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孔子的理论里,女性其实本没有被容纳进去,她们完全是被忽略的群体;虽然孔子也提到夫妇"敬"、男女"爱",却是为维护他的"政道"服务。礼崩乐坏的混乱社会,使女子触碰了孔子所维护的礼义道德,"女子"成了孔子要防范的群体。孔子的女性观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思想体系一致,与他维护的礼文化、主张的人性观和义利观一致。  相似文献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的家乡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曲阜。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成为儒家的创始者,在世界上也有地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伟大的文化大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倡导的仁爱学说、礼仪秩序、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成为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最璀璨的思想。孔子是著名的政治家,提出了一整套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地位,使得庶民也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是中国古代品德崇高的道德家,他倡导君子人格,他的许多道德格言成为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修身养性所奉行的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人才思想是比较全面的。他主张“贤人政治”,认为“为政在人”,所以主张“举贤才”。他的人才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他对于人才选拔、使用的原则与方法及如何培养人才都有全面而深刻的论述,这些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革的时期。在当时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斗争中,孔子顽固地站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立场,螳臂挡车,妄图扭转历史前进的车轮,恢复已经走向崩溃的奴隶制。他在鲁国内外积极进行反动政治活动,打击新兴的封建势力,但都遭受失败。当时人说:“他狼狈得象一条丧家之犬。”他又聚徒讲学,向他们灌输他那一套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反动思想,企图把他们培养成他的反动政治活动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春秋晚期鲁国邹邑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他在“学在官府”的时代,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下面我们仅从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行放在首位,加以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孔子办私学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教育弟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负有盛名的私学创办者,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位卓越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是其私学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因此,如何看待孔子私学的历史作用问题,乃是正确评价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前提.一、孔子私学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私学做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它的产生大约是在我国春秋中叶,据古籍所载,当时除了孔子办的私学而外,还有郑国邓析办的私学、鲁国少正卯办的私学……如《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郑人邓析,常"以非为是,以是为非",专门教人"学讼",即如何打官司.《论衡·讲瑞》中说,"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这些事例说明,在我国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经济管理思想是其治国思想的一部分。治国思想也就是国家管理思想。孔子是关心国家管理的。他到一个国家,“必闻其政”。他和不少人谈论过国家管理问题,回答过不少“问政”。他教学生也教如何管理国家。学生中也有以“政事”——也即国家管理为专长的。政事、国家管理当然也包括了对国家经济事务的管理。“治其赋”就属于经济管理。孔子主持鲁国政事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在经济管理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后来司马迁在记载孔子的政绩时,就专门提出“粥羔豚者弗饰贾”,价格公平被列为重大政绩之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经济管理,但他在谈论其他问题,特别是政事时,涉及到经济管理的许多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管理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人性论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但他未直接言说人性之善或恶。若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应该说孔子是倾向于人性善的;在此基础上,孔子将违法犯罪的根源归结于人们欲望的过度膨胀和人们合理欲求没有得到满足。为此,孔子主张以礼法来节制人们的欲望、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建构相应的法制秩序。  相似文献   

10.
以先秦史文献为基础,对春秋早期齐鲁两国间的博弈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揭示了齐国能够称霸和之所以没有吞并鲁国及各国臣服的内在与外在原因。分析认为:尽管齐鲁之间并没有拼出个你死我活的结局,但"主客"间已经易位,周王室宗主国鲁国的"王权"已经彻底让位给一个新兴大国齐国的"霸权",因此也就直接反映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教育观和文化观刘维俊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这个地方靠近尼丘山,离今山东曲阜五十多华里,他的生日是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比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释生于公元前566年)晚生十一年,比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苏生于公元前469年)早...  相似文献   

12.
孔子善于言谈却主张并实践“慎言”,这与他的思想、语言态度和所处的言语环境密切相关。本文对孔子“慎言”的原因和他的语言实践作出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学说包台着丰富的体育思想和养生之道,他重视体育,崇尚札射,以“仁”,“札”为准绳,反对非仁,非札的体育活动;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认识到了体育对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养生方面,他主张有动有静、旁逸结合的“中和”养生法则,重视主观努力,防治疾病,争取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4.
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重义轻利”,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主张在处理义利二者关系时,强调以义制利,以义生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要以舍生来取义,但是孔子并没有以义否定利,他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重视民利。  相似文献   

15.
周公在周初有杰出的贡献和特殊地位,其封国不仅是诸侯“班长”,而且也是宗周礼乐文化在东方的样板。至‘呀乙坏乐崩”的春秋时期,鲁国仍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再加上具备春秋社会的复杂特点,堪称诸侯国的典型缩影。自幼“学而不厌’的孔子既‘好学”,又自觉担当拯救社会时弊的使命。由‘好学’到‘博学’;由‘(博学”到‘嗨人’,孔子为早期儒学奠定规模。而孔子学说与鲁国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互动”来概括:一方面鲁国社会滋养、检验了孔子学说,成为直接源头;另一方面孔子学说巩固了鲁国‘呀L仪之邦”的地位,赋予其代表中国精英文化“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符号,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儒家民族观的拓荒者.他的民族观的来源与华夏民族的产生、形成相关;同孔子个人成长经历、家族背景和鲁国深厚的传统礼乐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四夷交侵华夏"的局面也在孔子民族观形成中留下烙印;此外周族的成长历程也对孔子民族观的形成有影响.这些因素使孔子民族观既表现出维护华夏正统的保守一面,又呈现出重礼乐教化的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子的避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孔子的避世思想朱晓鹏孔子历来都被看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者,却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他也懂得知进知退、主张“不可则止”。正因此,孔子的有关避世思想长期被淹没不现,在学术研究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可喜的是,近来已有一些研究者注意以了这个问...  相似文献   

18.
路上的孔子     
<正>鲁国国君的车队缓缓而来,前方仪仗已经到达谷口。谷口周边的农田里,一排排的黍子在夏天的清风里摇曳,高粱已经抽出了穗儿,齐鲁两国便要在这夹谷的高台上会盟。  相似文献   

19.
"仁"与"礼"是孔子治理社会的终极目标,孔子在大讲仁义礼智的同时,也主张国家有适当的"武备",以"兵"来捍卫"礼".以礼为目标,孔子重视军事,但不好战,主张珍惜民力、严肃对待战争.因此他的军事思想处处彰显了"礼"的影子.孔子的这种"礼""兵"并行的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把比喻言说方式广泛使用于其教学及言语交际中,以众所周知、司空见惯之物作喻体,使比喻清新脱俗、鲜活自然,从而更好地实践了他“能近取譬”的理论主张。“能近取譬”是从交际双方均熟悉喻体事物所作的选择,它既有利于说者对喻体事物的把握,也有利于听者对本体事物的理解,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理解、接受的圆满完成。这对我们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使用比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