰国过"宋干节"。"宋干节"是泰国的传统新年,时间是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节日的第一天被称作"马哈宋干日",标志着过去一年的结束;第二天被称作"望闹";最后一天被称作"望泰龙宋",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宋干"在泰语中意为"移走"或是"换地方",因为在"十二宫图"中,这一天是太阳转换位置的时候。泰国人过"宋干节"相当于中国人过春节,非常隆重、热闹、喜庆。不同的是,我们过年是在爆竹声中除旧岁,而泰国人则是  相似文献   

11.
失信的种子     
冰焰 《可乐》2008,(4):38-38
"三天之内打电话给你。"主管微笑着说。"谢谢。"格临把文凭放回手提包。已经是第四天了,主管并没有打电话。应该是没有被录用。格临心里很明白。格临走进主管办公室:"您好,张主管。我是格临,四天前来过这里。当时您说三天之内会给我打电话,可现在已经是第四天  相似文献   

12.
广土 《老友》2010,(2):18-18
老家过年不叫"除夕",叫"年三十",不管十二月是大月三十天还是小月二十九天。今年是我过的第69个"年三十"了。69次,说句实话,能记忆犹新的事还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屈君而伸天"思想是在继承"绝地天通"、"天命靡常"、"王权天授"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开拓,试图在人治的封建政体中,用"天之权威"对君权产生道德约束,使"天"、"君"、"民"三者实现相互制约。当代社会,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执政官员如何加强自身道德自律,以民生为己任,达到"权力"与"义务"的协调发展,这便是董仲舒思想给予当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本体哲学领域,"天欲义而恶不义"是天本论的一部分和"天志"的具体内容;在伦理哲学领域,"天欲义而恶不义"体现为"贵义"、"兼爱"、"非攻"、"尚同"和"尚贤"等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在政治哲学领域,"天欲义而恶不义"转化为"义政"的理想境界和"用义为政于国家"的统治方案.这使"天欲义而恶不义"具有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和内涵意蕴,集中体现了墨子本体哲学、伦理哲学与政治哲学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5.
周王权衰弱之后,民间疑天、怨天、问天思潮相继发生,儒家论天思潮由此兴起.孟子对"天"进行了形而上的改造,贯通"天"与"人性",提出了"天爵"理念,认为"天"赋予人"仁义忠信"四爵,从而论证了"天"作为"至善"的道德本体意义;荀子指出"天"生养万物的自然功能,认为"天行有常",并不干预主宰人事,但天赋人喜怒爱恶的本性,需要礼仪制度、伦理教化来规范人事。  相似文献   

16.
"外人内天"是王维诗文中表达的理论思想。"外人"之"人"包括了儒家修身、治国之道即"内圣外王"的全部内涵,指理想化的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天"之"天"则指超脱于尘世俗念之外的佛教修为,即达到色空无碍,生灭不二的真如涅槃境界。这是既置身宦途,同时又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笃行佛教禅宗的"诗佛"王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非常重要的范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天道"观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要真正认清孔子的"天道"观实质,必须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背景及其礼学发展传承.孔子继承了周公以来的重视人道,天道与人道互相结合的观点,对"天道"观重新做了阐释,认为"天"首先是一个外在于人类的物质实体,并不相信"天命"的先天决定性,把周公的的"天人之际"发展为"人人之际",以仁德来教化民众,以"礼"来安排人与人的关系,创立了儒家学说,即所谓经学.新"天道"观是孔子创建儒家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孔子的"天道"观不是崇尚宗教人格之天,而是自然之天、伦理之天、道德之天,这就是孔子"天道"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和"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变化不已的特定时空中,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元素相综合的多元土壤中生成、发展的产物,还与起于夏、商成于西周的"天、王、民"学说有紧密联系。同时,中国古代"和"文化,立足于"天"与"人"及其关系,从对"天"的不同认识的角度分别设定了它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对"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的理解千差万别,这既有词语训释上的原因,也源于理论认知方面的差异。经由辩证诸种注释歧义,并结合《天论》篇政治哲学的文本性质,可以看到此句所蕴含的理论问题:其一,荀子区分了"天"(自然之天)与"道"(礼义之道),并分立了二者在达致合理的政治秩序上的价值。其二,就政治体系而言,政治秩序的达致需要政治角色履行相应的政治职能。荀子所理解的"官人"与"圣人"在政治职能上有本质差异,一者在"守天"(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另一在"守道"(持守、遵循礼义之道)。辨明"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一句的意涵,有助于深入理解《天论》篇的理论主旨与义理脉络。在《天论》篇中,"自为(圣人)守道"是"明于天人之分"的必然要求,也是"制天命而用之"的根本前提。在荀子看来,只有"道"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天"只是治理天下的物质资源。  相似文献   

20.
史学界对章学诚<史德>的解读有不同看法.笔者研读之后提出三点新的认识:一是章学诚指出"识"有三种:断义之识、击断之识、文士之识.二是"史德即心术"实为史家之思想品德.三是章学诚所云"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之"天",不是指客观历史事实,"人"亦不是指史家.只能按章氏之说理解,即"气合于理,天也;气能违理以自用,人也.情本于性,天也;情能汩性以自恣,人也".因而所谓"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不是指正确处理史家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关系,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真相,而尽量不加之以主观;而是说史家尽可能使自己的气合于理、情本于性,同时不增加气、情"违理以自用"、"汩性以自恣"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