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劳动力流动理论揭示了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差距的机制,城乡差距与农民工问题之问存在正相关关系,理论与发展经验的分异表征劳动力自由流动拉平地区差距命题成立的条件性.农民工身份地位历经政府强制性限制、民间默认、政府认可的制度演进,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角色优势凸显.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同步的.在城乡空间大循环中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城市沉淀,在乡村内部通过农民工回乡创业促就业,共同构成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双循环机制.农民工身份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农民工问题解决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较大差距,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劳动力作为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分析其流动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可计算一般均衡( CGE)模型的建模原理与参数估计方法,运用GAMS程序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促进了京津冀经济增长,缩小了区域内人均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但区域内人均GDP的差距并未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肖智  张杰  郑征征 《人口研究》2012,(2):97-105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的联立方程,系统分析2006~2009年中国各省市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内生性关系。研究发现,流入地的经济收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动力;随着农村净收入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劳动力的流动性随之降低;资本、劳动力和市场因素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过多的政策管制却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化策略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效果不同;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引起劳动力在东部的聚集效应和在中西部的分散效应。  相似文献   

4.
城乡差距悖论指的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并没有随城乡劳动力的流动而缩小。传统的文献对于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行为及其意义关注很多,然而对于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异质性和流动方向及其所附带的经济意义却关注过少。通过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渠道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构建数理模型将城乡劳动力的异质性和流动方向的经济意义进行研究和数值模拟,最后得出在考虑城乡劳动力异质性的情况下,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完全消除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市民化意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学刊》2015,(6):45-55
在考察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基础上,利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我国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及教育保障等社会保障状况对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尤以养老保险和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状况的影响更显著。城市农民工的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等个人属性特征与迁入地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等其他社会经济要素对其市民化意愿也有明显影响,年龄越大、在婚、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强烈;迁入越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大。要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首先要努力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特别要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子女教育的状况和水平;同时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把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实现"1亿农民工市民化"重点放在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的流动儿童生存环境与就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朝晖 《南方人口》2006,21(4):40-47
本文从湖南省湘潭市部分农民工的流动儿童就学状况出发,对其生存环境与就学率及学校取向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得出几点结论:其一,以户籍为基础的教育财政体制是农民工的流动儿童就学难的根源,有必要建立与人口流动性相配套的财政投入机制来解决教育经费的区域划拨矛盾;其二,农民工流动性过强、公立学校借读费过高以及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了流动儿童失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应当逐步弱化按教育成本投入确定的入学收费制度,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农民工家长的文化素质,为孩子创造相对稳定宽松的学习环境;其三,民办学校办学资格的缺失及城乡歧视形成的心理负荷导致流动儿童教育质量低下,政府应当渐近性地完成民办学校合法化整改工作,在城市主导价值观念下加速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动力流动社会经济政策演化脉络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士德 《人口学刊》2013,35(5):71-80
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所经历的劳动力流动,既是一种社会发展现象,也是一种转轨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劳动力流动本身以及相关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作用的微妙性突显了其与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的差异化特征。文章区分了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微观干预措施,侧重探究19782012年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的演化脉络及其在每一个阶段给劳动力流动与宏观经济带来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社会经济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偏重城市与发达地区而弱化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导向。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其作用于劳动力流动应有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并不显著,从这一视角来看,甚至是延缓了城乡间与地区间差距的缩小进程以及外流劳动者微观主体福利的提升进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政府与学术界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决“三农”问题对于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及人口城市化过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苏志霞等撰写的《走向一元化———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情况调查与对策》一书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作为出发点 ,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河北省 5 0 5 6样本户调查及典型调查为基础 ,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并在政策层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 ,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看待…  相似文献   

