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可染艺术大展”展览将全面回顾画家的艺术成就和创作道路。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美术家、教育家。13岁李可染从师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美专师范科学习。  相似文献   

2.
李可染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画坛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成为近现代美术史的经典。他自幼习画,深受林风眠、潘天寿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他擅长山水、重视写生,将西画中光的明暗对比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在对李可染个人和作品的研究中,本文试图从形式美的视角入手,探讨李可染山水画的形式关的具体表现。李可染山水画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题材鲜明的形式美,构图满密的形式美,线条金铁的形式美,笔墨雄厚的形式关和赋彩浓重的形式美五个方面。对李可染山水画形式探讨的意义,一是可以丰富有关李可染个人及作品的研究成果,二是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三是发扬光大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李可染(1907-1989)及其艺术价值的研究始终是中国画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涉及到二十世纪中国画变革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但从艺术教育角度来探讨李可染绘画思想对后代影响之研究还不够深入。文章从现存文献资料的重新梳理与考证入手,着重探讨李可染在50年的教学生涯中为美术教育事业与民族艺术的复兴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可染是通过山水写生来改造中国画的实践者,是古典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过渡的大师.他创立了一套现代山水写生方法并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在六十年代渐渐完善了自己的山水画艺术.李可染山水画,从写生到创作的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所必需的,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书家简介 李秀忠,1942年 11月生,辽宁抚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油画家、中国画家、美术评论家。 他,是一个艺术的倡导者,绘画的鼓动者和美的组织者。他告诉很多人一个秘密:东北这片土地是块沃土,在白山黑水之间,你很难不成为诗人或书家。虽然是许多年青人成为了画家,当他们回首去寻找那个给他们信心和真谛的人的时候,看见那个伟岸的背影正要悄悄走开,他说要去找寻深山里更多的不为人知的“人参”和隐匿在淤泥 的“珠蚌”,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还没有发光,在这条路上,他也会成为最…  相似文献   

6.
聚焦     
正张卫图像的异幻始终是张卫改变日常视觉经验的心理诉求。和新文人画那种"逸气"、"谐趣"与"放浪"不同,张卫的水墨图像一直试图改变传统图像的笔墨规则。邓圣邓圣认为,中国的文化体系非常美好,人处在不同境遇中的时候都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着你……在另一个层面里中国画也是传情达意的,它讲求寓意,这也是在表个人的情感,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相似文献   

7.
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真正在艺术上搞出成绩来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有正确的道路和明确的方向,而且要下很大的苦功夫才行。胡耀邦同志在最近召开的全国艺术教育会议上号召我们搞艺术工作的同志,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勤学苦练。应该承认,人的天资是有高低之别的,但这种差别所能起的作用也仅仅是理解上的快慢之分而已。任何人都不能说他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理解了。也不能说他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理解。绘画本身应该说是比较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才行。随随便便是搞不好的。老画家李可染的教学方法就是一切都要从难从严。  相似文献   

8.
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主办的"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开幕式10月22日下午2时30分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举行。这次大型书画作品展旨在弘扬李可染大师艺术精神,延续并彰显大师在国际国内的文化名片效应,展示徐州书画艺术水平,进一步推动"舞动汉风"工程,提升徐州艺术家精神力量和创作活力,加快培育"彭城画派",宣传推介徐州籍书画名家,倾力打  相似文献   

9.
思索与体验     
每个人的艺术理念,会因生长环境的不同、境遇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如果他是老师,这也会多多少少渗透到他的教学理念中。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延伸到艺术的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位好的艺术家,然后他能将专业艺术的理念与技能以最佳的方式诠释给学生。而好的艺术家除去他对艺术的执着,  相似文献   

