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北宋时期在西北蕃部地区酋其首领,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蕃官队伍。蕃官官号与北宋汉官相同,但其职责、职权范围以及品位等与汉官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具有明显的民族、区域特点。西北蕃官是北宋西北民族关系尤其是宋夏关系的产物,这些都可以从蕃官官号的考证中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法的意义上讲,宋代并没有“民族法”这一部门法意义上的称谓。但是,由于北宋后期西北边区的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加之严峻的军政形势,时代大背景使得宋朝关于调整西北蕃部汉蕃民族关系、蕃族内部关系等的法律规范非常之多,其内容在宋代法制史籍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吐蕃经略西北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唐代吐蕃经略西北地区的历史过程及其作用作出了全面的考证和客观评价。作者指出:吐蕃经略西北地区的政治作用在于:它维系了唐朝退却后西北地区的地域完整性;客观上起到了抵御大食东进的作用;密切了同西北各族的关系,如吐谷浑、突厥、回鹘、沙陀、勃律等。在吐蕃经略西北的进程中,西北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吐蕃社会以较大的影响,其中以部落制度、军队编制、刑法治罪等较为典型。吐蕃对西北地区的经略,密切了吐蕃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往和联系。吐蕃统治时期,蕃、汉、浑、羌各族军民在一起耕作、生息、相为婚姻,形成了各民族杂居互处,语言、文化、艺术互相交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为了通过"以夷制夷"达到对西北蕃部的有效统治,北宋王朝在西北边区任命了众多的蕃官,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蕃官除授、承继、升迁和地位法制,对其行政权限、政绩考课等方面做出相应规定,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蕃官行政法制。与此同时,北宋政府还针对边区一些蕃官酋首滋事扰边、失职渎职等违法犯罪的行为,依其情节轻重给予法律处罚。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西北蕃市是民族民间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从北宋政府对蕃市采取既较为自由和明智 ,又有所控制和干预的政策 ,分析了西北蕃市的特点 ,以及蕃市的分布、蕃市的贸易状况和蕃商在西北边区民族贸易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宋王朝在西北边疆民族分布密集的州、军,大致皆设有质院;在蕃部宗教活跃的州、军的一些著名寺院,由皇帝亲笔赐匾额,号日“御书院”。质院是以监禁蕃部人质为手段,以防范内属蕃部的叛逃;御书院是以笼络番部民心为手段,以期安辑边陲。二院是北宋朝在西北实行的一种恩威并举的民族羁縻政策,终北宋之世,颇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交流对西夏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地处西北边陲 ,曾创造过具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西夏人与周边各族的积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夏文化教育的发展 ,突出表现于崇佛纳儒对西夏文字产生、推广的影响和对西夏的蕃、汉学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宋前期,以“蕃法”处理周边民族地区的矛盾和纠纷,同时间用“汉法”,形成“蕃汉各为一法”的法律基本格局,但在真宗天圣时期,由于蕃汉民族间交往的日益增加,宋廷“汉法”治蕃部的法律意向已随之产生并日益明朗化,此后“蕃法”逐渐开始向“汉法”过渡。北宋后期,由于政府积极边疆战略的实施和对边区部族治理的深入,这种过渡或转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首先在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成功实现了转变,客观地反映了宋代民族法律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使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是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各族居民参与现状却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各族居民参与率低、参与主体差异性大、参与意愿不强、参与形式单一、参与程度不深等方面。本文根据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各族居民对社区建设参与的现状,提出了应该培育各族居民的社区意识、建设社区内部的软硬环境、强化社区建设的力量以及优化社区外部软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清入关前对黑龙江流域各族的政策,在有清一代的民族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政策的实施,导致了黑龙江流域各族归附清朝,成为清朝东北疆的屏障和直接借助的力量,保证了清朝后方统治的稳定及其顺利入关定鼎中原;另一方面,也为有清一代制定推行一系列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础,为清朝统治各族人民提供了现实依据,对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试就清入关前对黑龙江流域各族实行的政策,作一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宋代蕃兵制度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对夏战争的需要,宋朝在西北边疆地区建立了一支强悍勇敢的蕃兵少数民族部族军队.蕃兵建立和制度化的过程始于北宋初,之后随着蕃兵兵团在西北地区的日益组建,逐渐形成了蕃兵军事职官除授、蕃兵选刺、训练以及有功迁赏、违法处罚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先后颁布和实施,对于加强蕃兵管理、确保蕃兵质量和战斗力的提高以及激励蕃兵英勇杀敌、保家保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方天建 《民族学刊》2016,7(6):70-77,118-119
The geographical situation of the Liao Dynasty was marked by vast dimensions and complicated territorial conditions. This complexity was reflec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Liao Dynasty not only needed to oppose the powerful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t also had to deal with rebels of inter-nal vassal states or tribes. This geographical pre-dicament strongly seemed to favor the arrangement of a marriage relationship for peace between the Li-ao Dynasty and other powerful states. Geographically, the Xixia Regime bordered ( i ) on the Liao Dynasty in the northeast and north, ( ii) o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southeast and south, ( iii) on various tribes of the Tubo Regime and the Huangtou Huihu in the southwest, ( iv) and on Xizhou Huihu in the west and northwest. Therefore the Xixia Regime could be easily attacked by other powers, especially the Northern Song and the Liao Dynasties. Therefore, the arrangement of a marriage for peace with the Liao Dynasty also seemed to be an inevitable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Xixia Regime. 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reasons for arran-ging a marriage for peace between the Liao Dynasty and the Xixia Regime, safe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lways were the main considerations for these two regimes. Relying on research on basic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on earlier scholarly work,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geographical safety as the main area of research, and on the arrangement of marriage for peace between the Liao Dynasty and the Xixia Re-gime as a specific reference. The article also con-ducts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Liao, Song and Xixia dynasties as part of the history of ethnic relations in ancient China. The article also aims to find relationship patterns by researching natural human correlations due to shared geographical space. This article finally no-tices that although geographical safety did not seem to be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arranging a marriage for peace between the Liao dynasty and the Xixia regime, it did play an important yet subtle role in forging the period ‘complicated geographical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 between the Liao, Song, and Xixia dynasties.  相似文献   

13.
