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它把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生命叙事是对生命现实的反思,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慰藉和照耀人类的心灵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既要切入个体的生命体验、又要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生命力量。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作为“人学”的小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
小说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可以称之为生命叙事。它从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对生命现实的沉痛反思,对人类心灵意义的叩问,并且力图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是生命叙事的基本使命,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无数个体的生命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生命问题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生命哲学重视把个体的生命状态和社会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考察,从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到对整个世界的揭示。以生命哲学阐释文学首先是对文本中生命状态的感性体验,其次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理性反思和判断,从对个体生命的审视来实践对生命缺陷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类精神出路的苦苦探究。生命哲学的文本阐释坚定地秉持人类的理性精神,以理性精神之崇光照耀、泅度在现实生存中深受煎熬的人们,给他们指出超越的道路并赋予其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生命体验(生存体验)是人类对生命和生活把握的开始。只有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才能突破生存的本能界限,去追求具有价值的精神生活。而作为生存体验艺术表述的诗,通过属于精神现象领域的诗思维,与体验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苗族人对原始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形成了本民族特别的生命观念,在他们的生命视野里没有主客体之分,人类、禽兽和神魔都是具有相同生命意义的生命载体。他们或是把人类生命与环境中客体生命现象的简单类比置换,或是直接表现人类生命的客体意义。从而消解了小说叙事中生命万象的层次和顺序,表现出苗族人物我混一的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西天取经故事的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由有感于生命现状,自东向西的行进旅程和灵山见佛修成正果三个环节构成.它隐喻了作者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的探索,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命奥秘的独特理解.它与神羿求药故事的思维范式和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相同,由此推测神羿求药故事为西天取经故事之原型.两个故事相比较,<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新意在于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艺术地表现了人存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冲动是生命的本能,是生命的内驱力,是一种宝贵的潜质,它驱策人类永远追求和创造。生命是各种目的总和,它以各种方式印证自己存在的真实意义,并顽强表现自己。人的本质是感性,它具体而多元。美感与创造具有天然的联系,美感是创造的动因,也是美感的投射。在美的王国中,审美主体能摆脱一切关系网的束缚,进入“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人类自身的诸多问题中,生命问题是最核心和最重大的问题,对人类具有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和精神成果都可以归结到生命这一前提性因素上来.从西方生命思想的理论进路来看,不仅不同时期的生命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分野,就是在同一时期也有各种观点的尖锐对立;不仅在生命本体上存在着重大分歧,对生命的价值判断更是众说纷纭,存在着非常复杂和充满对立的思想形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重新审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主张把一切还原到生命,标举生命的本体意义,呈现出对生命极为丰富的哲学省察.  相似文献   

9.
逍遥至乐的生存哲学思想是庄学中最为灵动活泼和最具魅力的诗性特质,它是超越了所有形态的一种无待逍遥。庄子诗学所追求的是人类精神的绝对自由,它对生命局限的突破、否定此在的沉沦、实现旷放无羁的人生,等等,都体现了道家生存哲学的最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生命哲学是从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到对整个世界的揭示,把个体的生命状态和社会历史进程紧密地结合起来考察。生命哲学的文学文本阐释首先是对文本生命状态的感性体验,再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理性的反思和判断。阐释的目标是以崇高的心灵和执着的人文精神照彻文本,从对生命的审视和建设来实践对个体价值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缺陷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类精神出路的苦苦探究。  相似文献   

11.
考察弗罗斯特十四行诗代表作《丝织帐篷》中的四个相辅相成层面,即:叙事模式、生命律动、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以及它们之间呈螺旋式上升的有机联系,即:古老的隐喻赋予叙事昂然蓬勃的生命;融万物流变的生命精神丰富了审美内涵;在升华了的审美意境中,生命实现本真复归和灵魂止栖。  相似文献   

12.
人类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馈赠”及“回报”,首先要有惜生情怀,有善性的姿态,能有机和谐修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下与非人类生命同行有机—过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应对非人类的万物生命怀有尊重感和怜悯之情。非人类生物的生命能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对象,成为关系性的“中介”,呈现文学的一种本有之态。文学与人的其他精神活动协同调节,与人的物性肌体相契合,合力作用生命有机体。文学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一切存在有机感应与交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构及多重意义指向,使生命机体能够有精神导向性。文学叙事的惜生情怀,能够畅叙生命,其关注点不只在人的自体生命,更在明晰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有机交往。非人类生命的生物习性和独有的坚守、韧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及相互间互动、互生机理的适应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对此深层认知及体认,不仅能使人类习得对非人类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为人类自我守持的必选之策。对于文学而言,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能解构一种“最后”之境,也能通过朝向未来的伦理叙事明晰当代人如何为子孙后代行伦理善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型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型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过程中,部分人的精神生活遭遇到物化加剧的现实困境——片面而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却不屑一顾。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物化角度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现实处境加以深刻剖析,并对当代人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及危害加以探讨和反思,最后向人们敞开一种新境界——当代人应该过怎样的精神生活,以期人们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科技理性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十分丰裕的时代,走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转而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重新领受精神生活的真义,构筑起物质时代的精神家园,保持一个人应有的精神理念和品质,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的生活趣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想,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与生存方式。儒家以人的实际生活为起点,以人的本性和精神为中心,构建了自己独特的以注重现实生活和精神享受为特色的人生哲学,整个思想体系充满了具有中国气息的浓郁的生活趣味,在人类哲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研究儒家学说的生活趣味,对于认识和分析当下面临的经济与文化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源于生命,旨在生命的升华。面对建设"美好中国"的梦想和社会转型的需求,重新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用以生成为典型特征的课堂和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在以认识自我为起点的尊重生命视界下,以人文精神养育为取向的价值追求下重塑教育实践,必将为教育重新成为社会的旗帜和人们的精神依托而注入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古典世界中“孝德”与“幸福”之间关系的现象学考察,对中国古典伦理生活的特质作出了一个哲学阐释,表明中国古典伦理生活的核心在于对“家族生命”的完整性和绵延性的追求,这既是幸福的终极指向,又必须通过“孝”的活动来构成和体现。由此,“孝”在其原初经验中是一种对于更高的、生生不息的精神生命整体之临在的经验。对这一生命整体的参与,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不朽”或最高幸福。  相似文献   

17.
道家生死观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必然、生死自然、生死气化、生死齐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道家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道家生死观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命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生命存在的态度和看法。在宏观宇宙的大背景下,从生命存在与进程的视角可将生命分为自然层次、精神层次、价值层次、智慧层次四个层次。佛教认为获得人身不易,应该珍爱生命,重视保护自然生命和丰富精神生命,提倡净化价值生命,提升智慧生命。佛教提倡超越生命的现有层次,通过个人努力不断提升心灵层次,尽量使人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最佳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