10.
艺术化人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美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便是追求人生的诗性生存,人的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艺术自然便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讲并非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存在,而是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方式.通过艺术去思考人生的诗化,通过艺术去实践人生的诗化.艺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一方面艺术成为传统士人精神生命自娱、获得内在圆满自足的精神境界的方式;另一方面艺术也是传统士人于有限中把握无限、于短暂生命中追求不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契根据艺术是现实的反映去理解艺术的价值和作用。他否认艺术功能的两个极端的观点。他既反对康德学派所坚持的认为艺术的实质独立于社会利害关系之外的观点,也不同意进步的艺术必须以教育为目的的看法。卢卡契强调的是,现实主义艺术对社会功利关系有一种间接的但却是实质性的影响。艺术如果过分强调其教育作用,会使作品成为某种抽象观  相似文献   

12.
汉字书写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除了书写者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也就是能够按着美的规律去创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汉字本身具有艺术特质.书法的层次结构,同其他艺术一样,分别为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汉字也便从这三个不同的方面显示出它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3.
借助抽象的、无声无息的文字来表现李可染先生的斑斓人生和七彩丹青,显然是力不胜任的。于是,我们准备放弃语言的导向和驾驭,一任观者凭着视域的拓展,在山间,在水滨,在林际,在街巷,在画家墨笔、彩笔濡染的每一个视觉焦点上,感应李可染先生物我相溶、天人合一的永恒呼吸。"生命有限,可染无疆",这就是渎画人的寻觅结果吗?的确,生命在生命所结晶的艺术面前,也要自叹蜉蝣一晨、昙花一夕!我们的幸运是,在大师走后,仍然有亲近大师、聆听大师、  相似文献   

14.
一艺术情节中的人物一般都有原型依据——这是艺术源于生活的具体表现与证明。巴尔扎克曾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小说家为例,指出在他们的作品中“找不出一篇不是以当时的真实事实作基础的”作品。因而,他说:“世界上没有光凭脑子就可以想出这样多小说来的人,单是去搜集这些故事,也得下很大的功夫才行。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  相似文献   

15.
现代艺术是一门具有潮流感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在形式表现上具有多样性 ,而且在内容主题上其想法也各不相同 ,可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现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它的最主要的“时代观念” ,不仅影响着各个领域 ,而且也影响着素描基础教学。这是值得我们当代人思考的 ,就如同人们是为获得明天美好的生活而去努力学习和工作 ,还是在学习工作中去等待美好的明天。作为现代人、现代艺术家不但要面对现实去回答 ,也必须从实践中去论证  相似文献   

16.
绘画本是视觉艺术,是通过人的视网膜去感应画面上的人体或物像,进而达到人在审美上的一种快感。然而,绘画又是音乐的一种抽象表现,用色块有序铺排起的美丽图案,经人的视觉联想可以感觉到画面的颤抖和跳跃。以画面去表现音乐,这是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或许,正是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才使得法国印象主义绘画艺术,从一个小区域扩展到全世界,成为现代主义绘画大军中的执牛耳者的。  相似文献   

17.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漫长的文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十分认真地思考着文学的典型问题,而且还尽可能地把他思考的结果,贯彻到他的创作实践中去。他的《人间喜剧》中的绝大多数人物形象,可以毫不夸大地说,都达到了通过独特的个性反映某一类人的复杂精神世界这一艺术要求。 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甚至次要的人物,都有这一特点。例如伏盖太太,小说对这个伏盖公寓女主人着墨不多,但是一个见利忘义,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形象,活脱脱地站立在读者眼前,怎样也不会使人忘记。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的"生活之艺术"思想中内存着对日本文化的长期体验和深刻认识。日本的"生活之艺术",构成了这一思想形成的感性土壤和现实印证,成为他反观中国文化,思考中国文化和改造人的精神的参照和借镜,为他倡导"生活之艺术"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绍兴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接触到的绍兴民俗种类很多,这是他幼年和少年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受的民间艺术熏陶,对他后来的思想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他从绍兴民俗中吸取的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成为孕育他作品的民族风格的源泉,也是他的作品赢得人民喜闻乐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个9岁的孤儿德比为了寻找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他每帮助一个人,就请求他去帮助另外10个人。他想以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母亲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他对母亲的这份深沉的爱感动了整个德国,人们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动,德比成了德国的小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