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以个体为中心,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在于对个体自由的绝对维护。而社群主义则力图把社群利益置于政治话语的中心,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与社群的价值观相一致。在批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上,社群主义提出了关于公共利益和国家观的理论。社群主义强调“公共的善”优于“个人的权利”。这种思想对纠正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偏颇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这一以对抗性形式出现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者以赛亚.柏林与社群主义者查尔斯.泰勒都认可自由是重要的价值规范,但前者把自由看作是免于外在干涉的个人的选择自由,后者则把参与自治看作是自由的实质。二者自由观的差异体现着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的本体论差异,即个人与社会何为本原的差异。自由主义认为应当依据个人的性质来解释社会的行动、结构和状况,应当依据个人的善来解释社会的善;而社群主义则认为应当依据社会来解释构成性的个人,应当依据社会的共同善来解释个人的善。  相似文献   

3.
社群主义者认为自由主义的权利和功利概念只是理论上的虚构 ,但他们并未能证明政治哲学是否有必要完全排除理论假设 ,事实上 ,自由主义者特别是晚期罗尔斯已经认真讨论了个人权利的理论假设与实际多元化社会中形成重叠共识的关系 ,论述了保障公民权利和基本政治观念、制度设计的宪法共识的产生过程。社群主义者正确地指出了以个人主义为根本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但他们在立论中也忽视了如果没有个人的理性判断和自由选择 ,集体选择很可能是盲目的。自由主义者并没有否认社会合作、和谐和社会福利的意义 ,只是要求以明确个人权利为出发点。社群主义的文化观也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和否认公共理性普适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学校价值教育受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深刻影响。自由主义以个体权利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政治中立的立场、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尊重与宽容及对个体自治的强调,深刻地影响着公立学校价值教育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和方法选择。而社群主义为批判地审视自由主义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参照,重新唤起了对社会价值观和个体的社会责任在学校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关注,使重塑公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成为美国价值教育的重要议题,同时社群主义对公民美德的重述也为价值教育提供了一种基于公民品格塑造的路径。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理论修复和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影响着美国学校价值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代美国学校价值教育在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在多元政治哲学的变奏中,力图淬炼某种更加具有包容性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5.
在其标志性的哈耶克研究中,邓正来不仅重构了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内在理路,而且挖掘了其相对于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政治哲学的知识增量.然而,此项研究可能存在着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进行同质化处理,并将其与社群主义截然对立的倾向.以尚未引起学界充分重视的罗尔斯“自由主义的共同体观”为参照,有助于弥补邓正来“哈耶克研究”中的上述缺憾,更有助于洞悉邓正来尚未厘清的哈耶克社会观和正义观可能存在的某种限度.  相似文献   

