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较多.实际上,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的创新贡献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
蔡锡勇在张之洞幕府任事13年,主持洋务大局,是张之洞前期实业的总管式人物.一方面是张之洞惜才爱才,知人善任,使得蔡锡勇的满腹洋务帅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更是蔡锡勇品端学精,才勘重用,赢得了张之洞的倚重和信任.总的来看,二人相处融洽,但也有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病逝后,《申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了全国各界的悼念活动及其对他一生的评价.既有为政之评价,也有人格声望之评价,还包括与袁世凯的为政比较.在为政上,肯定了他兴办实业、兴学育才以及政治主张和措施,但也认为他用财浩繁和后期保守;在人格声望上,张之洞为官清正廉洁、不事聚敛,其声望当时无人能及;在待人处事上,张之洞与袁世凯在行事风格、政治主张和宦海经历等方面虽相似,但希望张之洞死后,袁世凯“他日行事之异”.这些评价充分彰显了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既是晚清政坛上一位颇具影响的官僚,同时又是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活动家.在他的一生中,兴学育才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对晚清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张之洞的身世和经历、近代中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张之洞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以及他的务实精神等方面分析了张之洞兴学育才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佚名 《今日南国》2014,(4):26-26
曾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无论是学识,还是为官处世之道,皆在众人之上,他为清廷所立下的功劳,受人敬仰.可也正因为他才华过人,官居高位,所以他平日里待人便有些倨傲. 凡在张之洞手下谋事的下属们,素日来,深知他的这一特点,只因他位高权重,也不好说什么.可是,有一个布政使却偏偏对张之洞的傲慢无礼看不过眼,处心积虑地想“教训”张之洞一下.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张之洞的政治人格,可以发现张之洞具有典型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人格,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调适性人格特征.张之洞的政治人格也表现出强势的主体性,将传统政治文化塑造的群体主体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却没能完成以张扬个体主体意识为主要特征的近代政治人格的升华.虽然如此,张之洞能审时度势,调适其中,对中国的近代发展有丰功伟绩,亦可誉为"圣之时者也".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在主政湖北的18年间,为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一直紧抓“出版”为改造湖北制造舆论.一方面他创办并支持湖北地方出版,在湖北主持刊刻史志、编译西书、创办报刊并扩充出版机构,为湖北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他又限制湖北民间革命期刊发展,始终把“出版”当作“正学”的工具,致使晚清湖北出版一直为官方把持.还原这一阶段湖北出版业的状况,认识张之洞出版意识的来源,进而理解张之洞出版思想的核心,对于清末出版史、思想史研究以及张之洞研究、湖北地方文化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之洞研究逐步走向繁荣。伴随着历史学研究理论的变革,学术界对张之洞的评价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从"张之洞与‘中体西用’论"、"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张之洞与晚清政治"等三个方面,对近十多年来张之洞研究予以叙述和评论。以期这个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从1905年粤汉路权收回后湘、鄂两省筹款自筑境内粤汉、川汉铁路的情况和当时两省经济发展的实力及对张之洞主持签订的湖广铁路借款草约等情况来看,当时湘、鄂两省绅商并没有独立筹款自筑粤汉、川汉铁路的经济能力;张之洞主持签订的湖广铁路借款草约也没有丧失铁路主权.因此,张之洞主持湖广铁路借款并非压抑商办铁路之举,也没有出卖铁路主权.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教育思想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有机构成.他对幼儿教育的宗旨、内容、形式及其师资来源等有独到的见解,制订了相关章程加以规范,并在实践中积极推行.张之洞的幼儿教育思想特色鲜明,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和洋务派的后起之秀,曾为中国近代的新兴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对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的个案分析,揭示了其求大、求精、求新,自募自筹和敢于引进国外先进设备、重金礼聘人才等所体现的企业精神。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督鄂时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影响的加深、张之洞在湖北推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新政改革,湖北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更。封建主义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农村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晚清社会的发展进程带来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揭开辛亥革命大幕的骨干力量,是两湖地区组织化、军事化的近代革命知识分子。武昌首义的胜利离不开这些接受过近代教育的知识青年,而在湖北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两湖书院又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清末张之洞筹办于武昌的两湖书院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更在西学东渐的风气下无形中成为了蕴育革命思潮,培养革命者的研学基地。该文分析了两湖书院及其延续两湖总师范学堂,如何引领了两湖人士创新图强的革新风气,成为了武昌首义前后的革命堡垒,对两湖书院是辛亥革命文化领域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叙张之洞与武汉科技大学的关系,重点揭示张之洞与武汉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呈现出一百多年来一脉相承的钢铁情缘,同时又展示了张之洞作为一个近代教育家与今天的武汉科技大学在校训精神、办学理念方面存在的传承与弘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湖北官钱局,是清末时期规模庞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鄂省总督张之洞于1896年建立。其存在的三十多年间,对湖北地方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但辛亥革命之后,其逐步沦落,走向倒闭。随后,国民政府与湖北省政府围绕其产业的争夺也逐步展开,国民政府两次宣布官钱局收归中央,湖北省政府两次抗议要求归还,双方的争夺以湖北省的胜利而告终,显示出地方政府在这一时期的强势态度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利益的博弈,同时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6.
晚清重臣张之洞督鄂18年,致力于湖北新政建设,使得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湖北区域发展出现兴旺局面,成为全国的示范之区。总结他在湖北的一系列作为,可归纳为识势、谋政、理财、用人四个方面。系统梳理其成败得失,对湖北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自从洋务教育开设了"西文"、"西艺"课程之后,就打破了以"四书""五经"一统天下的传统课程格局,但是西学课程尚没有制度化、系统化.经过吴汝纶、张之洞等有识之士的努力,1904年颁行了<癸卯学制>,对西方课程的引进开始制度化.文章通过对学制的奠基人吴汝纶、张之洞二人的课程观进行比较,进而反观中国近代课程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在汉阳铁厂建设问题上,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张之洞选购炼钢设备时盲目自大,颟顸无知,以至于设备不符合原料品质,造成了严重后果,因之对张之洞非议颇多。其实,这些批评都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情形。张之洞根据汉阳铁厂的产品质量要求,立足于大冶铁矿石的化验数据,以此作为订购炼钢设备的依据。后来汉阳铁厂钢铁产品含磷过高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设备购买环节;同时,今人也不应该过分夸大由炼钢设备所引发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作为近代教育界一位不容忽视的代表,他的教育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书院教育和谐发展、人才培养和谐发展、学堂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三个方面。张之洞的和谐教育思想为当今构建和谐大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幕府作为晚清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幕,向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关于张之洞幕府,史学界向有张之洞“废幕友改委文案”是清代幕府制度根本性变革之说并为研究者所广泛接受,然而此说还需加以认真考证辨析。晚清督抚使用属吏入幕府充当文案,已经是当时的一种用人通例。张之洞幕府只是沿用这一成例而已,并无所谓改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