撒拉族的族群身份,经历了一个从"番"到"回"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过程是与清朝的行政体系与法律体系变革密切相关的,在以往撒拉人居住地属于"番"地,所以用"番例"解决内外矛盾,随着清朝的政治扩张,撒拉人居住地变成了"内地",所以解决方式自然以内地律法执行.所以撒拉人的族群身份便转化成了"回"的分支.本文以大量的文献,分析了撒拉族群身份的社会定义与自我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成帝《南巡碑》可进一步充实对北魏前期以幢将郎卫制度为主体的禁卫武官制度的认识。《南巡碑》所见幢将有内都幢将、三郎幢将、雅乐真幢将、内小幢将等 ,内都幢将当为负责殿中宿卫的禁卫长官。《南巡碑》所见斛洛真即胡洛真 ,意即“带仗人”(宿卫者 ) ,斛洛真军将或即宿卫军将。雅乐真、胡洛真可能就是史书中常见之羽林、虎贲 (郎 )。《南巡碑》可见大量郎官———内行内三郎、内三郎、三郎 ,内三郎多兼将军号。北魏前期亦有左右卫、武卫、四军、骁游等将军 ,似亦为禁卫武官。左卫将军所兼之南部折纥真即南部下大夫 (尚书南部侍郎 )。文成帝时禁卫武官出身于五六十个家族 ,归附拓跋鲜卑的各部族几乎都有代表人物任职于北魏禁卫武官系统 ,主要以帝室十姓、勋臣八姓及素和氏、斛律氏等约十余个家族为主。高车 (敕勒 )族的乙旃 (叔孙 )、斛律氏与北魏禁卫军权的关系极为密切。禁卫武官的出身和来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前期政权浓厚的民族特色及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杨华双 《民族学刊》2011,2(5):42-47,93-94
北朝是以鲜卑民族为主的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其法制建设在中国法制史上承前启后,尤其对封建法制之经典——《唐律》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民族的儒家文明被鲜卑族吸收后成为北朝立法的指导思想,少数民族务实求变的风格又赋予汉民族法制建设积极拓展的动力。从北朝到唐朝的历史经验证明,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各民族法文化的交流融汇共同造就了中华法系文明。  相似文献   

16.
东干族是指19世纪移居到中亚地区的中国西北陕甘宁回民及其后裔,亦称中亚回族。他们在130年前远离祖国之时,将西北地区的"花儿"民歌也带到了中亚地区。在苏联集体农庄时代,"花儿"民歌曾盛行于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回族聚居农庄,其知名歌手至今健在。苏联时期的东干语文献中也收录有"花儿"民歌。中亚回族传承了中国西北回族唱"花儿"民歌的民俗文化。在海外回族中流传的"花儿"民歌资料,是中国"花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加以研究、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马啸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2):133-138
清代前期对蒙藏民族地区的成功施治,堪称历代中央政府处理这一地区政治统辖关系的典范,素为后人所称道,也为研究者所重视。20年来,史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成果主要体现在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政策、具体措施、管理机构、统治效果等各个层面。对之进行必要的总结,尤其进行以治理西北蒙藏地区为重点的梳理与评析,指出不足,不仅从整体上对于深化治理蒙藏地区的研究十分必要,也对西北民族史、边疆史、区域史的研究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8.
北宋后期,在政府大力招抚的民族政策影响下,河湟陇右地区诸多吐蕃部族相继内附而变为熟户,纳入北宋王朝统治之下。还有一部分吐蕃部落族帐受抚绥优待政策之感化,自愿归顺北宋,接受其统治。吐蕃部落族帐的内附,促进了藏汉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北边疆的开发,在藏汉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民族关系是衡量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就当前青海藏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