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师史话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尊师重教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其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教师的作用,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排在"天地尊亲"之后。《尚书·泰誓》中并称天、地、师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3.
忠孝说     
忠孝,以至仁义、道德、礼乐、善恶,此类义理、伦理词汇,使用频率较高,表面上看意义明了,古今皆同,好像一种"公理",实际上极难确指。由《庄子·人间世》"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二句互释,可知"忠孝"的重点在于"不择",亦即不可选择。君父的身份是先天决定的,所以尽忠尽孝是不能改变的。此殆是"忠孝"之本义。  相似文献   

4.
一、楚灭息清华简《系年》第5章记载了楚国灭息:蔡哀侯取妻于陈,息侯亦取妻于陈,是息妫。息妫将归于息,过蔡,蔡哀侯命止之,曰:"以同姓之故,必入。"息妫乃入于蔡,蔡哀侯妻之。息侯弗顺,乃使人于楚文王曰:"君来伐我,我将求救于蔡,君焉败之。"文王起师伐息,息侯求救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下的当代中国人,面临一种非常矛盾的生存境遇和道德困境。昔日作为中国人民间信仰的"天地君亲师",是对中国人文理性儒教的高度概括和精炼表达,也是中国百姓之终极关怀的具体表达形式。"天地君亲师"是一个以天(神)为统摄、以血缘孝亲家庭为基础、以大地自然为家园、以祖国社群团体为依归、以尊师弘道、文化守护为己任的,作为公民个人信仰和道德实践的基础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真德秀认为君心关乎天下,为正君心他提出了"祈天永命"说."祈天永命"以"德性"为价值核心,指出有"德性"的君主才能施行"德政",巩固统治的根基.真德秀的"祈天永命"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君王至上体制的一种精神限制,寄托着真德秀的政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士大夫阶层对时政的不满与变更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墨子主张"天志",在天人关系的二维结构中,人在天的意志主宰之下.墨子主张"尚同"思想,在君民关系的二维结构中,君权相对于民权具有绝对的权威.但墨子思想中的天人关系是天、鬼、君、民的四维结构.借助于"天鬼"的中介,实现了民意对于君权的制衡,墨子政治思想具有民本思想的倾向.借助于民本思想,墨子的天人关系观走出了原始宗教的桎梏,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孝经》提出"移孝为忠",孝与忠紧密联系,但其间又存在矛盾。以"孝子"、"忠臣"著称的黄道周深受《孝经》影响,但他的孝道观倾向于先秦儒家的孝道派,在孝与忠发生矛盾时主张忠服从于孝,这一点与"夺情"执政的杨嗣昌截然不同。黄道周在完成《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人生设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事亲与事君、辱亲与忠君的两难抉择,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对"移孝为忠"作了深刻的注解,孝与忠的裂痕也在他身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合;而《孝经》"移孝为忠"说则在明清易代之际得到了一种新的诠释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治国思想是《道德经》一书的重要内容,老子之所以醉心于作为"天地根"、"天下母"、"玄之又玄"的"道"的"构造",无非是为"君人""应该如此"、"何以如此"提供一种无可辩驳的、形而上的根据。《道德经》全书充满着浓厚的"以天占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味道,它的治国智慧包括"君人"特质、无为之术、大国之道、人类美景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有一神圣原型,它由天地、祖先、君师三大本源及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三大敬畏构成,并通过官僚体制转变为家国次序、社会行动价值取向及其心态的总体礼仪实践,支配、控制着其他非正统或淫祀的神圣关系.这种根源于神圣原型的"仪式等级"或"仪式政体",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学的等级性建构,其上层就会形成相应的官僚职位性、正统性神圣结构、而民间社会的不同崇拜者则只能是地域性、非正统性、家族性神圣结构,最后被"民间神圣者"与"国家神圣者"把自己与官僚分别开来.至于民间神圣原型同样也有天地、家祖、君师三大源头,只是等级式正统仪式促使民间神圣只能适应高等神圣,践行自我天地和家祖神圣,深藏一股反转张力而彼此对冲为一股身份想象力,如同钟摆,期待于天地君师神圣原型之际,有朝一日身获正统与神圣.  相似文献   