6.
与自由主义强调原子人、理性人、经济人不同,社群主义强调社会人、历史人与文化人,自由主义的原子人、理性人与经济人是无法脱离社群的型塑的;社群主义通过批判自由主义的权利优先论,提出了自己社会权益优先的观点。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弱国家与中立国家造成的现代西方社会公民美德的缺失不满,主张加强国家对公民美德的型塑功能,进而引导公民过美德生活。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内部争论,揭示了其“权利论个人主义”的理论预设;又通过社群主义者对罗尔斯的批判,论证了这种理论预设,并说明其无法有效回应社群主义对其“个人主义”的批判而导致危机。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当代古典自由主义,已对“个人主义”做出了另一种解释,并给出了相应的社会理论,从而实现了“个人主义”的突围;其“真个人主义”对我们更好理解“以人为本”等当今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以个体为中心,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在于对个体自由的绝对维护.而社群主义则力图把社群利益置于政治话语的中心,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与社群的价值观相一致.在批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上,社群主义提出了关于公共利益和国家观的理论.社群主义强调"公共的善"优于"个人的权利".这种思想对纠正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偏颇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这一以对抗性形式出现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政治哲学框架内,社群主义基于整体本体论运用整体主义方法论对自由主义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批判,力图克服与摆脱自由主义基于原子本体论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所导致的矛盾与深陷其间的困境。然而,社群主义的这一超越是有限的超越,它在批判自由主义的同时自身亦同样陷于其无法摆脱的理论解释困境之中。以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认知为前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运用基于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彻底摆脱了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置身其间的困境,实现了对他们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10.
社群主义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在对抗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祉群主义力图把社群利益置于政治话语的中心,强调“公共的善”优于“个人的权利”;主张“强国家”,反对“小政府”。这种思想对纠正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偏颇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这一以对抗性形式出现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I attempt to explain how existing work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sub-field of public engagement with, or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issues invol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performed a serious category mistake in allowing itself to be calle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research. This requires us to reflect more systematically upon how our assumed objects, here the public issues we think we are dealing with, come to be ‘objectified’ in the forms which they do. Using the three sister papers, I make some conceptual distinctions which carry important political implications and corresponding analytical implications for STS. I suggest that the typical reduction of participation questions to ones of ‘what qualification do publics have for engagement in expert practices?’ is a mistaken distraction from more important questions which not only much analytical work, but also dominant practice, continues to ignore. This reductionist tendency even in social science and STS may tend to intensify, the more the issues reach across global networks and arenas. Finally, I suggest that STS work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needs to enrich itself with some relevant politic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which would throw du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eeper forces shaping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s and normative representational performances of its ‘democratic’ publics.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社团组织和人际关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与西方社会存在显著差异,在独特的制度、文化及组织情境性下,我国社团组织和人际关系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网络机制是否具有独特的情境效应?基于CGSS 2005城乡居民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团卷入对我国公民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都有显著正向的影响,在公民政治参与中主要发挥了一般普遍性的社会建构作用;而人际网络对公民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反向作用于公民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在公民政治参与中发挥了独特的资源动员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对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中,社团卷入与人际关系具有相互增强的交互作用,这拓展了现有研究中人际网络依赖于组织网络的调节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网络谣言与政治沟通内涵的分析,指出公众参与和信息沟通分别是政治沟通的理念与机制,阐释了二者对于网络谣言治理的意义,由此揭示出政治沟通与网络谣言治理之间的逻辑关联.以政治沟通理论中的信息沟通与公众参与为视角,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对地方政府“打击网络谣言”的现状作出检讨,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地方政府网络谣言治理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急遽的社会转型蕴生了"企业白领"这样一种特殊的新阶层。本文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所得结论表明,"企业白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类型,多元化的参与渠道加上多样态的参与类型,并未获得满意的效用。鉴于此,本文提出若干对策,以期推进外资企业与私营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政治参与有序化。  相似文献   

15.
在评析理论界对政治参与涵义界定的基础上,首先结合律师内部的分类,论述律师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其次结合律师职业的特点和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特殊性,分析律师政治参与客体的范围;最后按照律师活动的领域,研究律师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者主要从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入手,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诸因素,以及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措施等方面作了研究。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成果还相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的系统性阐述,提出的一些改善措施也需要更加具体可行。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较少。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 习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因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性学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村改居”社区作为由农村社区转型为城市社区的特殊社区,它有别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又与现代城市社区存在一定差距。“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存在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政治参与知识技能不完备、个体政治诉求被忽视等问题。需要从培育居民政治参与意识、构建特色自治制度、协同立体政治参与管理、网络政治参与方面来提高“村改居”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较少。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 习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因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性学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官方场域与公众场域的分化是中国网络政治传播生态显著的特点。通过选取4个时政型网络事件,使用内容分析方法并结合框架理论,对官方场域与公众场域在议题建构中所使用的6项通用框架(事实认定、冲突、责任归因、对策建议、道德判断与人情味)与3项主题框架(政治行为、政治评价、政治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结论显示,官方场域与公众场域在框架使用中存在多层次的差异性,公众场域往往能够在事实层面影响官方场域,具有向官方场域输入议程的能力,而在行动层面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