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艺术批评通过阐释、评论和评价艺术品,传递和诠释艺术理念/观念,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及媒介活动进行批评,以评判作为方法,倾向于批判,以诠释作为取向的批评实践方法,对于建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媒介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媒介批评,不仅关注作为艺术表达/传达载体(手段)的艺术媒介,重视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艺术媒介之于艺术形态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新媒体艺术批评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五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2.
艺术与媒介的互渗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影响引起了艺术批评家们的密切关注。他们纷纷从媒介视角评析艺术作品,由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分析媒介与艺术并行而交结的漫长演变历程可知,媒介对艺术创作和传播有重要作用,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有历史必然性;(二)从学理分析上可知,媒介批评转向有着理论依据;(三)几位艺术批评家们的媒介批评思想对此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媒介批评实践构成了邓拓新闻生活的一部分。从主编《抗敌报》始,他就不断对报纸的缺点进行分析。批评过时落后的报刊观念、及时总结和评述群众通讯运动以推动该运动的发展、具体分析通讯和新闻报道工作中的缺点,是邓拓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具有哲学色彩和思想理论深度、从新闻报道与现实生活内容的一致性程度来评价新闻传播质量、善于将新闻传播现象提升到思想的高度去认识和评价,是邓拓媒介批评的主要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的本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媒介批评的实践与本国的媒介现实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建构本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十分迫切.中国媒介批评不仅要以古今中外的批评理论为理论资源,而且要以多维的文化视野为底蕴;以市场经济下媒介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当下现实语境和"全球化"语境的结合作为发展条件,以营造对话空间为批评的最佳氛围,构成批评理论建设的最佳条件和时机.我国媒介批评可以把传统文化批评理论,"五四"以来现代文化、文学批评理论,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等作为合理的资源,建构起以对象为核心,以方法为主体的一个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国内外和新媒体有关的艺术实践,特别是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纷繁复杂的创作手段的观察和探索来论证和探讨的新媒体艺术中"再媒介化"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和个人实践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梳理艺术创作的新方法,理解再媒介化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通过再媒介化从而把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与它本身原初语境的分离,此所谓"重置语境".艺术传播和媒介技术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用媒介手段创造了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或"超真实",并起到理论指导创作的作用,进一步展开对艺术媒介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媒介批评的显著特点与主要问题是学理性不足,媒介批评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但总体上似嫌杂沓淆乱,有一些还是鉴赏性印象式的点评,随机性很大.媒介批评要取得长足进步,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来开展媒介批评,一方面又要将媒介批评上升到一定的学理高度,提升媒介批评的学理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媒介批评史料和批评思想,但华夏媒介批评研究一直少人问津。可以从概念界定、批评思想、价值取向三个维度构建华夏媒介批评研究的理论框架。口语批评方面,诸子主张"慎言"、崇尚"信言"、批判"修辞";文字批评方面,史官推崇"实录",官方批判小报"伪造假传、煽惑人心";非语言批评方面,古人重视其传播效果,批判不合礼仪规范者。华夏媒介批评共通的价值取向是"仁义礼仪""诚信朴实""固国利民"。  相似文献   

8.
魏琪 《南都学坛》2014,34(6):123-124
<正>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手段主要是电脑图形图像,其广义是指那些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现今社会,新媒体艺术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同时,新媒体艺术还离不开摄影、电影、电视等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视听传播途径。摄影和现成图片的拼贴、电影和电视线性图像的剪辑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重  相似文献   

9.
试论艺术传播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大众传播时代艺术文化的存在状态 ,阐释从现实必要性及理论可能性上提出“艺术传播批评”的必然 ,并力图勾勒出艺术传播批评的基本范围。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艺术是以媒介审美的方式而存在的一种公共性社会文化事件。作为一种公共表意行为与新的文化范式,它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多维度的公共性意向关系。具体而言,它所表征的公共性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基础生活的媒介化转型;主体形象的媒介身份建构;艺术政治学的媒介化命意。在总体意义上,新媒体艺术为当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实践确立了新的组织原则与意义秩序。  相似文献   

11.
对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中复合型教师与教师队伍的复合型配备、课程体系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等问题现状的分析与探讨,明确了目前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要理解所谓后“后现代”的数字艺术,必须追溯西方艺术的几次危机和转型。艺术史上的每一场变革,都跟之前积累下来的矛盾和现实中遭遇的危机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转型正是对矛盾和危机的回应。数字艺术在21世纪里正在逐步重塑当代艺术的整体格局,它还将继续对整个艺术史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走向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凯尔纳媒体文化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美国批判理论家凯尔纳的媒体文化理论,该理论借鉴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和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具有内在的批判性和政治维度,它以批判的多元文化主义为基础,整合了政治经济学、文本分析、受众接受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哲学立场,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批判的媒体认知力,建立批判的媒体教育学。  相似文献   

14.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艺术终结”以及“艺术会不会终结”展开。通过评析总结二十年来国内艺术终结研究的状况认为: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存在缺乏对话争辩、缺少艺术批评、缺失理论建构等问题,可从方法性、历史性、当代性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媒体文化是社会运动和政治的再现。当今人们日益处于媒体文化的包围之中,是盲目认同还是批判性地接受,关涉到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建构起了文化批判的理论框架,批判文化产业导致传媒文化的商品化、物化和意识形态化,这一观点成为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批判仅停留于文化层面,未深入到政治领域。这项工作由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完成。他们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理论出发,认为阶级、性别、种族、民族和阶层等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成就当代媒体文化大观。因此,批判性媒体文化研究应具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媒体文化生产和政治经济学、媒体文化文本、观众的接受和媒体文化的作用。只有从这三个角度,才能采用多元的文化和观点批判性解读媒体文化,建构起分析媒体文化的框架。这种研究方法实质上是在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和使用背景下,阅读、解释和批评浮现于文本中各种各样的人为关系,分析阶级、种族和民族、性别和性意识在媒体文化文本及其相互交流中形成的政治表征;同时研究观众如何阅读、理解和使用媒体文化以及如何产生非主流文化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SNS的普及为NGO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SNS门槛低,成本少,受众广,开放性互动性强,病毒式传播等优势不仅为草根NGO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也给坚实的老牌NGO带来了活力。但随着SNS全民化的到来,其发展遭遇瓶颈,庸俗化和广告化的弊端逐渐凸显。特别是对艺术类NGO来说,发展慢,起步晚,类型少,资金不足,大众知晓度低等问题都不容忽视。为了实现NGO使用SNS的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两者结合的优势,增强公益活动的艺术性成为一个有效途径。向这些成功利用SNS的公益案例学习,艺术类NGO也能在困难重重的道路上开辟出一条新出路。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近代报刊诞生以来,媒介批评领域存在的科学与封建迷信、伪科学斗争的表现形态,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分析认为,在纷然杂陈、众声喧哗的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场域中,源自科学性视角的媒介批评曾经对新闻传播中张扬伪科学、宣传封建迷信等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行为,发出铿锵有力的批判声音;这种批判声音是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建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美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