11.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丰富而有体系。古代的官员上对"君父"、下对"子民",所恪守的孝道在其仕途路上也是严格的具体的。"冒哀求仕"、"冒荣居仕"、"委亲之官"、违反丁忧要受到处罚的。强调官员孝道则是要实现"移孝作忠"忠孝一体关系的升华。在当代新孝道观念下,作为百姓的表率,官员还更应恪守孝道。  相似文献   

12.
西衿琴 《社区》2012,(3):49
"亲",最近流行有色丝袜,买五送一,抢不抢?抢,斩钉截铁。"亲",千人购海鲜大甩卖,七折优惠,抢不抢?抢,说一不二。"亲",南国七日自驾游,赠送旅游券,抢不抢?抢,雷厉风行。如此种种抢"亲"系列,鉴于当家的断定:贪小便宜。所以不再一一枚举。黄老虎是人家赠送的爱称,因为我爱抢,无"抢"不欢。不是说"偷不如抢,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一种对智力活动产生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氛围,进行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从"亲其师",升华到"信其道"。  相似文献   

14.
《左传》"寡君之以为戮"的"之"和"以",自王引之以来,语法学界对其词性、词义和结构关系有四种不同认识.其实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之以为戮,同以之为戮"--"把我作为杀戮对象"才是唯一正确的讲法.  相似文献   

15.
在法家那里,君道关系显示为:道对君有论证、规范和评判作用,君则应以道为依归,故而只有"体道"之君才是明君。以君道关系为视角,将法家"智"论的探讨聚焦于君主之"智"可知,法家主张"大智"。这种大智表现为,君主"去好去恶""虚静",保持客观冷静的政治头脑,从而成为一个颇富政治理性的政治人,进而合乎"道"地运用势、法和术,最终臻于一种合乎"道"的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反对任何私人感情对政治的干扰。可是法家大智论只是一种空想,因为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体道和守法几乎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孔子认为"义"首先包含道义,其次应包含义务。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应当"利民惠民我不贪利"。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义"和"利"是对立的概念,他褒"义"贬"利",同时又认为"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孔子的义利观在历史上留下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当重温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辩证地处理"义"和"利"的矛盾,行"义"以达其"利",争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相似文献   

17.
汉代在整理<缁衣>时将"君以民芒"句中之"芒"字读为"亡",因为难以理解君以民灭亡的意思,故又补上了"君以民存"之句.本文发现,"芒"、"(眩)"、"望"三字都从"亡"得声,而且文献中有具体混用的例子,故"君以民芒"句中"芒"可读为"望".据此本文推论,原来<缁衣>中"君以民芒"之句并不是要说君以民灭亡,而是表达先秦儒家的"民望"观念,这从<左传>和<孟子>中亦可见到.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与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代不同类型政治人物的代表,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朱熹在孝宗时代逐渐走上道学领袖的位置。朱熹的"得君"之路并不顺利,他更多地是以"行道"的方式,试图通过道学来匡正君心和整治人心,从而改变时世。而作为一般职业官僚的士大夫周必大则是通过"得君",成为孝宗时代重要的当权人物,深得孝宗的信任和器重,是当时内政外交的参预与重要决策者之一,通过助政孝宗,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相似文献   

19.
《新天地》2007,(4)
我今年80岁,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中国画,已经十二三年了。从学画的第一天起,我就背起了书包,装上写生用的纸和笔,走到哪儿画到哪,看见什么画什么,从未间断过。这样做,用一句行话就是:既"师传统"又"师造化"。偶尔画出一幅自己比较满意的,就乐滋滋地自我陶醉一番。时间久了,不少老朋友前来  相似文献   

20.
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是研究我国传统"师道"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传承了先秦道家"以道为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道"、"道诫"作了宗教神学化的解释。它将是否符合道、道诫作为师德的标准,选择"善能知真道者为师"。道教"师道"的具体内容则是助道宣教,亲誉求善之人。道教是讲辨证法的,除了以善人为师,还主张以"不善人为资"。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研究尚不充分,其师道的内涵及意义,仍需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