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荆棘鸟》中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以不同策略抗拒母性神话对于女性生存的精神束缚,解构了男权制社会关于男性永恒在场的神话。小说试图建构一种超越性别身份之上的中性生存状态,以消解两性间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峙;在自我否定之后,作家为追求和谐生存的现代人指出了更具现实性的归家之路:从德罗海达到伦敦、从边缘到中心。  相似文献   

2.
神话是一个可以被重复演绎的隐喻世界。嫦娥奔月是内涵丰富的远古神话之一,几后世文人把"嫦娥"作为寂寞之思的美丽载体和诗意生存的极致象征,亦在她身上肇启出关于现实生存和女性情感的思考与批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女性电影一直在文学评论的夹缝之中生存发展。以电影《无穷动》为例,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方法,重点将我国女性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较,探讨了女性电影这一特殊文学及传媒现象发展的状况。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女性电影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并从"对抗还是对话"讨论《无穷动》为中国女性电影的存在与发展带来的可能性,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张爱玲,本着对现实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刻体悟,走出女性神话,以冷峻平实的笔调揭示出:传统的男子中心意识造成女性内在精神的匮乏和女性的生存困境。然而女性如何摆脱命运的播弄,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的问题,在张爱玲那儿仍然是悬而未决的。  相似文献   

5.
《占有》是一部新维多利亚小说,A.S.拜厄特在小说中创造性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女性的真实生活,还原了被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扭曲的女性形象。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书信、日记和诗歌的解读,拜厄特在小说中展示了被男权社会边缘化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心理空间,解构和颠覆了传统叙事中的男性中心地位,提出了女性最终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当一群跨界男作家还在城乡之间进行文学往还时,张爱玲实质上已经悄悄步入后来称为"流散写作"的行列。以香港为背景的流散元素,深刻影响着张爱玲的巅峰创作,即通过宗主国边缘男性对中国封建边缘女性的拯救母题,成功摹写了那时代"女/男"、"弱/强"、"中/西"等一系列内在同构关系的剧烈共振下,女性生存的"丛林规则"。张爱玲一贯的爱情悲剧在流散元素之直接影响下,形成"反向对位",增加了新的维度与深度,达到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社会学叠合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一个种族成分较为复杂的多民族移民国家,在以英裔白人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度里,由有色人种构成的少数族裔处于从属地位和社会的边缘地带.随着种族平等和性别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用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种族身份认同的诉求,逐渐走出边缘,形成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独特的创作传统,使得人们得以从多维角度挖掘和探索人类生存意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少数话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声音,而其"女性少数话语"更深刻地揭示了少数民族作为"他者"的边缘生存﹑边缘身份和多元文化的特点以及产生等主要问题.澳大利亚的四位少数民族女性代表作家及其文本是对主流话语的批判,揭示了"异化" 和"他者"边缘处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18世纪英国女作家范尼·伯尼在其作品《伊芙琳那》中关注女性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他者”的生存困境与悖论,以深刻的历史意识洞察了社会边缘群体历经的不平现实,用边缘的声音质疑了男权话语主宰的社会秩序及其蕴涵的意识形态.同时,以情感主义美德作为女性的文化武器,曲折表达了伯尼及其女主人公们建构女性主体地位,消解男性中心权威的政治意向.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非裔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母爱》通过对古希腊神话中“冥后”神话的创造性改写,讲述了女性的个人成长历程。通过对神话故事原型的追溯与分析可以看出,神话故事的循环结构,以及故事发展中“地上”“地下”的双向旅行,是改写文本依循的深层结构。在《母爱》这本诗集中,诗人通过在神话的功能结构中置入自传成分和现实要素,建构了崭新的、神话与现实交织的话语系统,在其中,文学传统是敞开的,创作者的加入有意识地生产出具有当代性的文本意义。诗集中呈现了两种不同视角下的女性形象:“男性中心”的视角,造成了性别对立;“自恋”式的女性视角,造成了女性内部的疏离。在诗人看来,女性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走向他者,将分裂的世界弥合为“完整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