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来评判《狂人日记》,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把“狂人”看作可以归类的具体的人物形象。但不管是“狂人说”、“战士说”,还是“统一说”,都与文本所呈现的真实存在很大的距离。其实,《狂人日记》不是现实主义小说,而是现代主义小说;“狂人”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物形象。只有将作品当作整体性的隐喻象征符号系统,才有可能破解深藏的意义密码,把握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已有70多年.研究它的文章难于统计。可是对“狂人”的争论似乎还未终结。评论界众说纷纭的看法,使中学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见,觉得有说几句的必要。在繁杂的观点中,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第一,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并不狂,狂是“反语”,是“化妆”,第二,狂人是真狂,但不是一般的疯子.而是战士被折磨导致发狂。发了狂还在不息战斗的勇猛战士;第三,狂人既不是“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也不是发了狂仍在不息战斗的“时代先觉”,他“完全是普普通通的狂人。”《狂人日记》所呈现的深刻思想不是狂人的思想.而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狂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借体而已;第四,狂人是一个觉醒者.叛逆者,但并非清醒的战士.是一个病狂者,又不是完全普通的疯子,并非现实中不存在的象征性人物,而是作者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五四时期思想觉醒然而又在精神上负有重伤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形象。这些说法使读者产生疑惑:“狂人”是真狂吗?或是假狂吗?或是一个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3.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反封建战士还是真的狂人?已经争论多年,两种说法都言之成理,但都不够完满。这篇杰出小说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现实主义,也有人说是浪漫主义,但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三年前,陈涌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说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用的是象征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4.
所谓实,是指艺术作品中直接的有形的描写,它通过语言、文字、线条、色彩、音响、节奏、人体、动作等直接诉诸欣赏者的感觉;所谓虚,是指艺术作品中间接的无形的描写,即我国古典美学中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文外之旨”,它不能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把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虚实结合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就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而言,其意义域建构追求一种空灵性和生成性,推崇意义域营构的自明性和开放性,注重构筑的自然态势,强调意义域生成的张力和弹性,追求象外之意。这与中国哲学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说的影响相关。“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意义域的开放态势。  相似文献   

6.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意象,中层结构是象外之象,深层结构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意境就是“象”、“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浑融整合而成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复杂的作品之一。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狂人性格的复杂性上。如果准确地把握住狂人性格的内涵,其他疑难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了。目前,对狂人性格的阐释,已有好几种主张。不过,无论是战士说、疯子说,还是寄托说、象征说,都只是从表面或一个侧面对  相似文献   

8.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王阳明“四句教”的核心内涵,其中“无”又是此句的重心,其意是指:无迹、无滞、无言、无念。这四个方面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也有丰富的内涵,那就是:美在于感应体验(心与物游,感应“无迹”);美在于生意流行(心体“无滞”,“活泼泼地”);美在于无形无象(天地之美,神明之容,“无言”与之);美在于明心朗照(“无念”无执,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9.
“虚实相生”是中国文艺美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较而显示的最重要特色之一。在艺术意境创造中,它既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也是最基本的艺术方法。虚实相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的哲学与文化心理之中,因而也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造实践。无论是建筑,是画,是书,是舞,是乐,还是诗,都离不开这一美学法则。“虚实相生”的美学法则具体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构成了意境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构成了它的“不尽之意”,构成了它的全部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略论司空图的“三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三外说入手,从审美接受的角度出发,试图将其切入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加以比较.文中以中国古代接受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派等观点比附印证,试图找到古代文论对现代文学鉴赏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真狂,还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这两看法相互排斥,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有分歧的。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对“狂人”形象的一个看法。 就作品中“狂人”的言行看,他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狂人,因为他的言行完全具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一)幻觉妄想。“狂人”一直幻想别人要吃他。他怀疑赵贵翁,赵家的狗,村里的人,医生,以至于他的大哥;他把周围的人的言行,把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统统都同吃人,或者很快就要吃到他自己,联系起来,作为论据。(二)思维破裂。“狂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往往第一个想法和第二个想法之间没有现实的逻辑联系。他可以从“月光”想到“赵家的狗”,从“鱼的眼睛”想到“一伙吃人的人”,从“捏起筷子”想到“妹妹死掉的缘故”;这些现象虽然都被他集中在吃人这一个意念上,但在现实中却并无直接联系。(三)感情不协调。“狂人”怀疑别人要吃他,有时觉得自己“怕得有理”,“真教”自己“怕”,有时又“不怕”,甚至“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鲁迅  相似文献   

