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健安 《社区》2011,(2):59-60
敢说“不”的湖南人 湖南人喜欢逆向思维。湖南土话形容某人想法奇特时,往往这么说:“这个人另外一条筋。”比如有这么一句俗话,一般人都是这么讲:“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而湖南人却会这么讲:“皇帝当然轮流做。为什么明年不到我家?!”  相似文献   

2.
周一海 《社区》2013,(24):53-53
微信中有一则转载的小故事。说有一次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后来他没录用那个人。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俗话谢‘相由心生”,是不是心情不好,脸部肌肉就会僵硬,长期下来变得脸色阴暗,而乐观的人看上去脸部更柔和?如果希望自己不要老得太快太难看,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天天像个开心果,说不定将来就会更好看昵,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种认识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3.
汉朝贵族官僚的家族成员拥有凭借其家庭出身而获得爵位和任官的特权,有收取封地的租税、获得皇帝的大量赏赐和免除赋役等特权,有减刑和免刑的特权。汉朝君主给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主要是为了取得他们的支持,但这必然损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激化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7,(5):14-14
“三人成虎”出自史书《韩非子》,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广为散播,就会使人相信。据记载,庞恭和太子一起到邯郸做人质,庞恭深知许多大臣嫉妒自己的才能,一心想要排挤他,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一个人说城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不信。”“两个说呢?”魏王说:“不信。”庞恭接着问:“那么三人说有呢?”魏王说:“信。”城里本没有虎,但三个人都说有虎,听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封建统治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致残害忠良。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不也是屡见不鲜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书评     
在本书中,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说:“此时此刻在地球上,约有两万个人适合当你的人生伴侣,就看你先遇到哪一个。如果在第二个理想伴侣出现之前。你已经跟前一个人发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赖的深层关系,那后者就会变成你的好朋友。但是若你跟前一个人没有培养出深层关系,感情就容易动摇、变心,直到你与这些理想伴侣候选人的其中一位拥有稳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开始,漂泊的结束。”  相似文献   

7.
张鸣 《阅读与作文》2009,(11):42-43
从前,有个好逸恶劳的人,叫李老五,他专靠打赌来混日子。 有一次,他在人前打赌说:“谁能说出一件事,说得使我不相信,就给他五两银子;”  相似文献   

8.
“江南活武松”盖叫天,崇拜的就是快人快语、快行快意──“怎么不都是一辈子,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呢?”他原籍河北农村,这种性格就有北方人的影子。然而,一个伶人在旧社会想实现这愿望实不容易。一次演出中摔断了腿,医生也“马大哈”,拆绷带时才发现把骨头接歪了。如果是一般人,骨头接歪一点不妨碍走路,凑合着过後半辈子就是了。可盖叫天想:“我还得上台呢!骨头接歪了,怎么唱戏呢?”於是,他一拳把腿砸断,命令医生说:“给我重接!”为了快意,他不顾痛苦。更早一些,他原本在上海唱戏,这可是南方艺人谁也不敢放弃的“大码头”…  相似文献   

9.
争论     
“请大家想想,《皇帝的新装》中谁最可恶?”站在讲台上的语文老师说。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我认为两个骗子最可恶,如果没有他们,皇帝就不会狼狈不堪。”刘成慢条斯理地说。好!我心理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同学们有的惊,有的喜,有的叹,有的忧。大家把目光射向了正在举手的李政。只见李政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道:“我认为皇帝最可恶,如果皇帝英明,骗子又怎么会来骗皇帝呢?”李政侃侃而谈,还示威似的扬了扬眉。辩论刚刚开始就针锋相对,想必好戏在后头呢。同学们已不像以前那样拘束,纷纷窃窃私语起来。这时,…  相似文献   

10.
里仁为美     
朋友串门,说他那个宿舍楼上楼下有几户经常为乱抛垃圾等小事闹矛盾,甚至大打出手。在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这现象真让人不可思议。邻里之间,当以仁爱为本。中国有句古话,就叫“里仁为美”,意思是说:居于仁者之里,互相亲爱,是为美。要做到这点,说容易亦容易,说难其实也不十分难。关键是居户持家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践之于行就是仁厚之道,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想一想。比如楼上住户,当你欲将菜根果壳、废纸破鞋往下扔的时候,就应立即想到:楼下也有人家,这破坏公共卫生的缺德事不可为。楼下人家见此也应从邻里友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在人民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审美情趣和风土人情。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民歌的起源问题也就是音乐的起源问题,是民歌发展史上关键性的第一步。民歌源于何方?一说起源于人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吕氏春秋》说帝尧时代有一位音乐家,他“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有人则错误地归结为统治者个人的作用,“王者功成作乐”(《乐记》);传说中有皇帝的乐官伶伦,他“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因凤凰系子虚乌有之物,且又说“取竹……而取吹之以黄钟之宫,”而…  相似文献   

