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离散、国家分裂,向来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与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仅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而且共同建设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回顾和总结我国五十年来,在民族工作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对于巩固发展民族团结事业,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坚持马列主义民族观,建构具有…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民族问题的实际,使二者正确结合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曲折后进入成熟时期,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研究、理解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我国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在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对各民族干部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正值自治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十周年之  相似文献   

4.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长期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确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现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民族  相似文献   

5.
一代伟人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自古以来就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道路。本文就毛泽东的民族观作一简要评述。 一 对民族的看法,即人们对民族的形成、发展、变化和消亡规律的认识和理论,是民族观的基本内容之一。 毛泽东是如何看民族的呢?  相似文献   

6.
民族区域自治政治方式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政治方式主要有民族自决权、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由于世界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情况不尽相同 ,因而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 ,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政治方式运用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践 ,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成功地解决了国内民族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集中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一贯致力于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通过各种政策来维护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 ,确保国家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和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 ,是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作为政治自觉的国族认同与文化民族的自觉,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国族建构的两个基本方面,具体的国族认同与民族自觉样式也各不相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传统,本身即蕴含着国族资源,且系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现代化运动尤其是激进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促成了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并实现了由国族建构引导诸民族自觉的基本传统。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以及网络化时代,面对诸如单一民族国家、后民族国家及非民族国家观的挑战及困扰,中国尤须处理好国族认同与民族自觉的关系,明确国族话语,积极引导民族自觉,在全球性的民族国家及其人类文明的调整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9):114-118
《中国妇女》月刊(1939—1941年)不仅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刊物,而且是面向社会的专门的妇女刊物。《中国妇女》月刊启用女共产党员、女革命青年作为核心执笔群,成为宣传中共妇女观的第一阵地;搭建时空网络、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塑造新女性的媒体形象,成为传播中共妇女观的主要媒介;阐释中国妇女解放与民族社会解放、中国共产党、妇女干部、妇女群众的关系,成为系统表达中共妇女观的重要平台。《中国妇女》月刊为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妇女工作、全面领导妇女运动,提供了及时、有益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借鉴,成为衔接中共妇女观与妇女工作、妇女解放运动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民族问题日益呈现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是引发国家及世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而教育,特别是民族观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核心价值构建、各民族和谐发展及根本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民族观教育,必须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从而保证民族观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鹏 《学术探索》2013,(5):30-35
从民族国家、苏联民族问题以及中国民族问题的性质与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国家构建应避免陷入民族国家的泥沼。借鉴欧美社会的民主共和思想,凭借中国多民族共处的传统经验,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框架,从民族个体和民族群体两个角度考虑,提出中国是构建多民族共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中国认同意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长期以来,在中华各民族人们的脑海中都客观地存在着一种忠诚、持久而且强烈的对“中国”的归属意识,即中国认同,它包含中华大地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四项基本内涵,它受到来源于传统的具有既定性、持久性和可继承性的“被给予”因素和与后天的对现实利益需求的被满足程度密切相关的“选择”因素的制约,对各民族人们的中国认同有着重要影响,从“被给予”和“选择”两方面入手,强化各民族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对于构建边疆社会稳定与民族和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多民族的系统研究始于司马迁,他开创了“四裔传”的先河,使中国民族史研究有了明确的时空概念、明确的对象和丰富的内容,奠定了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的基础。司马迁还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在民族研究中建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整体观,说明了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具有互动性,提出了黄帝是“华夷”的共祖等思想。这些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是深远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战 争的性质、“和亲”的实质和作用、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异同等问题展开讨论,作者简明 综述了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5.
跨界民族的类型、属性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对跨界民族定义、类型和性质、跨界民族的民族过程与发展趋势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的跨界民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人类学范畴的人们共同体,一种是文化人类学范畴的人们共同体;跨界民族的属性取决于该民族与国家结合的形式,不同类型的跨界民族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始于清代,经民国、伪满、解放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后成为我国公民。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在开发东北边疆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患难与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和不可分割的关系。朝鲜族人民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56个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反思与整合:构建当代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明千百年的发展与和谐是靠了各个民族的自我规范、自我制约和自律机制才形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不应囿限在“孔孟”或“儒家”的圈子里来谈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遗产,而应从更广的角度来梳理和研究中国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各民族都应该相互吸取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只有进行整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整合,才会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生机。  相似文献   

18.
论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的地形地貌特点,使其在古代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东来西往的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历史上,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从汉代开始到宋辽金时期,新疆的民族关系主要受中央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矛盾斗争的影响。宋辽金时期,在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因素中,又增加了宗教的因素。历史发展到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与全国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但是,不管历史发展多么曲折,互相依存、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西北边疆的过程中,逐步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始终是历史上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20.
周平 《学术探索》2013,(10):1-10
全球化是一股巨大、深厚且广泛的力量。20世纪中后期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对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以及世界格局和区域形势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作为人类群体的民族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改变,不仅生成了新的民族类型,使族类群体趋向于多样化,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的民族构成和族际关系,导致族际关系的复杂化。全球化过程带来的这些变化,有的已经成为现实并日渐凸显,而有的正处于量变的阶段,目前还只能偶见其端倪。今天,人类仍然处于民族国家时代,国家仍然是人类社会最为有效的治理形式。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确立适应形势需要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民族政策观,促进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