12.
美学:一个历史的冤案美学的美与我们在审美描述中的美的概念是同一的吗?这是理解现代美学所面临困境的关键契机。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不是美,而是以“道”“气”“象”为中心的一系列审美范畴。正是“道”“气”“象”审美范畴的确立才使主体不是按照美与丑的标准来形成自己审美判断和审美描述的语言系统。而是从对“道”的把握,对“仁”的维护角度出发来建立审美评价系统,于是产生了二十四诗品以及中国绘画美学的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美学命题和审美判断标准。当然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美和丑的概念,如《淮南子》中说过“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这里的美和丑是古典美学中的一般性概念,而  相似文献   

13.
关辰老师在第三期学报上发表的《对“狂人”形象的再探索》(以下简称《再探索》)一文,我拜读了。关老师的文章对我有很大启示。但我对“狂人”的形象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求得老师们的指教。 狂人究竟狂不狂?我认为不狂。概括来说,这是一个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迫害下勇敢的叛逆者,是一个披着狂人外衣的清醒无畏的反封建战士。 作品中的“狂人”面对封建礼教和“吃人者”一伙,尽管有时表现出“狂态”,但却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多数情况下,总是以敏锐的眼光观察问题;以开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解和把握意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须抓住其作为美学范畴最简明之规定———“境生于象外”[1]。意境乃是“象”与“象外”聚合融汇相浃化为一体而生发出来的一种召唤性结构,它在创造主体与欣赏主体双向审美体验的交流中,直趋生命的本真之思与终极感悟。意境呈现出以天合天的直接同一性与创作理论和接受理论视野融合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5.
《狂人日记》的兴味所在,正是狂人形象的寓意生成和现实意味两方面.狂人形象的客观属意是“迫害狂”,狂人一狂一醒、一癫一真的分离与对立,在小说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包孕在狂人的思想情绪波动线索之中的情节,表现了精神型战士的清醒意识和穿透力.因而,病理性狂者反是社会性意义上的清醒者.《狂人日记》采用了别致的格式,它淡化情节,强化抒情因素,以凸现精神界战士的反抗精神.其语言系统异乎常态,以一系列畸变符号,来展示狂人非现实的想像、联想.其朦胧意象的运用,则生发出无限诗意.小说在时间结构层面上,又重在审视历史,使历史材料和观实启蒙两意同构迭出、社会改造和自我改造二者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司空图的生平与诗作,对他的诗论中的核心观点“三外说”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和“象外之象”中所包含的佛、禅、道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司空图的“三外说”既是对前人创作实践及诗歌理论的总结发展,也是佛禅道思想影响的结果,司空图体察到文学创作过程与佛禅道哲学思维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注重启示与象喻、追求言外之意,因而将佛禅道内省的功夫引入诗论中,作为诗歌创作构思的重要环节,把玄学言意之争和道家修身养性的观点与佛教对法、相的感悟和禅宗的心性修炼方法结合起来,对诗人如何处理言意关系,如何感悟自然,如何选取意象创造意境等提出了一系列原则  相似文献   

17.
言、象、意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三者相互关联,构成“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传统美学图谱。  相似文献   

18.
一、释鬼、甶《说文》释鬼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所谓“鬼头”,即鬼字所从之甶字。《说文》释甶字:“鬼头也,象形”。今按《说文》释鬼、甶之形、义皆可疑:鬼魂本无形可象,何来“象鬼头”?此可疑处一。鬼魂、鬼物既然虚无,则脱离鬼物而存在的“鬼头”(我们只好姑且理解它是鬼魂的脑袋)更是罕见寡用之物,频频以通假济文字之穷的古人何以特意为之造字?此可疑处  相似文献   

19.
“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哲学范畴转化为文论和美学范畴,并非只是批评总结和理论阐发的结果,更与先秦至六朝中国早期的文学实践活动息息相关.远古神话与《周易》论“象”均体现出某种隐喻思维;诗、骚之比兴与象征手法的运用,诸子和史传散文中寓言、神话、传说和故事的使用,以及汉赋之铺陈、六朝诗作之兴感等,都是早期“象”的创作实践,为其内涵演进及最终演变为文论元范畴奠定了厚实的文学土壤.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的美学智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华文化是最具美学智慧的。它是诗性的文化,具有审美性。它的许多重要命题都通向美学之思。我们可以从“山下有火”、“文明以止”;“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言”;“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推演出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理解,即美在文明;美在大化;美在忘象;美在境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