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好问的诗学观与文章观迥然不同。对于文章,他追求一种"中和"气质,强调敦厚之义与含蓄之美;对于诗歌,他则追求豪爽奔放的气质,强调真情流露与慷慨悲歌。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明显优于文章创作。在《秋望赋》一文中,元好问摒弃了温婉中和的文章观,十分精巧地将他特有的诗歌观念融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这篇赋的艺术境界,使其成为金赋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元好问诗歌接受的发展期。在"华夷之辨"民族观以及"尊唐弃宋"的文学思潮占统治地位的接受背景下,元好问的"存史意识"、生死价值观、乐府诗和论诗绝句进入明人的学术视野。明人通过评论、刊行和选录遗山诗,使元好问诗歌接受在曲折发展中呈现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生逢金代后期的动乱时代,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时代与个人痛苦的交织形成了他刚健质朴、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元好问早年力学苏轼诗,吸取其精髓,而其老健之处却又在苏轼之上。真正奠定艺术风格的是他的纪乱诗。华实并举是元好问诗歌的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在金元时期的重要继承者。他工于诗文创作,在诗歌评论上也颇有造诣。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梳理和分析其诗歌理论:一、诗歌创作论:元好问强调了诗歌创作两个方面的要求——"诚"和"雅"。二、诗歌风格论,包括:(一)崇尚豪迈壮美的诗风;(二)强调清新自然的诗风;(三)主张简约含蓄,反对铺排。  相似文献   

5.
金代鲜卑族诗人元好问,生活在金元之际,他的诗歌深沉悲壮,深刻反映了那个“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箕山》)的历史年代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在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下我国各族人民的苦难生活;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总结的。元好问有一首诗很少有人论及,近代各家文学史著作在评介元好问作品时也未予以注意。其实这首诗无论就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还是就其艺术形象的独创性来讲,都是颇为少见的。这便是《蟾池》诗:  相似文献   

6.
金与南宋对峙,其文艺思想、诗学批评差异很大。作为当时南北诗学代表人物的元好问与严羽可作为双方代表。元好问与严羽对唐诗持论同中有异,其相同处表现在两人都提倡唐诗的自然浑成、刚劲豪放和诗歌悟境;不同之处在于元好问论诗无门户之见,对唐诗的评价多侧重于思想内容,且态度较客观中允;严羽则门户之见森严,俨然以盛唐为法,对中、晚唐诗批评过甚。探究两人唐诗持论差异之成因,可见其主要受文化思潮、国情时势以及自身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金代诗人元好问亲历金、蒙两国之战,遭遇国家与个人的沧桑巨变,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与人生处境影响下,他的诗歌在社会与人生思想方面对《庄子》多有接受.元好问极力反对战争,抨击官场,追慕庄子所推崇的淳真质朴的理想社会.为获得精神的自适,元好问努力看淡生死,不慕荣华,希望能够隐逸于山林之间来超脱现实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忧患造就诗人─—论元好问诗歌创作高峰在河南陈书龙元好问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鲜卑族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博学多才,文学创作涉足诗、词、文、散曲和小说各个领域,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元好问的诗作.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  相似文献   

9.
民国诗话中有大量关于元好问及其作品、诗论和接受现象的记事、评论性文字。它们是研究元氏及其作品的创作、流播和影响的宝贵资料,其中不乏发前人之所未见的观点,是元好问研究领域中尚待开垦的荒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认识把握、评论品鉴诗作、发掘诗学理论、探讨历史地位、琐谈杂议编著、考察接受现象和保存有关史料等方面。民国诗话是一笔蕴藉丰厚、价值可观的诗学遗产,其中有关文字从特定侧面反映了本时期人对元好问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元好问接受史上的重要链条,对现今元好问研究亦有相当的启发性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一生至少写了近百篇碑志文字,其中有90篇保存着铭诗。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量。尤其是这些铭诗的写作突破了碑志文字尚实和尚简的局限,感情真挚,笔法灵活,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记人均各得其宜,且各体兼备,填补了他诗歌创作体裁样式方面的空白。本文即从碑志文字的源流发展中,论述了元好问碑志铭诗的文学成就,弥补了元好问诗歌研究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主张“诚”为诗的本原,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主张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积极意义。艺术上,意境交融,形象丰富、动静结合,风格多样化,在论诗绝句发展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2.
元遗山金亡后所作20余首诗的具体写作时间,李光廷《广元遗山年谱》和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或未编年,或编年有误。笔者于从事《元遗山诗集编年校注》的工作中,根据新发见的史料及研读文本所得,对上述两谱中相关内容的阙误作了清理、辨析、补充和订正,并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自清人以来就有编次失序的质疑。本文对这组诗编次失序的现象和原因作了全面的讨论,并附论元氏另一部著作《唐诗鼓吹》亦有编次失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的山水词,融合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元好问诸家之长,在继承、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开拓新境,形成雄奇而清(?)的风格。夏词非但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彩,而且融入词人在不同时代的深厚情怀,成就杰特,在20世纪词坛高树丰碑。  相似文献   

15.
《诗文自警》辑佚十五则,系统地反映了元好问的散文审美理论。儒家的“中和”思想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理论的基石,“不随人后,自成一家”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的创新追求。在立意与遣辞的关系上,元好问凸显“意”的表达。同时他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处理散文写作艺术技巧问题,提出许多精辟见解,表达独到的散文审美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16.
元稹是以其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新风的作家。元稹高度评价杜甫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关系的艺术实践 ,他是确立杜甫“集大成”历史地位的第一人。元稹关于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议论 ,切中时弊 ,他反对依傍古人的主张 ,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其新乐府诗是直接受其创新理论指导的产物。元稹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其悼亡诗情真意切 ,哀婉动人 ,大量的艳情诗抒写男女悲欢离合的真情实感 ,哀艳缠绵。历史地看 ,它们极大地开拓了爱情诗的题材领域和艺术天地 ,值得重视。《元稹集编年笺注》是元稹作品的第一个笺注本 ,在学术上亦达到较高水准 ,它的问世将推动元稹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许衡是有元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他具有“成己成物”的价值理想和“出处分明”的人格建构。这些在他的诗文中表现为济世的远怀和幽居的拙谋两大主题。其幽居的拙谋 ,从内在层次上可分为三个方面 ,即道德性、情感性和自然性  相似文献   

18.
李贺诗歌构思奇妙 ,意象丰富 ,用字考究 ,善用通感。作者转益多师 ,广泛地汲取屈原、汉魏六朝乐府、齐梁宫体诗、李白、韩愈等多方面的艺术营养。李贺不仅生前即赢得众多诗人的喜爱、学习与效仿 ,而且身后对宋诗、宋词与金元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明清甚至当代 ,学李贺者亦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19.
袁枚本着"宁滥勿遗"的原则,有意识地随地域、随人物身份进行他《随园诗话》中的诗歌收集工作.尽管袁枚选诗时要"宁滥勿遗",但他的"滥"并非指随意妄为.在随心所欲进行收集的时候,诗的审美要求是他不曾逾越的那个"矩".具体而论,袁枚对"宁滥勿遗"有着特定的要求.同时,他的选录标准是"味尽酸咸只要鲜".就诗话所录之诗具体而论,"鲜"由下列多个标准构成:一为清真;二为趣;三为新.  相似文献   

20.
方回《瀛奎律髓》荟萃了唐、宋律诗的精华,铸成元代诗学选本的文化昆仑。依律选诗、以格选诗和重视正确示学门径的选诗实践,显示方回独到的诗学追求,尽管他未能一以贯之其选诗标准,存有因人选诗情形,这仍不掩其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