9.
“民工荒”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资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逐渐成为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具有时代的新特点,他们懂文化有理想有追求。企业传统的职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伴随着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不断发生"民工荒"现象。如何在"民工荒"背景下考量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资源问题,构建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机制、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寻求"民工荒"问题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究如何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有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经过替换模型、平行趋势检验、稳定单元处理效果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推动了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发展,而消费互联网发展与工业互联网发展提升了女性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因而缩小了性别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宽带中国”政策能够缩小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体现出包容性增长的特征。文章的研究发现可以为在新经济形态下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女性劳动力地位及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一定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民工荒”与农民工福利待遇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张学英 《南方人口》2005,20(2):47-52
2004年前后在我国珠三角等地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已经接近尾声,从而农村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根据托达罗模型,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提出这是农民进城务工收入与务农收入之间差距缩小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做出的非迁移决策.并探讨了设置农民工福利项目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雇佣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陆铭 《中国人口科学》2005,112(6):90-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目前中国超过3个月的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1.23亿,而这个数字似乎还在不断增长。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对于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意义如何评价?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为什么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没有缩小?为什么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并没有改变城市化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局面?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进一步发展将怎样影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就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对于理解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和发展中的经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理解人们所关心的“三农”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12、2014、2016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了数字技术对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显著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收入和福利水平。数字技术引致的收入提升在农民工群体内部具有技能偏向型特性,而在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维度上,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水平的提升尚未呈现出显著差异。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分组检验结果表明,综合禀赋水平高的农民工劳动收入提升幅度更大。数字技术通过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渠道影响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文章认为,当前应深化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福利水平。同时,着力提升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劣势的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以缩小农民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逐渐降低,而农民工工资逐渐上升,二者呈现趋同现象。文章从劳动力供求和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大于需求,而农民工需求增长大于供给;二是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缩小。文章指出工资趋同现象并不意味着个人投资大学教育的非理性,因为大学毕业生能够比农民工获得更多的非经济收益和更好的职业发展,个人不应因工资趋同现象放弃接受大学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三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问题,过去已有大量文献,但研究重点是农民工。这里把外来市民纳入观察视野,利用2008年"迁移和流动劳动力与中国大城市发展"调查数据,分析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发现:在工资收入上,不同户籍身份劳动者之间没有净差异;在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与上,本市居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参与的可能性依次递减。这意味着,工资收入已经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而社会保险参与依然与户籍身份有关。不过,这种关联方式已经从过去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转向本地/非本地权益差异。  相似文献   

16.
焦克源  张彦雄  张婷 《西北人口》2012,33(1):109-114
伴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民工荒"一直困扰着国内发达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一带的中小企业发展,2011年初"民工荒"再度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为此政府以及相关学者不断探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途径,以维持我国工业经济有序发展。本文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理论精神,通过扩展修正,借助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现状来研究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迁移的致因,并通过劳动力供给曲线从两个角度来阐析新生代农村劳动力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用工荒”为契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当前用工荒现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结构变化及区域间就业比较利益调整是引致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用工荒现象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挑战,也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契机。文章提出,要充分利用用工荒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通过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完善劳动力市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措施,推进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健康均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陈浩  刘锡安  曹亚 《西北人口》2011,32(1):36-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两潮两荒"表明,农民工转移反复性与劳动供求波动交替出现,但尤以农民工就业的脆弱性为突出。当然,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上存在的差异,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地区的调查发现,不同区域农民工就业演变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为分析劳动力供给波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对不同区域返乡农民工就业现状、决策动因及演变趋势展开调查研究,进而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背景民工提出适宜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珠三角农民工的问卷数据,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其精神健康欠佳。影响因素中仅有迁移感受和工厂体制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的影响消失,这与国家、地方政府、资本共同编织的流动的劳动力体制有关。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驱除其流动性,促进城市融入、工作权益的保护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是有效提升其精神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期伊始,中国城乡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跨区域迁移流动的现象。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已数以亿计。目前的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向大城市、特大城市流动,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流人人口均已达数百万。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不断聚集和迅速增长,既对加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众多尖锐矛盾和复杂问题,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与之相应,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外来人口"现象的分析,也成为目前中国人口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学术界近期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