12.
吹牛的皇帝     
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在全国各地到处张贴布告说“:谁要是用说谎话的办法叫我说出一个‘谎’字来,我就把国家送给他一半。”一个裁缝看了布告,走到皇帝那里说“:皇帝呀,我早就想来看您啦,只因昨天打雷,把天打破了,下了倾盆大雨,我不得不去把天补上呀。”皇帝说“:你做了一件好事,不过没补结实,今早又下了一场大雨!”裁缝见皇帝没上当,只好走了。接着,又来了一个木匠。皇帝问他“:你来干什么?”木匠说“:你欠了我们一斗金子的工钱。”皇帝忙问“:我什么时候欠你们工钱?”“你若不欠,我怎么会来要呢?你住的宫殿就是我们给盖的呀!”“你在扯谎!”…  相似文献   

13.
光阴少一寸     
崔永元 《可乐》2010,(8):37-37
齐含笑大我一岁。他父亲是军医,家里自然医书成架,这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一个下午,太阳晒人,我们钻进他的小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他忽然发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我答得飞快:“女的头发长。”他仰天大笑。笑声没停,他就捧来医书,说:“你自己看吧。”天哪,我就这么启蒙了。上高中后,我每天放学照例去找他玩。  相似文献   

14.
凡是到过张家口金圆黄金公司的人,莫不为公司党委书记兼老总的常金钵的名子称奇:金钵?金矿?怎么联系的这么紧,这么巧!许多人见了常金钵总是给他开玩笑:“金钵”乃金饭碗也!许多金矿职工也很风趣地讲:我们老总是“金饭碗”,给金矿带来了金福气。提起这些,红脸膛的常金钵禁不住哈哈大笑:“那不过是职工们对我的关爱,名字要是那么神,企业别改制,大家就不用费劲了。说实在的,金矿之所以一年比一年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好班子,班子成员有一个好共识,好班子又带出个好队伍,工作起来就有合力,就有战斗力。” 过去,黄金是皇帝…  相似文献   

15.
他正处在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而我也可能会束缚于他的过去或我的过去,正在“对话”的究竟是哪两个人?假如在我与他的对话中,我把他当作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个无知的学生、一个具有神经质人格的人或一个精神变态者来对待,那么在两人的关系中,我的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都会限制我成为可能的那个人。耶路撒冷大学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有一句格言:“肯定别人!”这句话在我看来特别意味深长。他说:“肯定意味着……接纳另一个人的全部人格……确认他,理解他,尊重他……促其变化……我在内心确认他,那么在他内心,关于这种人格……现在就能得到完善,能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廷敬原名陈敬,一字子端,一字说岩。有一段传闻叙说了他改名的原委。清顺治十五年考进士,在进行廷试时,顺治皇帝走下金銮殿进入试场,看到一个青年人带着酒来应试,感到惊奇,就暗暗记下了他的名字。待发榜的时候,皇上问主考官有没有陈敬,说要见他。主考官领来了陈敬,皇上一看,不是他要见的那个陈敬。查阅中选试卷,才发现有两个陈敬:一是顺天府通州人,一是山西泽州人。皇上要见的,是泽州陈敬。皇上十分赏识泽州陈敬的才学,特意在“敬”字前加上一个“廷”字,一则表示区别,二则表示廷试时的期遇。从此,他便叫陈廷敬了。受到…  相似文献   

17.
扁鹊三兄弟     
有一次魏文侯问扁鹊:“在你们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超啊?”扁鹊回答说:“我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是最差的。”魏文侯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扁鹊回答说:“我大哥在病人病情发作之前就已经探究病因并实施治疗措施了,在治疗前后病人没有什么明显感觉,其实他事先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祛除病因了,而一般人都不知道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一条万里奔流的大河,有急流险滩.也有漾漾碧波:有中断楚江的天门.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古往今来。多少人为生活所累,昼夜劳作.东西漂泊?多少人争名夺利,揭竿逐鹿,心焦神瘁,流汗流血?即使少数人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也难免荷戟彷徨。怅惘寂寞。沛县那个刘老汉的儿子当了皇帝.不也是忧心忡忡,唱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歌吗?简而言之.拥有了富贵荣华.未必就拥有了充实的生活!生活,不是权势名利的奴仆!有一种生活叫读书。读书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种享受:或者说.读书本身就是享受生活。书是森林,可以栖息疲惫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创造了优美恬静的田园诗的陶渊明,他自己的思想并不平静。本文拟从陶渊明的诗文自身出发,分析一下他那动荡不宁的思想经历,看看他是在几个层面上展开这种内在搏击的。一、仕隐冲突这是陶渊明思想中第~个严重冲突。我看陶渊明的归隐有三个原因:1.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他多次表述,仕途社会对他犹如“樊笼”和“尘网”,他在其中过着“心为形役”的生活,这种违背心牲的生存方式,令他感觉耻辱和痛苦(即“志意多所耻”);还在做建威参军时他就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归隐多年之后,回顾那段仕宦生涯时还说:“在英经十载,…  相似文献   

20.
有些家长常用“奶味语言”(儿语)跟幼儿对话,如“吃果果”、“坐车车”、“睡觉觉”等,以为这样说孩子容易懂容易学.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干什么都是从头学起,学什么都是同样难懂或同样容易.你不说“好玩”说“有趣”、你不说“化了”说“溶解”、你不说“好看”说“美丽”,听多了他一样领悟.有位妈妈在儿子刚满8个月时就开始常用较深、文雅的语言与他对话,坚持不懈.待孩子会说话后,发现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孩子强,且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